何國森 殷鵬



祭藍釉的產生
祭藍釉瓷器源于元末的景德鎮,明、清兩朝以及民國乃至如今都有燒制??v觀祭藍釉瓷器,其胎體多潔白,釉隨著不同時期所使用鈷料的不同,通體呈現出不同光亮的藍色。
景德鎮制瓷工藝在元末明初這一時期,逐漸從原先以施草木灰為主的透明釉(二灰釉)、整窯燒制青白釉瓷器(影青瓷)為主,向施各種金屬礦物釉料、燒制金屬礦物釉瓷器過度。各種金屬釉瓷器燒制的成功并順利發展壯大,主要原因是青花瓷器出現后,改變了唐、宋以來以使用青瓷素釉瓷器為主的生活習慣。青花瓷一經問世,強烈地沖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官,以其明亮的色澤、鮮明的線條、直接的表達,給人們一種新的觀賞體驗,再加上高層的需求,青花瓷器迅速被人們接受并喜愛。為了確保青花瓷器的燒制成功,新窯型(葫蘆窯)很快被研制成功。區別于舊時龍窯,新窯型最特殊的就是會產生多個不同的溫區,而若要最大程度降底燒制成本,就必須研制出不同溫區相對應的不同釉色,使溫區與釉料相對應,才能在“寸窯寸金”的窯爐內都能燒制出瓷器,而這一窯多釉的創舉,使得祭藍釉、祭紅釉、粉青釉等顏色釉瓷器得以出現。隨著清代窯型的再次創新,鎮窯的出現令顏色釉瓷器、青花瓷、釉上彩瓷成鼎足之勢。可以說,祭藍釉與祭紅釉瓷器在同一窯爐內同時進行燒造的這一模式,開創了景德鎮燒制瓷器的新篇章。
礦料是繪制青花瓷的唯一原料,也是祭藍料的主要呈色元素,但二者的發色溫度有一定的區別。一般來說,燒制青花瓷需要1280℃左右的溫度,要碼放在窯內最佳的高溫區,人稱“窩里”;而祭藍是在1230℃的中溫區。同樣是以鈷礦料做為發色原素,但發色溫差之大,主要原因是鉆礦料內含鈷量與含鐵量之間的差別。
在自然界中,鈷礦料屬于伴生礦,它與鐵、錳、銅等多種礦物共生,尤其鐵元素的含量很大。鈷礦料開采后提純出來,顏色呈藍綠色礦料為甲等,其料含鈷量高含鐵量低,適合制作青花瓷及灑藍釉瓷器;而提純后礦料顏色呈藍黑色,說明鐵含量較高,而鐵的發色溫度較鈷低,二者相含比例恰巧適合中溫區,祭藍釉瓷器也就應運而生了。
調配好的祭藍釉料,顏色略呈粉紅,與繪制青花所用的黑褐色鈷料有明顯區別。呈現粉紅色的原因,是因為釉水中鐵分子的含量較高。
施釉方法多采用澆釉法,將要施釉的坯胎放在釉缸之上,雙手各拿一碗釉料,同時快速地潑向坯胎,讓坯胎自然吸收釉水;若有不勻處,則再盛釉潑上。因釉水中鈷含量低于青花瓷器,所以施釉要厚,厚度超過灑藍釉及青花釉;達到標準后,要再施一層二灰釉,目的是使其發出所需的藍色。
歷代祭藍釉瓷器
元代所生產的祭藍釉瓷器,除各大博物館有收藏外,在民間流傳的很少,如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簡稱揚州雙博館)藏祭藍釉白龍紋梅瓶(圖1),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祭藍釉堆白龍盤(圖2),都是祭藍瓷器中的精品。第一件施釉肥厚,說明鉆料的含鐵比較高,釉面發色純正;第二件顯得不光潤,則說明窯溫并未達到最佳,欠火侯。元代燒制青花瓷的作坊屬民窯類型,生產的器型及花紋圖案全憑窯主人及窯工們的喜好,感覺大面積的祭藍單調或不美觀,刻上點紋飾既美觀又增加觀賞性。元代祭藍的成功燒制為明清兩代祭藍釉瓷器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從明永樂一朝開始,之后歷代官窯都有燒制祭藍釉瓷器。