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村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人民醫院,河北 保定)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人們對于服務方面的需求發生了巨大改變[1]。以往陳舊的傳統護理措施已經無法滿足,患者針對護理工作深度以及廣度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大部分患者經過傳統護理干預,效果并不明顯[2]。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加入人性化護理管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將護理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個人工作積極性進行調動,從而提升臨床整體護理質量,優化護理環境[3]。本研究在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接診患者挑選其中500例進行研究,探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加入人性化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在患者處于完全知情狀態下并簽署相關協議后自愿參與,隨后在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挑選其中500例患者和30名醫護人員進行研究,500例患者中男性228例,女性272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58歲,平均(28.8±4.8)歲。其中100例為內分泌系統疾病、180例消化系統疾病、200例呼吸系統疾病以及20例心血管疾病。30名醫護人員包括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13名護師以及14名護士。對以上500例患者和30名醫護人員相關基線資料加以比對,結果顯示組間數據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施前對患者行傳統護理管理模式。采取嚴格的院內制度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并對相關規章制度進行完善,同時根據醫院的統一安排進行外出進修等常規管理措施。在傳統護理管理措施的基礎上,針對患者行人性化護理管理措施,具體操作如下。
1.2.1 提高護理管理人員素質
護理人員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針對自身位置與崗位職責進行充分認識,樹立正確的臨床護理理念,并由工作人員、患者等多方面、多維度進行全面思考的方式,將“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護理理念貫徹于整個護理過程中。而作為管理者,應當起到表率作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水平與知識面,積極參與到與患者的溝通與日常護理中,對人性化護理理念進行全面貫徹。
1.2.2 締造和諧的院內環境
①改善工作環境:為了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對醫院環境進行優化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條件,減少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質量。②參與式管理:在日常管理中,管理人員需要對醫護人員的意見及建議進行聆聽,使全體醫護人員都能參與到管理制度的發展建設中,充分發揚醫護人員的智慧,加強團體凝聚力。③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強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對能力不足的醫護人員需要加以指正與幫助,并針對其能力欠缺部分進行糾正,同時需要對工作人員的心理狀態進行觀察,對心理壓力較大的工作人員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從而加強了團隊的凝聚力,確保了對患者的護理質量。
1.2.3 制定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
獎懲制度是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制度之一,獎懲制度能有效地對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進行激發,促進工作人員相互之間的配合。與此同時,科學的獎懲制度能有效消除工作人員的消極態度,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繼而提高對患者的護理效果。
護理質量:采用自制護理質量評測量表對于實施個性化護理管理前后分數變化情況進行比對,具體內容包括護理責任心、護患交流能力、文案書寫、應變能力以及操作熟練度。每項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則視為護理質量越好。
護理人員滿意度:根據自制問卷調查表,內容主要包括護理糾紛、工作環境、知識技能以及人際關系;患者滿意度: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越好。
如表1所示,與實施個性化護理管理前相對比,實施后護理責任心、護患交流能力、文案書寫、應變能力以及操作熟練度等評分顯著偏高,兩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分析實施個性化護理管理前后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變化情況(, 分)

表1 分析實施個性化護理管理前后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變化情況(, 分)
時間 護理責任心 護患交流能力 文案書寫 應變能力 操作熟練度實施前 80.8±1.9 81.5±2.7 81.4±2.678.4±2.7 79.4±3.3實施后 95.7±1.5 95.4±1.9 93.2±1.790.3±1.3 92.6±1.4 t 33.713 23.060 20.806 21.751 20.16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如表2所示,與實施個性化護理管理前相對比,實施后護理人員護理糾紛、工作環境、知識技能以及人際關系等滿意度顯著偏高,同時患者對于護理質量滿意度顯著偏高,兩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分析實施個性化護理管理前后護理人員與患者滿意度[n(%),]

表2 分析實施個性化護理管理前后護理人員與患者滿意度[n(%),]
時間 人際關系 工作環境 知識技能 護理糾紛 患者滿意度實施前 14(46.67) 8(26.67) 10(33.33)11(36.67) 7.87±0.78實施后 28(93.33) 20(66.67) 26(86.67)25(83.33) 9.86±0.12 χ2/t 15.556 9.643 17.778 13.611 43.826 P 0.000 0.002 0.000 0.000 0.000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促使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要求產生了巨大改變,因此,臨床的整體護理模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近年來,醫學模式更注重的是在患者處于康復階段的心理關懷以及精神關懷,通過實施人性化的護理管理措施,將人文精神關懷徹底體現出來[4-5]。其中,人性化護理模式的宗旨是以患者為中心,做到善于、有效、合理化以及高效用人,引導護理人員能夠將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的護理服務充分發揮出來,使人力資源的效益達到最大化[6]。而對于基層醫院實施人性化護理管理模式,不僅能緩解護理工作人員的每日工作量負擔,同時還能為其營造一個愉悅且舒適的環境,以此來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水平以及對工作的滿意度,同時還能提升患者對于護理效果的整體滿意度,避免發生護患糾紛事件,把護理工作中的風險事件發生率降到最低[7]。
護理工作必定會出現不足之處,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保持平和的語氣,禁止在公共場合進行批評指正。同時,要讓護理人員能夠感受到上層的關懷與關愛,適當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從而提升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還可制定一些相應的獎懲制度。針對患者,則需要讓患者感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消除患者不適感,讓患者在整個治療期間心理和生理方面均感到無比舒適[8]。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實施個性化護理管理前相對比,實施后護理責任心、護患交流能力、文案書寫、應變能力以及操作熟練度等評分顯著偏高(P<0.05);與實施個性化護理管理前相對比,實施后護理人員護理糾紛、工作環境、知識技能以及人際關系等滿意度顯著偏高,同時患者對于護理質量滿意度顯著偏高,兩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通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加入人性化護理干預模式,不僅能提升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和個人修養,同時還能提高個人主人翁意識以及專業技能水平。促使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提升患者對于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度,降低護患糾紛事件概率的發生,從而營造一個溫情且美好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