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立安,張明輝,胡艷文,孟圓
(河北省承德平泉市醫院 神經外科,河北 承德)
自發性腦出血是指在非外傷的情況下,受各種因素影響導致腦部血管自發性破裂引起的腦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受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1]。該疾病發病率高,容易導致重度殘疾和死亡。引起腦出血的重要原因包括小動脈或微動脈的病變,另外,高齡與高血壓均為腦出血重要的危險因素。目前,自發性腦出血在急性期的治療措施主要分為外科治療以及內科治療兩類,內科治療主要從止血、鎮靜、防治并發癥等方面入手,而外科治療主要包括腦室引流術以及開顱血腫清除術等,對于自發性出血的治療方式,國內外學者展開過眾多探索,對于內外科治療方式的選擇也存在較多爭議[2]。近年來,微創穿刺引流術在自發性腦出血的臨床治療方面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相關報道稱微創穿刺引流術較之于單純的藥物治療,能夠有效降低致殘率與病死率。為探究微創引流術在幕上自發性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次研究選取了我院近年來收治的腦出血患者,分別采取內科、外科治療,對比兩者療效,現做如下報道。
選擇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神經外科接受微創穿刺引流術治療的自發性腦出血患者50例納入觀察組,并選擇同期接受保守治療的50例患者納入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性 29例,女性 21例,年齡 53~70歲,平均(63.22±11.25)歲,出血位置:基底節38例,腦葉7例,丘腦5例,出血量20~40 mL,平均出血量(32.22±2.31)mL。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 22例,年齡 54~72歲,平均(64.20±13.58)歲,出血位置:基底節36例,腦葉7例,丘腦7例,出血量22~38 mL,平均出血量(30.66±4.22)mL。將患者上述資料進行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CT檢查和臨床診斷確認為幕上自發性腦出血。②患者出血量在20~40 mL。③患者(或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
排除標準:①外傷致腦出血。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內科保守治療,囑咐患者臥床休息,同時進行止血、降顱壓、營養神經、糾正電解質失衡、酸堿失衡等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微創穿刺引流術,CT掃描血腫層面,確定血腫面積與位置,以血腫最大層面中心為手術靶點,進行標尺定位確定穿刺位置與深度。常規局麻,采取導針穿刺至靶點位置,對血腫進行抽吸,如果血腫為固態,連接注射器進行負壓抽吸,吸出總血腫量的30%左右,如果血腫呈液態,則緩慢排出血腫量的60%左右[3]。將穿刺導針拔出,并將硅膠引流管沿著穿刺點置入,采取三通閥與無菌引流裝置連接在引流管末端,術畢。術后1 d進行頭顱CT復查,查看血腫殘留情況,血腫量>5 mL,給予尿激酶與生理鹽水,夾管2~3 h后進行低位開放,2次/d,血腫量<5 mL則立即拔管。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 d、治療7 d后對兩組患者顱內壓、腦部氧攝取率、血腫體積等指標。
采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42分,分數越高,表明神經缺損程度越嚴重,具體分級:正常0~1分,輕度卒中:1~4分,中度卒中:5~15分,中 - 重度卒中:15~20分,重度卒中:21~42分。分別于入院后以及治療3周后進行評價[4]。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相較差異不大(P>0.05),經治療,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明顯減輕,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顱內壓、血腫體積、腦氧攝取率等指標經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d、7 d后觀察組患者恢復更佳,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 2。
表1 治療前后NIHSS評分對比(, 分)

表1 治療前后NIHSS評分對比(, 分)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治療后觀察組 50 21.33±2.77 13.25±2.78對照組 50 21.42±2.55 17.36±2.75 t 0.169 7.432 P 0.866 0.000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情況()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情況()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5,#P<0.05。
組別 時間 血腫體積(cm3) 腦氧攝取率(%) 顱內壓(mmHg)觀察組(n=50)入院時 20.53±5.11* 38.22±3.25* 28.33±1.58*治療3 d 14.18±1.36# 24.33±5.35# 17.25±2.21#治療7 d 11.55±1.36^ 31.89±3.25^ 14.33±1.75^對照組(n=50)入院時 20.95±3.52 38.33±2.58 28.36±1.46治療3 d 17.66±2.54 21.66±2.36 21.33±1.87治療7 d 15.36±1.25 26.25±2.87 18.36±1.66
自發性腦出血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病死率及致殘率是所有腦血管疾病類型中最高的。在我國,腦血管發病率在60~80/10萬人口/年左右,占所有腦卒中疾病的30%,腦出血急性期病死率約為30%~40%,且預后差。幕上自發性出血占據所有自發性腦出血的七成左右,近年來幕上自發性出血的發病率有上升和年輕化趨勢,給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經濟負擔的同時也給社會醫療資源帶來了不小的壓力[5]。目前腦出血的病理生理學相關研究表示,急性腦出血引起的占位效應在破壞腦組織導致功能障礙的同時還會導致周圍腦組織供血量減少,引起缺血缺氧以及腦水腫,使得神經組織受到進一步的損害,隨著血腫壓迫腦組織時間的增長,腦功能的損害也越嚴重[6-7]。腦出血發展到后期,其血腫液化后會釋放一些引起神經毒性反應的有害物質(如鐵血紅素),導致患者腦部神經損害加重。因此早期改善血腫對腦部組織的壓迫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治療腦出血的關鍵點在于清除血腫、改善腦灌注、降低顱內壓進而對腦部神經進行保護。
在腦出血的一種治療手段中,以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的應用最為廣泛,目前關于這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研究較多,但受到患者群體、病情嚴重程度構成比等因素的影響,研究結果的出入也很大[8]。近年來微創手術治療腦出血在臨床上受到了眾多醫生的青睞,術前聯合影像學檢查能夠精準定位血腫位置,再采取穿刺方式清除血腫,減輕局部血腫,達到治療目的。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明顯降低,較對照組更優,說明了微創引流術相較于保守治療能夠有效保護神經功能,減少神經損傷。另外,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腦氧攝取率、血腫體積、顱內壓等指標無顯著差異,而觀察組在治療3 d后就達到對照組治療7 d后的臨床效果,治療7 d后,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較對照組更優,說明微創穿刺引流能夠更快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中,微創引流術表現出較內科治療更加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減少神經功能損害,快速清除血腫,減輕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