明初永宣時期,雖與元代使用同窯同釉,但制坯工藝明顯提高,尤其是圓器(盤碗類),其器型之優美是永宣之后直到現在都無法超越的,加之配上各種釉色更是美妙絕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宣德祭藍釉白花魚蓮紋盤(圖3),紋飾為蓮花盛開,蓮蓬露子,兩條魚兒在花草中游動,畫面生動,釉色均勻沉穩,釉質肥厚,玻璃光感強烈,俗稱“一汪水”;口沿處形成的“燈草邊”寬窄適中,若燒制溫度再高,釉就會出現流動,“燈草邊”現象就會加寬形成脫口。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個時期亦均有燒制,但如今發現的傳世品非常少,尤其是成化時期完整器,到目前尚未發現。筆者2005年曾在景德鎮見過成化官窯祭藍釉盤的殘件,造型、釉色與宣德祭藍釉盤極為相似,第一眼看到便認為是宣德器,后翻看款識才知道是成化官窯。相較于宣德器物,此件成化祭藍釉殘盤,胎略薄于宣德,釉色則顯得嬌嫩。2017年景德鎮考古所在北京全國政協舉辦的一次展覽中,有一件成化官窯殘盤(圖4),此件器物在繼承元末及宣德時期祭藍露白的裝飾方法之外,款識也有創新,采取了同樣的制作方法,此方法工藝復雜,可見技木水平有所提升。
到了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器物在風格、造型、釉料上幾乎保持一致,此時期官窯、民窯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產量加大,但不論瓷器的設計工藝還是生產工藝等,都不如前幾朝。此時的青花用料是進口的“回青”料,特點是鐵含量低而錳含量高,此時的祭藍釉因釉料中鐵含量低而鈷含量高,為了能夠正常發色,則施釉薄于前朝,且常出現施釉深淺不一現象,燒成自然顯得瓷面不均勻,釉薄而干,工藝不細,呈現出的效果不如前朝美觀。也是如此,以前人們將其稱為“佛頭藍”或“佛頭青”(圖5)。
官窯瓷器在制坯成型后,一般是先書寫款識,之后按所需制瓷品種要求再加工;在焙燒過程中,常出現某種坯生產不夠,要盡快補充,而當祭藍釉不夠時會用此法,又快又好操作,甚至提高了藝術性,形成了“藍上加藍”的藝術風格。如圖5這件殘器,其特點就是制瓷工匠們充分掌握了鈷料與窯溫的特點所燒造的,首先在坯胎上用青花料寫上“大明嘉靖年制”款后,通體施祭藍釉,并刻意在底部施薄釉,讓青花款識較為清晰呈現;入窯碼放在祭藍發色的中溫區進行燒制,青花款因為溫度未達到最終呈黑褐色,因此形成了“藍上加藍”的藝術表現形式。
此時期祭藍在民窯也大量出現,釉色風格與官窯相似,但由于器物在整體造型上非常差,僅有實用之途而無美感可言,釉色也無可喜之處。
清代景德鎮重整窯業,尤其是新式窯型的出現,為康、雍、乾三朝的瓷器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各種顏色釉瓷器不斷創新和發展。而祭藍釉瓷器在整體造型上變化很大:不再以圓器類(盤碗)為主,轉而燒制了大量琢器類(瓶、罐)。在這一階段,又在祭藍釉的基礎上增添了祭藍地開光加彩、祭藍描金等多種工藝,故宮博物院藏“瓷王”就部分采用此方法制作。
康熙時期的祭藍與青花都使用含鈷量高的料,發色力強,與明嘉、萬相同施薄釉;胎泥細膩,器型的胎骨也薄。配合窯型的改變,使燒制時的氣氛很容易把握,祭藍釉發色淡雅,釉薄光潤而吸胎,給人以飄逸雅致之感。
