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齊曉霞
(孝昌縣第一人民醫院 護理部,湖北 孝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高血壓發病率不斷上升,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若不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易導致心臟、腦部、腎臟等其他部位并發癥,給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高血壓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患者堅持服藥穩定血壓,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良好的自護意識和疾病認知對于控制血壓、改善預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出院后缺乏有效的護理指導,加之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導致血壓效果控制不理想,引發各類并發癥[2]。醫共體模式可以將醫院、社區等各級醫療機構形成一個整體,給予患者全方位的疾病健康教育,加強患者自護能力,起到改善疾病癥狀的作用。本文將對高血壓患者中應用醫共體模式護理干預對血壓及并發癥的影響展開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以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6例高血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確診為高血壓,同時排除并有惡性腫瘤、嚴重腎臟疾病、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等情況。根據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兩個組別,其中對照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齡41~73歲,平均(56.4±3.1)歲,疾病持續時間 2~12年,平均(5.1±2.4)年;實驗組38例,男 22例,女 16例,年齡42~74歲,平均(55.7±2.8)歲,疾病持續時間 3~11年,平均(5.8±1.9)年。所有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協議書,兩組患者對比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基本的飲食護理、心理干預、用藥指導等。
實驗組接受醫共體模式下的護理干預,具體為:①在院階段,為每位患者建立個性化健康檔案,入院時由專業醫生評估病情,內容包括基本信息、文化背景、家庭成員、社會關系、用藥情況、心理狀態等[3]。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解釋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告知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對病情的不利影響,建立正確的疾病認知。根據患者情況結合飲食習慣制定合理飲食計劃,明確告知飲食禁忌,多攝入高鈣、高鉀的食品。高血壓患者通常伴有較多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消除負面情緒,建立治療信心[4]。指導患者掌握日常血壓檢測的正確使用方式,對每次監測數據詳細記錄。②出院階段對所有患者開展自護能力的培訓,講解高血壓的危害、用藥方式和注意事項[5]。根據醫共體模式將患者健康檔案下傳至社區醫療結構,患者在社區就診時社區醫生可根據患者信息及時調整治療方案[6]。通過社區對患者進行隨訪,可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詢問患者的飲食、鍛煉、血壓水平情況。所有的服務內容由社區護士負責,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糾正,協助患者進行血壓監測。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血壓水平變化,分為收縮壓和舒張壓,數值越低血壓控制越好。調查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并發癥情況,包括腎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絞痛以及血肌酐升高等癥狀,統計得出發生率。
通過調查結果得知,實驗組護理后在舒張壓和收縮壓指標上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變化(, mmHg)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變化(, mmHg)
組別 例數 舒張壓 收縮壓對照組 38 105.14±10.24 148.58±10.36實驗組 38 82.25±9.52 112.65±9.28 t 10.092 15.925 P 0.000 0.000
通過調查結果得知,實驗組在腎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絞痛以及血肌酐升高等并發癥發生率上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體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高血壓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給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高血壓的治療周期較長,需要患者長期服藥,雖然對血壓可起到一定程度的穩定效果,但久而久之會引發較多負面情緒,導致治療依從性下降[7]。高血壓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較差也是造成血壓水平波動和并發癥出現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在入院和出院階段給予全面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醫共體模式下的護理干預將醫院和社區等醫療結構形成有效互動,共享患者的健康檔案,通過醫院護理人員和社區護士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自護能力,從而起到改善血壓水平和預防并發癥的效果。從本次研究結果得知,實驗組護理后在舒張壓和收縮壓指標上低于對照組,說明護理干預可對血壓起到有效的穩定。同時實驗組各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結果證實了在高血壓患者中應用醫共體模式護理干預對并發癥預防效果較好,相較于常規護理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醫共體模式下護理干預應用于高血壓患者護理中,血壓水平得到有效穩定,并發癥得到明顯抑制,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