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勇妮
(廣州市社會福利院康復醫院,廣東 廣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兒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其發生往往與季節變化有著直接關系,每年3~5月是該疾病的高發時期[1-2]。本文主要針對綜合護理干預對孤殘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進行探討與分析。
選取我院自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孤殘兒童46例為研究對象,并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23例。對照組患兒男15例、女8例,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患兒男16例、女7例,給予綜合護理干預。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患兒則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①病情監測。注意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包括其咳嗽、咳痰的性質,時刻注意患兒體溫變化,若其出現持續高溫等癥狀,可采用物理降溫的方式,在患兒頸部、腋下部位放置冰袋,也可溫水擦浴。若患兒體溫較高,則可遵醫囑予冷鹽水灌腸。定時測量患兒心率、血壓等其他生命體征情況,若有異常要及時向主治醫師反饋,并配合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或是出現嚴重并發癥[3-4]。
②心理干預。孤殘兒童因自身身體缺陷以及疾病的影響下,使其在心理上容易產生恐懼、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甚至對自身病情隱瞞[5];同時多數孤殘兒童缺乏溝通能力,因此護理人員需進一步加強對該類患兒在心理上的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可通過肢體接觸、手勢、書寫等方式拉近與患兒的距離,以親切的態度及溫和的語言積極與其交流和溝通,緩解患兒心理抗拒、緊張、焦慮情緒,并提高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然后根據不同年齡段患兒的心理狀況展開相應的心理輔導,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治療態度,增強治療信心,并對積極配合行為給予適當獎勵[6-7]。
③舒適護理。對聽力或語言障礙患兒,可通過體態、語態等給予安慰,護理人員要注意自身面部表情,保持微笑,耐心與患兒交流;為患兒準備可愛的玩具,并以哄、抱、撫摸等方式進行身體接觸,增加患兒安全感與信任感,使其心理上感到舒適。及時清理患兒口、鼻腔分泌物,保持清潔、通暢。若患兒有惡心、嘔吐,予以安慰并漱口,并更換干凈的衣物和被褥。注意皮膚情況,定時翻身,避免長期受壓導致褥瘡發生,使其生理上感到舒適。
④環境護理。由于孤殘兒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與心理障礙,因此在對其展開治療過程中對于環境護理有著較高要求。護理人員要確保患兒病房環境的寬敞舒適與干凈整潔,保持適宜溫濕度,并在床鋪上安裝床欄,在衛生間放置防滑墊,還可以在室內與走廊上安裝高度適宜的扶手[8-9],確保患兒安全,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可利用顏色活潑的裝飾物對患兒病房進行適當裝飾,為患兒營造一個溫馨、放松的治療環境[10]。
⑤飲食護理。飲食宜少食多餐,清淡、營養、易消化,確保其每日營養攝入均衡;并督促攝入充足水分,增加機體細胞代謝,促進其毒素的排出,并降低患兒體溫[11-12]。多給予如新鮮橙汁等水果汁,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或給患兒飲用蜂蜜水,提高其免疫力。
⑥預防措施與隔離措施。由于孤殘兒童自身身體免疫力較低,尤其是在該病癥3~5月的高發期,護理人員要做好對孤殘兒童的保暖工作,適當增減衣物,增加戶外活動,加強營養攝入,提高其免疫力;飯前便后洗手,以免該病癥發生。
觀察兩組間患兒經護理干預后的效果,包括患兒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消退時間,住院時間、病情反復發作情況、交叉感染發生率及治療依從性(根據患兒在護理中遵醫行為進行評分,采用百分制:若患兒得分在80分及以上,即表明十分依從;若得分在60~79分,即表明在護理中一般依從;若得分在60分以下,即表明不依從。總依從率=十分依從率+一般依從率。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組間研究數據分析可得,研究組患兒經護理干預后,其發熱、咳嗽及咳痰等臨床不良癥狀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患兒住院時間大大縮短,且病情反復發作率較之對照組明顯更低,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干預后的臨床效果[, n(%)]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干預后的臨床效果[, n(%)]
反復發作對照組 23 3.5±0.6 5.2±1.1 4.3±1.2 7.5±1.4 4(17.4)研究組 23 2.4±0.3 4.3±0.8 3.1±0.5 5.3±1.1 1(4.3)t/χ2 7.864 3.173 4.427 5.926 8.701 P 0.000 0.003 0.000 0.000 0.003組別 例數 退熱時間(d)咳嗽消失(d)咳痰消失(d)住院時間(d)
經組間數據比較,研究組患兒護理后總依從率與交叉感染發生率分別為95.7%、8.7%,對照組分別為78.3%、26.1%,研究組患兒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交叉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組間患兒交叉感染發生情況與依從性[n(%)]
孤殘兒童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它是指失去親人家屬及自理能力的人,一般在身體行為、溝通能力、智力及其情緒上與常人有較大差異[13];有統計中顯示,我國孤殘兒童已經高達60多萬人[14]。其中以肢體畸形、腦癱、先天性精神殘疾等孤殘者占比較高,因此該類兒童自身免疫力較為低下、且抵抗力差,更容易引發例如呼吸道感染等諸多不良疾病,對其身心造成不良影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感染疾病,雖然多為自限性,但其發生率始終居高不下,兒童每年發生在6~8次[15],孤殘兒童更甚;該病癥往往多集中在冬春季節,在臨床中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咽干等癥狀,若不能及時對其展開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干預,則會進一步誘發腦部缺氧、高熱驚厥等不良反應;這對于孤殘兒童的身體健康無疑再次形成嚴重威脅。因此為進一步確保孤殘兒童的身體健康與良好的生存狀況,加強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孤殘患兒的臨床護理干預,這對緩解臨床不良反應發生,使其盡早恢復健康有著積極作用。
隨著臨床護理學的進步與完善,綜合護理方式作為一種更加全面、系統、規范化的護理模式,近年來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普及。綜合護理的應用主要對其生理與心理進行干預,使其在治療中感到舒適,進而促進病癥的盡早康復。因此在該研究中,研究組孤殘患兒在臨床治療中經綜合護理干預后,其不良癥狀消失時間較之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大大縮短,患兒住院時間也明顯減少;且該組患兒經護理后,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反復發作次數有了顯著減少。因此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孤殘患兒在治療中展開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兒身體狀況,促進其盡早康復有著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孤殘兒童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縮短其住院時間,促進患兒盡早康復,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