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睿



摘要:為推動貧困山區茶葉產業的發展,發揮茶葉產業的扶貧作用,2013—2018年在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駐村調研茶園的投入和收益情況,分析茶葉生產的特征,基于“理性小農”理論,測算茶葉投資的經濟效益,尋找茶葉投資回報的敏感性因素,評價茶園投資經濟效益。結果表明,茶葉生產具有收益期長和年年有收益的優點,但茶葉造園要求高、撫育管理環節多且加工工藝復雜;運用風險調整凈現值法評價茶園投資效益,經營年限在 20~50 年期間的茶園投資項目的內部報酬率介于25.63%~26.93%,經濟效益較高;茶園投資效益的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茶園效益與茶葉銷售價格、茶園產量和茶葉生產成本的敏感性強,茶葉銷售價格決定了茶葉的經濟效益。因此,提出引進無性系優勢良種茶苗、將低產群體種茶園改造為有機茶園、采用機械化采茶、建立龍川茶葉銷售展示平臺、打造龍川茶葉網絡店、挖掘龍川茶葉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等建議。
關鍵詞:茶葉;產業扶貧;凈現值;茶園生產投資經濟效益;敏感性分析;機械化采茶;銷售展示平臺;茶葉網絡店
中圖分類號:F307.12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07-0023-07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要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目前我國扶貧攻堅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面臨著嚴峻挑戰,特別是部分山區,貧困戶存在較大的返貧風險。對此,如何創新扶貧模式,找到因地制宜的產業,開展產業幫扶,建立長效脫貧機制,是扶貧攻堅的關鍵點。國內外研究長期聚焦扶貧,尤其是圍繞產業扶貧的實施展開了大量的研究,結果發現發展因地制宜的農業產業是扶貧的關鍵因素。只有通過發展產業,讓部分農戶通過產業獲得創收,激發貧困戶的內生脫貧意愿,扶貧才能開流活源。茶葉產業具有運輸便利、適合山區種植、產品附加值高等優點,非常適合作為山區的扶貧產業。廣東省系茶葉消費大省,人均茶葉消費量居全國之首,全省人均年消費茶葉超過1 kg,年需求量為10萬t,其中綠茶約占60%,尤其粵東山區的客家炒青綠茶是廣東省綠茶的主要代表,如清涼山茶、馬圖茶、黃坑茶、上莞茶、簡頭茶等,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氣。廣東省龍川縣的周邊城市如廣州市、深圳市、東莞市、珠海市、汕頭市等都是大型消費城市,當地消費者對優質綠茶的需求量逐日增加。龍川客家綠茶根據客家傳統工藝制作而成,保留了濃郁的客家風味,色碧綠澄清,香清幽悠遠,味醇和鮮靈,入口清香甘冽,不僅香味馥郁,且茶葉中的多酚類、氨基酸、維生素等物質對人體具有清涼解毒、降脂防癌、延緩衰老等功能。龍川縣生產的優質客家綠茶可通過便利的鐵路和公路運輸,銷往珠三角洲和港澳地區,市場前景廣闊,珠三角洲和港澳地區的城市居民也可以通過便利的交通到優質客家綠茶示范園區觀光旅游,帶動第三產業發展。若沒有產業發展帶動,很難脫貧。產業扶貧注重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注重引進和培育市場主體,注重構建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產業發展才能確保貧困群眾實現長久穩定脫貧。而創新茶產業發展,做強做大茶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正是帶動貧困地區農戶脫貧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1 龍川縣茶葉種植現狀及調查方法
