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吉林公主嶺市中心醫院,吉林 公主嶺)
當前臨床多個科室和領域都離不開血液生化檢驗數據的引導和支持,對于各種疾病的診斷有著重要意義,通過血液生化檢驗相關數據判斷疾病類型和惡化情況,另一方面檢驗所得指標也是醫生制定醫療方案的重要參考依據,且要保障患者預后質量,依然需要參考相關數據以作為調整依據[1]。血液生化檢驗過程中對于結果的準確性有多種因素在影響和破壞,使得數據準確性不足,不但使得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也是醫療事故糾紛的隱患[2]。因此本院檢驗科近年采取科學系統的管理措施,效果令人滿意,報道如下。
分析數據來自2018年1~7月在本院檢驗科進行常規健康體檢群體,取其血液標本500份,收集對象中,男性261份,女性 239份;年齡 22~71歲,平均(45.9±5.4)歲。
所有數據來源在進行血液標本檢驗時使用儀器具體型號為東芝TBA-2000FR全自動生化檢測儀器,在進行血液標本檢測分析前對相關參數進行調整校對,確保整體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狀態,整個過程密切監測,無論標準品、質控品都需要符合達標標準,血常規檢測的內容主要包括血細胞的體積大小、形態、分類、數量,嚴格按照《臨床檢驗操作規程》[3]相關內容進行檢驗分析操作。
本研究需統計學處理數據應用軟件SPSS 20.0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表示數據間差異存在意義。
詳情請見下表1。

表1 不同標本的相關數據比較情況
經檢驗提示各項相關數據ATL、AST、GLU、LDH、CK、α-HBDK以及CK-MB在規范時間內送檢和超過1 h后再送檢,存在明顯變化率,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標本不同送檢時間對相關數據影響情況(%)
各種生化反應都可能對血液的狀態造成影響,在血液凝固的過程中均有對應的凝血因子在參與反應,在生化檢驗過程應用抗凝劑的作用在于對血液凝固過程中部分出現生化反應的環節進行干預[4],本文所得數據提示了在血液標本采集檢驗時應該重視抗凝劑與血液之間的比例并適當調整,只有對應的比例才能夠保障血液檢測數據的準確性,發揮臨床指導作用。
保存所用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血液標本的保存質量[5],在合理的時間內將血液標本送檢并完成相關檢查,如果不能則對于放置環境有特殊要求,一般溫度不得超過4 ℃,可對標本先做血清或者血漿分離,而后置于冰凍環境保存,否則可能影響葡萄糖的正常指標[6],在本文研究當中,由于標本保存時間因素而導致檢驗結果發生誤差的例數有31份,標本出現誤差的概率會隨著送檢時間延長而不斷增加。
隨著當前臨床對現代化生化儀器應用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對于疾病診斷應用生化檢驗并根據結果制定對應的治療方案,對于節省醫療資源,保障患者治療效果以及和諧醫療關系有直接影響[7]。
以往血常規檢查的主要方式為血涂片顯微鏡細胞形態學手段,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各種血常規檢查儀器在不斷完善,同時種類也對應增加,提高并完善了檢驗質量。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具備操作簡易、精確性高、效率快以及所需時間短等優勢[8-9],近年來逐漸成為血常規檢查的重要手段。但實際血液標本檢驗中卻存在有多種可能導致結果不精確的消極因素,在本次研究中提示和操作規范性、采集時機準確性、送檢及時性、標本保存妥當性等存在關聯。
血液的采集時機是影響最終檢測結果的因素之一,一般情況下是在清晨采集空腹受檢者的血液標本,其需要保持8~14 h的空腹狀態[10],這也是采血需要嚴格遵守的重要原則,如受檢者在采血前有攝入食物,則本身血液當中諸如糖類、脂類等化學成分會有明顯波動,另外即使只是飲水也會導致血液被稀釋。有相關研究數據說明,人體在攝入正餐食物后,自身的血糖、甘油三酯等指標濃度會明顯提升,至少50%以上[11],而膽紅素指標雖然不會明顯提升,但幅度也在15%以上,尿酸、尿素等則會有輕微波動,即使已經嚴格遵循三餐時間標準,也會因為這種指標波動因素而直接影響血液生化檢測準確性。因此在對受檢者采血的前1天要囑咐保持空腹狀態,最好時間在8 h以上[12],同時詳細說明飲水飲食后對于血液影響和檢驗準確度的破壞,在清晨進行采血能夠讓受檢者無需要刻意的保持自身禁飲禁食狀態,同時也保持身心平靜,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種因素對于檢驗結果的消極影響。
標本有無發生溶血反應,也是導致檢測數據是否準確的獨立影響因素,如標本有溶血反應則細胞當中含量相對偏高的部分會進入到血清組織當中,導致其中相關含量明顯提升[13],而鉀離子或者LDH等存在于細胞內或者細胞外的生化指標在濃度方面會發生變化,低谷與高峰之間差距最高可在數十倍左右,如血液標本出現溶血情況,則檢測的準確程度必然受到影響,常見反應是血液標本檢測所得數據明顯上升,而如果紅細胞指標過低則會直接使得血清處于稀釋狀態[14]。血液樣本的采集過程中工作人員都應該保持謹慎的態度,通過各種預防措施來降低和控制可能影響血液檢驗準確性的負性因素,保證其準確性。
送檢時間會影響檢測所得數據的準確性,血液標本如果放置時間過長會導致其中白細胞降解反應、紅細胞異常損耗等化學成分的變化,導致血糖濃度明顯下降。血液中pH指標異常則會影響酶活性。在采血完成后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送檢,得到采血所得標本后工作人員需要進行血漿分離、血清處理,時間一般不超過15 min[15],即使有所延長也需要保證在1 h以內,如果超過規定時間則需要重新采血或者做冰凍處理,血液標本在采集、運送、檢測時都應該保證空氣環境隔絕。
綜上所述,為血液標本做檢驗分析時需要對各個環節保持高度重視,所有流程都應該做好監督、監測的工作,最大程度地提升血液標本監測相關數據對于臨床疾病判斷和治療方案引導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