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張恒柱,佘磊
(揚州大學臨床醫學院 神經外科,江蘇 揚州)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神經外科常見病之一,多發生于老年人。一般人群年發病率約為1~13/10萬,70歲以上人群年發病率約為17~58/10萬[1]。隨著人們平均壽命的延長,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呈逐漸增多趨勢。目前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方法很多,傳統上國內外普遍采用鉆孔引流作為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首選方法。但是顱內感染、腦組織損傷、顱內并發出血、血腫引流不暢、顱內積氣、術后復發等并發癥較多。近年來YL-1型血腫碎吸針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尿激酶是從人尿中提取出來的一種能夠激活纖維蛋白溶酶原的絲氨酸蛋白酶,已被證明是溶解血腫的一種比較安全、有效的生物學制劑,對正常腦組織無損害作用。有研究表明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充分的引流能降低手術后的復發率[2]。目前,臨床上通常使用不同劑量的尿激酶來促進顱內血腫的清除,尚無統一的藥物劑量選擇[3]。
本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揚州大學臨床醫學院神經外科收治的慢性硬膜下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YL-1型血腫碎吸針聯合不同尿激酶沖洗治療,旨在評價高劑量尿激酶聯合YL-1型血腫碎吸術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所有患者共166例,男141例,女25例,平均年齡68.02歲。高劑量組83例,男70例,女13例,平均年齡(68.43±11.87)歲;低劑量組83例,男71例,女12例,平均年齡(67.61±12.94)歲。納入標準:病史、頭顱CT等證實單側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診斷。排除標準:①雙側慢性硬膜下血腫;②嬰幼兒慢性硬膜下血腫;③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兩組病例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病人術前一般資料評估與比較(n,)

表1 兩組病人術前一般資料評估與比較(n,)
觀察項目 高劑量組(n=83) 低劑量組(n=83) 統計量(χ2/t) P性別 0.047 0.828男70 71女13 12年齡(歲) 68.43±11.87 67.61±12.94 0.425 0.671術前GCS評分(分) 13.73±1.52 13.87±1.51 0.614 0.540高血壓 35 32 0.225 0.635糖尿病 17 20 0.313 0.576
(1)高劑量組:常規消毒、鋪巾、局部麻醉后,安裝YL-1型血腫碎吸針于電動骨科鉆,選擇合適的穿刺點,避開頭皮重要血管如顳淺動脈、腦膜中動脈粗大分支,快速鉆顱成功后,連接引流裝置,拔除針芯可見陳舊性血腫液自下方引流孔噴出,上方沖洗孔接一瓶500 mL生理鹽水持續沖洗引流,直至引流出的液體變清。用封帽封閉上方沖洗孔,下方引流孔接引流袋。調整固定穿刺針位置,酒精紗布消毒后,敷料包扎,完成手術。術后患者去枕平臥,鼓勵多飲水,保持引流管通暢。手術后當日以尿激酶5萬U溶于10 mL生理鹽水注入血腫腔。夾閉引流管3 h后,再打開引流閥,使血腫液持續引流。術后每日計算殘留血腫量,若血腫量多而引流量較少,繼續尿激酶沖洗引流。動態復查頭顱CT直至血腫基本清除,拔出穿刺針及引流裝置,完成治療。拔除引流管后,患者繼續住院觀察1 d,若無意識下降及臨床癥狀加重等表現,安排出院。出院后半個月、3個月后復查頭顱CT。
(2)低劑量組:手術過程及術后處理同高劑量組,尿激酶劑量調整為2~3萬U。
(1)尿激酶總用量及給藥次數、引流管放置時間、住院時間。(2)臨床治愈標準為:癥狀好轉或消失,影像學提示血腫基本清除。(3)術后并發癥:顱內出血、感染、硬膜下積液、復發、引流不暢等。(4)復發標準為:術后3個月內復查頭顱CT證明手術側硬膜下積血/積液增多,并伴有意識下降等顱高壓癥狀等。
應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ean±SD表示,行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獨立變量,行u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或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高劑量組中,尿激酶總用量高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尿激酶給藥次數、引流管放置時間、住院時間等觀察指標上,高劑量組明顯優于低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一般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治療一般情況比較()