龍川縣,廣東省河源市轄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總面積為3 089 km2,其中山地面積為1 519 km2。年平均氣溫21.0 ℃,年降水量1 693.3 mm,年日照時數1 703.5 h,無霜期320 d。雨量充足,夏長冬短,日照時間長,無霜期長,山地多,土壤多為黃棕壤,有機質含量多,土質肥沃,pH值為5.0~6.5,非常適合種植茶葉。
筆者所在課題組于2013—2016年在河源市龍川縣義都鎮中心村進行駐村扶貧,2017、2018年又跟蹤幫扶2年多,在扶貧工作期間,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入戶調查龍川縣義都鎮桂林村和中心村的100個農戶,并依據相關調查數據對農戶茶葉生產投資經濟效益進行初步評價,找出影響農戶投資建造茶園的關鍵因子,對龍川縣茶葉產業扶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 茶葉生產的特征分析
茶葉通常栽植后第3年開始采摘,5年左右進入盛產期,壽命可長達 80多年。茶農進行造園、管理、茶葉采摘、茶葉加工和茶葉銷售。種植臺灣金萱茶葉通??梢圆烧?次茶葉,第1次采茶在清明前后,產量約占全年產量的一半,茶葉品質最高;第2次采茶在立夏前后,產量約占全年產量1/4,茶葉品質較差;第3次采茶在白露前后,茶葉品質一般。茶葉采收后還須經過殺青、揉捻、干燥等步驟,才能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綠茶。
茶樹是丘陵地區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茶葉生產具有生產周期長、前期投資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生產投資風險高等不利的特點。據龍川縣調查,茶葉新造園的前期一次性投入很大,投資約為45 000元/hm2,投資回收期長達4年。而蔬菜、西瓜等農業經濟作物,生產周期短,投資見效快,品種結構調整容易,生產投資風險相對較小。
與用材林生產(以龍川縣目前最主要的用材造林樹種杉木為比較對象)相比,茶葉生產具有收益期長和年年有收益的明顯優點,但是茶葉造園要求高,撫育管理環節多,須要年年撫育管理且加工工藝復雜。杉木造林的撫育管理環節少(通常只要第 1 年施肥、前3 年鋤草、1~2 次的撫育采伐),病蟲害發生率極低,杉木銷路穩定。對農戶而言,茶葉生產技術復雜,茶園的造園成本和撫育成本更高,生產投資風險更大。
3 茶葉生產投資決策行為的理論分析
立足“理性小農說”理論,每個農戶都是理性人,在進行生產投資決策時會選擇他認為是最好的生產投資,但是每個農戶在生產投資時所面對的約束條件、機會成本和選擇范圍不同[1]。在土地、資金、技術、人力資本、自然地理等條件約束下,農戶可以選擇杉木、毛竹、茶葉、柑橘、油茶等多種不同的經濟作物。因此,茶葉生產最終能否被農戶選擇,面臨著多種經濟作物的競爭,關鍵取決于茶葉生產的比較收益。由于茶葉生產具有生產投資周期長的特點,因此,對茶葉生產投資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必須要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采用風險調整凈現值法測算茶葉投資的經濟效益:
農戶茶葉生產投資的凈現值(NPV)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S表示茶園林地面積;Qt表示第t年的單位面積茶葉產量;Pt表示第t年的茶葉銷售單價;Ct表示第t年的茶葉生產成本(第1年的生產成本為茶園造園投資成本,第2年的生產成本為茶園撫育管理成本,第3年以后的生產成本包括茶園撫育管理成本、茶葉采收成本、制茶的加工成本);K表示風險調整貼現率(由于茶葉生產投資決策涉及的時間長,對收益的現金流量的預計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較高,采用較高的貼現率來計算凈現值);n表示茶園經營年限;t表示茶園種植年限 (通常茶園種植后的前2年為產前期,第3年后開始采茶,第5年左右后進入盛產期)[2]。
