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堃



2020年 4月11日,“云端劇場”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黃梅戲專場上線,黃梅戲演員何云帶來精彩的演出,豐富了抗疫期間人們的文藝生活,也增強了大家必勝的信心。
從最初偶然結緣黃梅戲的懵懂小姑娘,到如今獲得戲劇界最高榮譽——“中國戲劇梅花獎”,何云始終堅信“戲比天大”,在藝術的道路上“石以砥焉,化鈍為利”。她不懈地探索、創新,只為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魅力無限的傳統藝術!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隨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戴發間。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是黃梅戲《天仙配》中人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唱段,也是何云最早接觸到的黃梅戲之一。曾經,何云從未想過自己能唱黃梅戲,正是因為《天仙配》中的幾句歌詞,她與黃梅戲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1979年,何云出生在安徽青陽,家里沒有人從事藝術工作。可聰明伶俐、長相俊秀的何云從小就很喜歡文藝,經常拿條毛巾搭在手腕上,有模有樣地學著電視里歌唱演員的樣子“表演”,還在縣舉辦的文藝比賽上獲過獎。
何云12 歲時,安徽省藝校到青陽招黃梅戲專業生,鎮文化站站長找到何云家,讓她去試試。何云此前從未接觸過黃梅戲,面試時,招生人員說:“小姑娘很有靈氣,可是沒唱過黃梅戲,這怎么辦呢?”
此時,距離復試只剩兩個星期,何云的音樂老師說:“干脆臨時抱佛腳吧!”帶著她找到縣黃梅戲劇團的黃清老師。黃老師讓何云試唱歌曲,發現她嗓音清亮,便又讓她唱《天仙配》里的第一場戲,從“天宮歲月太凄清”開始唱。可是,從沒學過黃梅戲的何云連“天宮歲月”四個字都唱不好,竟整整唱了一個下午。何云又氣又急,眼淚嘩地一下就流了出來。
兩個星期的時間,何云拼盡全力,在黃老師指導下苦練黃梅戲唱腔。復試那天,何云完整地唱出了“天宮歲月太凄清”那四句,幸運通過,進入了省藝校。小小年紀就離開家獨自到省城合肥學習、生活,何云起初有些不適應。每天早上6:00 準時起床,不吃早飯練唱功、身段1 個半小時……一天的高強度訓練讓何云感到很吃力,有的高難度專業動作做不出來,練著練著就哭了,但她還是咬牙堅持著。
1996年,安徽省黃梅劇院招收青年演員,何云順利入選。在劇團里,何云開始了跟在大演員身后的跑龍套生涯。整整6年時間,她經常只能演一個托盤子的小丫環,連一句臺詞也沒有。很多和她同時進團的演員陸續離開黃梅戲舞臺,而何云選擇堅持下來。當時,著名黃梅戲演員馬蘭等都在劇團,何云能看著她們演出,跟著她們學習,就感到滿心歡喜。
由于年齡小,何云的表演相對稚嫩,總覺得自己對于黃梅戲“不開竅”。而戲曲表演舞臺卻異常殘酷,想在一群演員中出類拔萃很困難,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被淘汰。
何云的身段是優勢,演唱卻有時會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她反復研究演唱技巧,有時克服一個問題就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何云夜以繼日地堅持訓練,用心反思表演上的不足之處,進團多年之后,把自己的缺點一個一個彌補了過來。
黃梅戲表演功力迅速提升后,何云積極參加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比賽,通過比賽磨練自己的曲藝技能和心理素質,積累表演經驗。2000年,安徽省成立以青年演員為主的“小梅花劇團”,何云迎來了演藝生涯中擔綱女主角的首部大戲——《大眼睛的期盼》,并因此獲得安徽省“五個一工程獎”。
不懈的堅持和刻苦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此后,何云憑實力獲得了很多主演的機會,一年出演一部大戲!肩上的擔子重了,何云調整好心態,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走進人物的內心尋找共鳴,沉下心來思考如何塑造這些千差萬別的角色。她把每一次嘗試,都看作一場全新的創造與挑戰,將角色拿捏得分寸得當,形象塑造得豐滿生動。
2004年,安徽省黃梅戲劇院以“小梅花劇團”為班底,復排經典劇目《紅樓夢》,何云有幸成為賈寶玉的扮演者。這一反串角色已有馬蘭的表演珠玉在前,何云不滿足于單純的模仿,而是著重于如何賦予人物新的內涵。她將自己帶入角色,逐漸明確了適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利用好與寶玉年齡上的契合,凸顯人物的青春本色。最終,何云在舞臺上以率性灑脫的表演,令寶玉這一經典角色煥發出靈動活潑的新光彩。
賈寶玉的角色創造成為了何云藝術生涯的一條分水嶺,自此她進入“自覺”創作期,找到了發展方向,形成個性鮮明的自我表演風格,走向黃梅戲表演藝術的成熟期。
因工作機緣,與在省電視臺工作的先生相識后,何云獲得了來自家庭的莫大支持,這也是她能夠在藝術事業上勇于探索而無后顧之憂的強大后盾。作為一名黃梅戲演員,何云的作息與普通人很不相同。演出通常是在晚上,演出結束后往往還沉浸在興奮的狀態中,何云腦海中不斷回放著剛剛表演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常常到半夜都睡不著覺。她到各地表演要經常出差,而很多的演出都不會提前安排,臨近表演時間了才突然發通知。在何云看來,戲比天大,只要是演出,哪怕有天大的難事都要上。面對何云經常出現的“突發狀況”,先生擔負起了照顧家庭的責任,讓她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藝術創作。