雍正、乾隆時期鈷料的使用發生了變化。鈷料中的含鐵量再次增加,反映到祭藍釉器物上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釉面的增厚,由此,胎骨也相應增厚。雍、乾的祭藍器不如康熙時期雅致,色調深藍,沉穩而不靈動;但此時的器物造型,尤其是雍正時期的小件器物則非常的秀美,祭藍釉則更顯富麗華貴;乾隆時期的中大件器物雖胎骨厚,但器型端莊大氣,再配上祭藍釉給人一種大雅之感。
從嘉慶到宣統這一階段,雖然還是相同窯型、相同的技術,但隨著社會的動蕩,制瓷業整體呈衰退局面。器物造型變化很大,器型變得不美觀,笨重之感陡增。由于胎泥的加工技術不斷提高,坯胎密度變大,因此祭藍釉器物釉色更顯黑藍,釉面薄而死板,給人不吸胎的飄浮之感。
清代民窯也大量燒制祭藍釉瓷器???、雍、乾三朝民窯與官窯相比差距很大,清中晚期的民窯與官窯則相差不多。雙方的差距主要在:第一鈷料的選擇,民窯自然不如官窯的品級高;第二民窯生產水平低,經常出現施釉薄厚不均現象;第三民窯對瓷器的甄選不高,官窯器在出窯后,對于有任何一點瑕疵的器物都要打碎,而民窯則可按照需求,進入不同的市場進行販賣。
祭藍釉瓷器除了露白的裝飾方法外,乾隆官窯器物還出現了用祭藍釉做地子開窗畫粉彩的品種,而清代更多的是用金彩做裝飾,俗稱祭藍描金。祭藍描金的裝飾方法最早從元代就已經出現,如元祭藍釉匜就是用金彩描繪云朵;而從明代嘉靖、隆慶、萬歷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多數的祭藍品種,尤其是官窯,都更喜歡用描金做裝飾,如祭藍釉皮球花賞瓶最為多見(圖6);但由于描繪的金彩屬于低溫烘烤到瓷器表面,時間久了或者保存、保養不當,極容易發生脫彩,因此如今看到的絕大部分祭藍描金器物,只能看到金彩描繪過的痕跡。上世紀70年代末,筆者在琉璃廠蘊古齋當學徒時,每日都會用雞毛撣子對貨柜上的瓷器進行清理,但老師傅特別囑咐,唯獨不能清理描金器物,怕上面的金彩會因產生的靜電飛掉,由此可見,金彩的保存也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
祭藍瓷器的鑒定
祭藍釉瓷器釉質穩定,不易流動,無開片,從目前資料來看源起于元代,但傳世量非常少。這時期祭藍釉的特點是釉水厚,色深藍而穩定;器物底部為無釉的細沙底,撫之可感到胎泥淘煉的不細;在胎體內含有眾多如米粒大小的縫隙,因此上手后感覺發飄。
明代永宣時期祭藍器明顯增多,此時的胎泥提煉工藝、釉水的調配、窯型及燒制與元代大致相同,只是制坯工藝提高,器型變得美觀規整,上手感覺與元代類似。由于是官窯器,出廠篩選極為嚴苛,如今流傳于世的器物多為上品,釉面干凈漂亮無瑕疵,窯火控制好的更是肥潤光亮,奪人眼目。
如今并未見到能夠明確定為成化時期的祭藍釉整器,能見到的只有殘器。
明代末期的嘉、隆、萬時期,在煉泥制坯環節上有所進步,胎體明顯薄于永宣時期,但器型極差;祭藍釉料用的是進口回青料,施釉薄的器物釉色灰青暗淡,釉面不夠光潤;施釉厚的器物則釉色發紫,俗稱“佛頭青”或“佛頭藍”,釉面死板不靈動,俗稱“發死”。
清代祭藍器在造型上與明代有明顯的區別:第一,由于窯型的變化,琢器品種大量增加;第二,胎泥的提煉程度提高,胎體密度增加,胎薄而壓手,上手能感覺出明顯沉于元代及永宣時期。康、雍、乾時期是景德鎮瓷器史上又一高峰,祭藍瓷器也是如此。在此期間的祭藍器物,釉質穩定、釉面均勻、釉肥潤而吸胎,藍色猶如大海一樣深沉。
到了清中晚期,由于煉泥水平再次發展,胎體變得更薄更堅硬。但在胎體密度顯著提升后,使得胎的吸水率有所下降,因此出現了胎不吸釉的現象,觀之顯的釉薄而飄,表面有賊光;此時期造型多蠢笨,很少有精品出現。