4 農戶茶園生產投資經濟效益及敏感性分析
4.1 龍川縣茶園的投入產出情況
根據筆者所在課題組2014—2018年對龍川縣農戶問卷調查的相關數據,可知新造茶園的投入產出情況(表1)。
4.1.1 造園投資成本 新建茶園的投資成本包括茶苗費、整地挖穴費、基肥費、移植費和第1年的撫育管理費等。茶園建設費用45 000元:種植無性系良種茶苗,種植15 000株/hm2,單價為0.6元/株,合計9 000元;整地挖溝10 500元/hm2,挖種植穴3 000元/hm2,回土施肥3 000元/hm2,建設護欄7 500元/hm2,合計24 000元;施農家肥作為基肥4 500元/hm2;[JP3]移植費0.2元/株,合計3 000元;撫育管理:2次人工鋤草撫育,費用為1 500元/(hm2·次),[JP]合計3 000元;進行2次修剪1 500元。新造茶園的投資成本總共需要45 000元。
4.1.2 茶葉的生產成本 茶葉造園后的前2年為產前期,第2年主要是進行幼苗撫育管理,包括每年進行2次鋤草撫育,合計3 000元;進行1次修剪750元;施放2次肥料,合計6 000元;進行2次病蟲害防治,合計300元。因此,第2年的生產成本約為10 050元。
茶葉造園后的第3、第4年進入逐漸成熟期,從第3年開始茶園可以采摘,但產量較低,還是以撫育管理為主,生產成本包括撫育管理、茶葉采收、茶葉加工3個方面。一是撫育管理10 050元/hm2:每年進行2次鋤草撫育,合計3 000元;進行1次修剪750元;施放2次肥料,合計6 000元;進行2次病蟲害防治,合計300元。二是茶葉采收12 000元:每年采2次茶,需8人次,每人次人工費1 500元。三是茶葉加工3 000元:每年加工2次茶葉,工時費1 500元,水電費150元,柴火費1 200元,機器損耗費150元。第3年的茶葉年生產成本約為25 050元/hm2。第4年的茶葉產量有所增加,采收成本和加工成本增加,茶葉年生產成本約為40 050元/hm2。
茶園通常在第5年進入盛產期。第5年以后的茶園年生產成本包括撫育管理、茶葉采收、茶葉加工3個方面。一是撫育管理13 050元/hm2:每年進行2次鋤草撫育,合計3 000元;進行1次修剪750元;施放3次肥料,合計7 500元;進行2次病蟲害防治,合計1 800元。二是茶葉采收60 000元:每年采3次茶,需40人次,人工費1 500元/人次。三是茶葉加工22 500元:每年加工3次茶葉,人工費15 000元,水電費750元,柴火費6 000元,機器損耗費750元。第5年以后的茶葉年生產成本約為95 550元/hm2。
第5年之后,每隔5年在春茶采摘完之后對茶樹進行1次深修剪,剪去樹冠15 cm左右的枝葉,當年夏茶和秋茶的產量銳減;每隔10年,在初春時節,對茶樹進行1次重修剪,剪去樹冠的一半,當年茶葉產量大幅降低。經過修剪的茶樹雖然當年產量下降,不過接下來幾年產量會保持在較高水平,農民的當年收入雖有一定波動,但從長遠考慮,經過修剪可以提高總收入,所以在統計中不考慮修剪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4.1.3 茶園的投資收益
茶園的投資收益主要為茶葉收益。進入盛產期后,茶園平均可產3 000 kg/(hm2·年) 春茶茶青,每50 kg春茶茶青可制作10 kg茶葉,春茶銷售均價按300元/kg 計算,則茶園春茶收入為180 000元/hm2。茶園的夏秋茶產量較低,品質一般,平均可產2 250 kg/hm2 夏秋茶茶青,每50 kg夏秋茶茶青可制作10 kg茶葉,夏秋茶銷售均價按200元/kg計算,則茶園夏秋茶收入為90 000元/hm2。茶葉的年總產量為1 050 kg,平均銷售價格約為257元/kg,盛產茶園1年的總投資收益約為270 000元/hm2。
4.2 龍川縣茶園投資經濟效益評價
