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峰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中蒙醫院 兒科,內蒙古 呼倫貝爾)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患者的思想與意識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患者希望在治療過程中接受更好的治療方法與優質的護理服務,所以護理人員在提升自己護理技術的同時也要耐心、細致、具有責任感的為患者服務[1]。對于兒科科室來說,患者年齡較低,且小兒患者配合程度低下,導致護理人員的護理難度大大增加,且在對小兒患者用藥時藥物劑量掌握較為困難,用藥劑量如果產生差錯會對護理過程產生較多的風險。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具有風險預防的意識與相應措施,從而降低護理中的風險,維護良好的醫患關系,我院將對護理人員現有的護理方法進行改進,對改進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挑選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入住我院兒科治療的110名小兒患者進行護理研究,患兒家屬均知情且都在同意書上簽字。隨機將110名患兒分為實驗、對照兩組,每組各55名,實驗組的男女比例為30:25,平均年齡(5.34±0.4)歲,對照組的男女比例為29:26,平均年齡(6.03±0.7)歲,兩組患兒的基本信息數據可比。
對照組:責任護士需要按常規護理措施對該組患兒進行護理,包括定期對患者家屬進行相關教育,為患兒提供安靜、整潔的治療環境,同時加強對患兒的基礎護理。實驗組:該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護理人員還需要加強對護理風險進行預防,實施護理風險評估,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具體如下。
(1)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對患者護理風險進行預防,對不同的患者進行預防性的針對性護理方案,例如:防止患者跌倒、脫管、及靜脈炎等風險的預防與控制,護理人員需要認真負責,提高對護理風險的預防能力。如:對病床護欄進行定期檢查,防止患兒跌落,在早晚護理期間擋住患兒病床,靜點架設置在患兒無法碰觸的位置,謹防患兒在活動時發生跌倒事件,安放物品時采用6S標準安置,如果有相對較危險的物品醫護人員應嚴格監管,定期檢查患兒體內套管針持續維護防止發生脫落;在衛生間走廊等可能跌倒的位置安置防滑標志,陪護患兒的家屬上限為兩名,防止流動人員過多產生交叉感染;家屬在給患兒喂藥或水時需要抱起患兒保持正確姿勢,防止液體進入患兒肺部引起肺炎;護理人員需要與患兒家屬進行定期交流,進行預防風險以及安全制度的教育,同時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培訓。
(2)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基礎護理管理、兒科護理操作和健康宣教流程、差錯事故報告等管理制度。具體預防措施為:①對患兒采用手腕帶;②病床設置床欄對患兒進行保護防止患兒跌落;③對患兒進行保護性質的管理;④在危險位置設置警示標語;⑤病房內家屬陪同數量需要謹遵醫囑;⑥對患兒家屬進項注意事項的相關教育;⑦落實相關護理記錄單、晨晚間護理等。同時,在入院前期對患兒家屬進行預防跌倒的相關教育,在患兒病床顯著的位置設置防跌落跌倒的警示標語;護理人員定期對患兒跌倒跌落的幾率進行風險評估,評估時長為1周1次;護理人員在增強維護患者權益的同時也要對自身進行保護,在治療過程中將患兒安全視為第一位[2]。
將實驗組與對照組患兒的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程度進行評估,量化處理患兒的各項護理安全指標。
對實驗結果采取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在接受相應的護理措施后,實驗組患兒在護理滿意程度、醫患糾紛發生幾率、護理質量等方面優于對照組,結果具有明顯差異(P<0.05),在臨床上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效果比較()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效果比較()
組別 患兒滿意度 醫患糾紛 護理質量對照組 84.12±2.82 10.11±1.22 77.12±1.82實驗組 94.21±1.25 2.12±1.05 96.22±2.12 P<0.05
在兒科工作的護理人員需要隨時具有風險防范意識,且護理技術熟練對整體護理過程有全面的了解,護理過程中一旦發生疏漏,會對患者產生較為嚴重的身心危害,所以兒科護理人員需要保持警惕且具備良好的風險意識,從而提高患者護理質量,對患兒的治療有促進作用。現今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產生風險事件的幾率逐漸增加,醫護人員在進行治療與護理的過程中需要對護理具有較高的認知程度,不斷完善護理措施,從而降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生風險事件的幾率,護理人員需要對每一位患兒的基本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2]。此外,護理人員需要對護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具備正確的安全意識,在謹遵醫囑的情況下,嚴格規范護理措施。護理人員在完成護理工作后,相應的主治醫生需要對護理情況進行反復檢查,例如全面審查藥物使用情況,嚴格遵循醫囑執行,施行藥物登記制度,從而優化護理效果。護理人員在放置相關醫用器材與相關藥品,嚴格遵守護理規章制度,例如對藥品準入操作流程有良好的認知程度,確保藥品使用過程中有良好的發展傾向,對護理流程進行記錄,確保對患兒有全面了解降低糾紛的發生幾率,從而保證良好的護理效果,對患兒的治療起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患兒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小兒快速恢復到健康狀態,減少了治療時間,達到了最佳的護理效果。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的同時需要對風險事件進行分析與分類,主要的風險分為三類,一類是差錯事故類風險事件,主要為藥物使用時產生的問題與患者進行檢查時產生的問題,一種是投訴風險事件,主要為患者家屬對護理人員進行的護理工作態度不滿意,可能會引起其他風險事件產生。另一種是護理記錄類的風險事件,護理人員在護理完成后對護理過程的記錄出現缺失情況,從而導致護理方案產生問題[3]。因此,醫院需要對護理人員定期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實踐操作與理論知識的考核,同時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心理疏導,防止護理人員心理壓力過大。提升護理人員對工作的責任感,從而降低小兒科室風險事件發生幾率。
綜上所述,兒科護理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護理風險防范意識,從而提升對患兒的護理質量,對治療效果產生促進作用,達到良好治療效果,值得廣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