從明永樂官窯開始,一直延續到清宣統官窯,祭藍釉瓷器底部多是青白釉書青花款識,而這一部分的青白釉,特點是不透亮、不光潤,在清代琢器上更是出現了嚴重的浪蕩釉或棕眼現象;青花款的發色,也多是不正,發黑藍而不亮麗。造成這些原因,都是因為燒制祭藍釉瓷器所用的鈷料適合中溫區,而寫青花款所用的鉆料,以及底部所施的透明釉則更適合高溫區,所以在燒祭藍釉的溫區內無法將青花款識及透明釉完全燒熟,因此就會出現這種現象。在鑒定祭藍釉瓷器中要特別觀察,如發現底釉及青花款特別亮麗,那就要仔細分析器物的年代了。
祭藍釉瓷器使用的鉆礦料,與青花瓷所用的品質略有不同。在鑒定時要有對歷代青花基礎的認識或感覺,才能有充分把握分析祭藍釉瓷器的特點。傳統的窯型在瓷器出窯后的特點是“同窯各異,窯窯不同”,要了解釉色的溫度特點,掌握最佳的窯溫燒出什么樣的顏色、最差又是什么顏色,二者之間的顏色變化可以有天壤之別。這種感官上的差別,也正是包括祭藍釉在內的顏色釉瓷器鑒定之難的原因。
在清代中晚期還有一種藍釉瓷器叫磚藍,尤其在同治、光緒時期的四方象耳琮式瓶上使用比較多。它的特點是用手敲擊瓷胎聲音發糠、不堅實;釉面呈現浪蕩釉現象,無光澤;釉色灰藍,釉面光澤很弱,類似灰磚,人們稱其為磚藍。然而其真實身份就是祭藍釉瓷器。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在燒窯的過程出中現了嚴重的問題,即窯溫過低,胎骨還沒有完全瓷化;釉面還在氧化過程中,尚未達到還原階段,就停燒出窯了。出現了此種現象,完全可以再一次入窯復燒,便可達到我們一般所見到的祭藍釉,但有個別并沒有進行復燒而直接進入了皇宮。后世則稱這種未燒熟的祭藍釉為磚藍,但如今并不多見。
伴隨青花瓷的發展,顏色釉瓷器也在不斷的發展創新,直至與青花瓷、釉上彩瓷成鼎足之勢。
筆者在前幾篇文章中分別介紹了以鐵元素為發色劑的茶葉末釉瓷器、紫金釉瓷器,以銅元素為發色劑的祭紅釉瓷器、郎窯紅釉瓷器、豇豆紅釉瓷器、窯變紅釉瓷器,以鈷元素為發色劑的灑藍釉瓷器、祭藍釉瓷器。除以上這些,還有很多品種如天藍釉、豆青釉、粉青釉等傳統品種,以及上世紀50年代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及建國瓷廠的老藝人們,利用幾種不同的金屬礦物燒制出的20幾種顏色釉瓷器,在這里只是介紹了幾種有表代性的釉色。
景德鎮的顏色釉瓷器不同于唐、宋時期各窯口各自燒制的顏色釉,而是當地制瓷工匠們為燒制青花瓷所逼迫,先創造了新式窯爐,后又為了降低燒制青花瓷的成本,充分利用低溫區所以才有這些大膽的創新成果,是智慧的結晶。
2012年筆者曾詢問原建國瓷廠藝術室主任蔡忠順,景德鎮在世界上的獨一無二性,僅僅是可以在一窯內同時燒出青花瓷、白釉瓷,以及幾十種花色的顏色釉瓷器嗎?蔡忠順答日:你看過逢年過節放禮花吧,紅的、綠的、紫的、白的、黃的等等五顏六色,它們只是存放在一個禮花彈內的不同金屬礦物,通過火藥抬升溫度,使它們在夜空中瞬間氧化,綻放出它們最美的瞬間;景德鎮所創的蛋形窯,原理與禮花彈完全一樣:在同一個窯爐內,通過火力的抬升,令所有金屬礦物釉水、礦物顏料進行分區、分層次的呈現出最美的瞬間,這是景德鎮窯口,獨步天下的終極秘密。煙花帶來轉瞬即逝的快樂,瓷器則矗立千年,靜候人們的發現。
(責任編輯: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