住院時間(d)高劑量組(n=83)11.93±3.56 2.39±0.71 48.31±14.796.11±1.26低劑量組(n=83) 9.28±3.18 3.54±0.91 78.30±21.147.58±1.73 t 5.059 9.087 10.593 6.268 P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尿激酶總用量(10000 U)尿激酶給藥次數引流管留置時間(h)
高劑量組治愈80例,低劑量組治愈81例,總治愈率97%。兩組間治愈率無明顯差異(P>0.05)。在高劑量組中,出現復發3例、硬膜外出血1例,無引流不暢、肺部感染病例。在低劑量組中,出現復發2例、引流不暢3例、肺部感染1例、硬膜下出血3例。所有復發病例均經二次手術治愈,硬膜下積液病例觀察3個月后基本吸收,僅低劑量組1例殘余少許積液,但無臨床癥狀。兩組均未出現顱內感染、腦實質穿刺性損傷、死亡等嚴重并發癥。兩組間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n(%)]
慢性硬膜下血腫好發于老年人,占顱內血腫發生比例的10%,占硬膜下血腫比例的25%[4]。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治療方法也表現為多樣化,但首選的治療方法仍是手術治療。YL-1型血腫碎吸針由北京萬特福公司于1996年3月28日申請專利,目前已在國內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研究表明,YL-1型血腫碎吸穿刺引流術在治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與傳統鉆孔引流術比較無顯著差異,但具有操作簡單、微創的優點[5]。YL-1型血腫針碎吸術一般需要與尿激酶聯合使用,這是因為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入院時,通常血腫量較大,腦組織受壓時間長,受壓程度較重,導致術后腦膨脹緩慢,血腫腔不易閉合,同時由于術后引流管容易發生堵塞,最終可能并發硬膜下急性出血等情況。尿激酶的使用有助于血腫引流液的早期和徹底的引流,從而促進腦復張和清除血腫腔[6]。Jolobe[7]研究指出,尿激酶使用量應少于5萬U,以避免引起新鮮出血。相關研究也認為,小劑量尿激酶(1~2萬U)可溶解血腫,改善腦脊液循環,促進血腫引流和硬膜下積液吸收,進而減少血腫復發。當前,尿激酶的臨床應用大多存在經驗性或隨機性,缺乏進一步的研究及統一的標準。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評估5萬U的尿激酶是否能夠作為標準劑量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尿激酶高劑量組雖然在藥物總體劑量使用上高于低劑量組,但卻可以有效減少給藥次數、引流管放置時間、住院時間(P<0.05)。高劑量尿激酶組與低劑量組臨床總體有效治愈率基本一致,而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未出現明顯差異(P>0.05)。
通過對比性研究,我們發現5萬U尿激酶作為YL-I型碎吸針治療的標準劑量主要有以下優勢:(1)安全、有效,同時并不會明顯增加顱內出血風險。(2)減少了顱內給藥次數,理論上減少了顱內感染的風險,同時降低了臨床工作量。(3)減少了引流管硬膜下腔的留置時間,進一步降低了顱內感染發生的可能。(4)有利于病人早期下床活動康復,降低了老年體弱患者臥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可能,如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5)患者住院時間進一步縮短,可以有效降低住院費用。
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治愈率較高,本研究的并發癥總結較少,仍需要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進一步評估不同劑量尿激酶對患者的治療影響。
總之,本研究采用YL-1型血腫碎吸針治療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以尿激酶50000 U為安全標準劑量,術后早期行血腫腔沖洗引流可促進殘余血腫排出,縮短引流管留置時間。與低劑量組比較,可降低顱內感染的風險,提高臨床療效,縮短住院時間,并未增加顱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我們也認為根據術后血腫殘余量靈活使用尿激酶也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