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新
(唐山弘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河北 唐山)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受到生活習慣、環境以及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發生糖尿病的人數不斷增加,該疾病主要因胰島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損所致,若患者不及時接受治療,嚴重者危急患者的生命安全[1]。臨床上主要以服用磺脲類藥物、雙胍類藥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和胰島素等為主要治療方式,但由于病程較長,治療依從性較差,故而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較差[2]。為更好地改善患者血糖,提高生活質量,加強管理措施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通過將家庭醫生個體化策略應用于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和探討,現報告如下。
選取的100例研究對象是某小區經醫院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選取的時間為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6~78歲,平均(48.14±6.43)歲。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27~78歲,平均(48.36±6.29)歲。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本次研究經醫學倫理會批準;②精神、認知等正常,能夠有效配合治療與康復護理;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者;②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③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嚴重并發癥。
對照組接受傳統醫生責任制管理。
觀察組接受家庭醫生個體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成立個體化策略小組:小組成員為經驗豐富的醫生和護士,仔細分析傳統家庭責任制存在的缺點以及不足,提出改進方法,并制定相應科學、有效的管理措施,確保管理質量。(2)評估病情:在制定個體化策略管理前,醫生首先制定相應的問卷調查表讓患者進行填寫,調查內容主要包括生活習慣、飲食健康等各方面內容,便于醫生掌握患者的性格特點,從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個體化管理策略[3]。(3)制定具體的管理措施,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根據調查結果,掌握患者的心理特點,對于存在負面情緒較多的患者,及時進行溝通,了解其產生負面情緒的主要原因,逐步進行心理疏導,增強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來面對治療;同時也要加強知識健康教育,根據患者對糖尿病知識了解的程度,用言簡意賅的方式讓患者了解持續接受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相關預防知識,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4]。(4)飲食及運動計劃:了解患者的飲食特點和運動狀況,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針對喜愛油膩、高脂肪、重鹽的患者,要督促其進食營養均衡的食物,提倡健康飲食,要合理控制飲食,少量多餐。針對煙癮、酒癮較重的患者,要及時告知兩者對患者康復是不利的,加強健康引導,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建議患者選擇太極、競走、游泳等運動方式來增加患者的運動量。(5)切合實際:針對治療依從性較差的患者要加強隨訪力度,仔細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不斷調整個體化策略管理方案,要保證該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1)記錄兩組患者管理前后的血糖變化,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
(2)參照生活質量評定量表[5]對患者接受管理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分為低(<70分)、中(70~80分)、高(>8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經過不同模式的管理后,觀察組血糖變化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變化比較()

表1 兩組血糖變化比較()
組別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紅蛋白(%)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對照組 7.89±3.22 6.97±1.31 13.11±1.4911.49±1.569.08±0.74 7.89±0.29觀察組 7.96±3.23 6.12±1.21 13.04±1.38 8.21±1.76 9.24±0.58 7.08±0.12 t 0.109 3.370 0.244 9.862 1.203 18.250 P 0.914 0.001 0.808 0.000 0.232 0.000
觀察組的生活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項目 觀察組 對照組 t P軀體功能 84.14±8.14 63.49±9.47 11.693 0.000軀體疼痛 86.47±10.23 69.47±9.41 8.648 0.000生命力 82.49±9.17 66.28±9.23 8.810 0.000軀體角色 78.47±7.49 63.47±9.46 8.790 0.000社會功能 84.56±9.27 76.47±9.48 4.314 0.000心理健康 85.47±8.94 73.47±9.46 6.519 0.000情感角色 83.49±9.48 69.79±9.31 7.291 0.000總計 81.47±9.41 67.84±9.19 7.327 0.000
我國現處于人口老齡化時代,糖尿病對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該疾病易對腎臟、心腦血管以及周圍神經等造成嚴重損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上針對糖尿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采取藥物治療手段,但由于糖尿病病程較長,患者長期服用藥物,深受疾病的困擾,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不斷加重,并不利于病情的有效康復[6]。因此,為更好地保證患者康復進程順利,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十分重要。傳統醫生責任制的管理方法雖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但忽略了個體差異,故而患者的血糖變化并沒有改善,生活質量有所下降[7]。而個體化策略是從患者本身出發,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管理措施,具有針對性,管理效果較為顯著。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接受家庭醫生個體化策略,該方法是社區服務的延伸,首先對患者的具體病情狀況進行合理評估,從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實施心理管理,改善患者的負面情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疾病;知識健康管理,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增強治療的信心;根據患者的飲食特點,及時調整飲食計劃,鼓勵患者攝入營養、健康的飲食,來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延緩對食物糖分的吸收;重視運動鍛煉,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能夠降低血脂和血壓,有效改善患者體內的脂類代謝,從而實現血糖的有效控制。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同實施傳統醫生責任制的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血糖有所降低,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充分表明該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中應用家庭醫生個體化策略,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