2011年,何云有了身孕,全家人都開心不已。在何云懷孕3 個月的時候,有兩場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合同是早就簽好的。一番思考過后,何云決定帶著身孕登臺表演,與領導和同事們商量后,正式演出時去掉了一些劇烈的翻滾動作。可是表演一結束,何云就出現了先兆流產的癥狀,好在后來經過修養沒有大礙。
兒子出生剛兩個月,何云需要去新加坡演出黃梅戲《雷雨》。任何狀況都不能影響演出,再大的困難都要自己克服。那一次,何云抱著兩個月大的兒子一起到新加坡,最終圓滿完成了演出任務。
作為黃梅戲演員,何云最怕生病影響演出。可是人都難免生病,一旦出現嗓子沙啞的情況,何云會向觀眾做好解釋,利用自己深厚的演唱功底和與同臺演員的配合,盡全力保證演出質量,給觀眾帶去美好的視聽享受,讓他們不虛此行。為保護好嗓子,何云從不貪涼,盡量減少感冒,要求自己決不能出現因病失聲的狀況。
201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傾全團之力打造重點劇目《小喬初嫁》,由何云出演女主角小喬。與許多恣意張揚的角色不同的是,小喬的人物形象內斂而柔美,她的美是空靈的、意象化的。意象化的角色在黃梅戲劇目中并不多見,能夠利用的藝術手段也十分有限,如果把握不好,角色就會被塑造得平庸呆板。
何云從頭開始研究角色,她閱讀了大量與小喬有關的書籍,觀看了能搜尋到的所有相關影音視頻,通過不同資料中的人物闡釋,盡量在表演中還原一個合乎歷史真實的小喬形象。何云創造性的演繹,讓舞臺上的小喬美得真實而富有層次。
成功的人物塑造不僅成就了劇目,也成就了何云。《小喬初嫁》成為何云最具個性的代表作,她憑借自身獨立的表演風格,完成了藝術道路上的又一個跨越。
2015年,《小喬初嫁》作為安徽省報送曲目,參加“中國戲劇梅花獎”角逐。這是所有劇種都參加的中國戲劇界最高獎項,競爭十分激烈。經過送表演帶的初審和現場表演的復審后,何云隨團隊一起回到合肥等待比賽結果。何云的心情很激動,先生見了安慰她:“放好心態,好好休息一下。”第三天,何云接到通知,她獲得了第二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激動不已的何云心中非常感謝先生這位“幕后英雄”,習慣了少說多做的他默默承擔起家庭責任,是自己成功道路上最大的助力。
過去黃梅戲的唱腔多用原生態的大本嗓,何云的音色清脆、通透,她結合自身的特點創造出特有的演唱風格。在不同的劇目中,何云在保持黃梅戲藝術特色的前提下,嘗試創新,將通俗、民歌等不同唱法恰到好處地融入到演唱中,與時代接軌,使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黃梅戲這種傳統戲劇形式。
通過表演形式的推陳出新,何云老戲新演,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一次演出中,何云演唱了經典黃梅戲唱段《女駙馬》。經過專業創新后,何云的唱腔更加柔和,現場演唱的反響非常好,有觀眾感嘆:“竟有錄音棚‘混音’的聽覺感受。”演出結束后,幾位年輕觀眾對何云說:“您唱的跟我們以前聽到的《女駙馬》不太一樣,怎么這么好聽!”何云聽了欣慰不已,這正是她持續努力想要追求的效果。
2017年,劇團排演了黃梅戲《唐詩宋詞》,用串聯古詩詞的藝術形式,推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陣容龐大的樂隊配合下,何云在國家大劇院表演了該曲目,獲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百忙之中,何云還抽出時間到革命老區和農村演出,向群眾普及戲劇藝術。
藝術成就被認可之后,何云致力于黃梅戲的傳承,有意識地培養年輕表演者。她會親自帶一兩組年輕演員,手把手地教給他們黃梅戲表演經驗。看著年輕人快速進步,何云特別有成就感。舞臺之上,任何意想不到的情況都可能發生,即便是何云這樣的國家一級演員,也難免會出現忘詞,這就要靠隨機應變的臨場反應快速處理,引導搭檔演員及時救場,保證演出不出現重大事故。所有這些寶貴的危機處理經驗,何云也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年輕的演員們。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引發了肺炎疫情,全國人民團結抗疫。疫情期間,安徽省黃梅劇院與多家單位合作,推出了公益性質的免費“云端劇場”。4月11日,“云端劇場”安徽省黃梅劇院黃梅戲專場上線,何云帶來精彩的演出,豐富了抗疫期間人們的文藝生活,也增強了大家必勝的信心。
由于疫情,不能在劇院演出,許多原本定好的國內外演出場次都取消了,工作一直很忙碌的何云有了時間多陪陪家人。在舞臺上光彩照人的何云,回到家中就是一位普通的妻子和母親。她很珍惜這難得的親子時光,輔導兒子寫作業,陪他鍛煉身體,和他一起養網購的多肉植物……何云偶爾會錄一些抖音小視頻,兒子還是她的演唱小搭檔。看著兒子有模有樣的表演,何云不禁感慨:孩子不知不覺已經長大了……
何云和同事一起創作了獻給抗疫醫護人員的歌曲《生命的守衛者》,她親自譜曲、作詞,每天在家中哼唱。兒子聽著聽著,竟全都學會了,還說:“媽媽,這首歌真好聽!”何云覺得在這個特殊時期,兒子能夠感受到自己充滿正能量的工作,特別有意義。何云熱愛黃梅戲,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以求,她的心中一直有個愿望,就是讓更多的人愛上好聽的黃梅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