雖然茶葉屬于多年生經濟林樹種,茶園經營年限可達80年以上,且茶園經營年限越久,其茶葉價格越高,但是根據農戶的實際經營情況分別選擇20、30、40、50年進行投資評價。茶園投資風險高,貼現率須采用風險調整貼現率,采用龍川縣民間借貸利率1分利(風險調整貼現率為12%)和1.7分利(風險調整貼現率為20%)分別進行測算(表2)。
根據凈現值計算公式,龍川縣農戶茶園投資的經濟效益評價結果見表2。在風險調整貼現率為12%時,投資回收期為4.08年;在風險調整貼現率為20%時,投資回收期為4.13年。不論茶園投資經營年限選擇20年還是50年,茶園投資的凈現值均大于0,表明茶園投資回收水平高于預定的報酬率,茶園投資在經濟上是可行的。經營年限在20~50年期間的茶園投資項目的內部報酬率介于25.63%~26.93%,大大高于民間借貸的正常年利率12%(1分利),可見茶園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較高。
4.3 農戶茶園投資經濟效益的敏感性分析
由凈現值計算公式可知,茶園單位面積產量、茶葉的銷售價格、造園成本和生產成本是茶園投資經濟效益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敏感性系數分析,區分各因素變化對茶農收益的影響程度。
某因素的敏感性系數=凈現值變化幅度該因素變化幅度。
某因素的敏感性系數越大,對凈現值(即農戶收益)的影響越大,凈現值對該因素的敏感性越強[3]。為計算茶園投資各因素的敏感性系數,按風險調整貼現率為 12%,茶園經營年限為30 年進行測算(表3)。茶葉銷售價格的敏感性系數為1.54,在各影響因素中最大,說明茶園投資凈現值對茶葉銷售價格的敏感性最強,茶葉銷售單價下跌10%,會導致茶園投資凈現值減少15.4%,當茶葉銷售單價低于98.21元/kg時,茶園投資項目在經濟上不可行。茶園產量的敏感性系數為1.34,單位面積產量下跌10%,會導致茶園投資凈現值減少13.4%,當茶園產量低于401.25 kg/hm2時,茶園投資項目在經濟上不可行。茶園生產成本的敏感性系數為-0.54,每當生產成本提高10%,會導致茶園投資凈現值減少5.4%,當茶園進入盛產期后生產成本高于262 427.25元/hm2時,茶園投資項目在經濟上不可行。茶園造園成本的敏感性系數幾乎為0,可[KG*3]以忽略不計,只有當茶園的造園成本高于1 006 227.3元/hm2時,茶園投資項目在經濟上不可行,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
可見,在茶葉生產中做好造園工作是取得多年高產的關鍵,在造園之初選擇良種茶苗、按照標準方式種植,深挖種植穴、施足底肥等做法雖然會導致初始投資較多,但從長遠看,這點投資是非常值得的,其帶來的收益將遠遠大于投入。
5 茶葉產業扶貧的建議
調查評價結果表明,經營年限在20~50年期間的茶園投資項目的內部報酬率介于 25.63%~26.93%,在正常情況下,茶園投資項目在經濟上是可行的。進一步對茶園投資經濟效益的敏感性分析,發現茶園投資凈現值對茶葉銷售價格、茶園產量和茶葉生產成本的敏感性較強。
5.1 加強龍川茶葉種植采摘技術
5.1.1 新品種選育與改良
引進無性系良種茶苗,實行高標準建園。無性系茶樹品種是生產優質高產茶葉的關鍵,其產量和經濟效益比常規的群體種高很多。引進烏牛早、臺灣金萱、龍井43、軟支烏龍等優良茶葉品種,在龍川縣建立自己的育苗基地,選育出適合龍川種植的茶樹品種,專供給龍川的茶農,降低茶農的購苗成本和購苗風險[4]。育苗、賣苗時采取嚴格的檢疫措施,防止茶葉病蟲害的傳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政府提供補助,企業建立工廠化育苗基地,建設全自動化智能化溫室,采用組培苗進行繁育,按照茶苗不同生長時期的需要,調控光照度、溫濕度、營養成分含量、CO2濃度和基質含水率,提高茶苗的生命力,培養抗逆性強的高產茶苗。按照理論推算,占地500 m2的工廠化育苗車間,每年可培育出100萬株左右的良種茶苗,可供建設良種茶園33.33 hm2,可以為龍川縣快速推廣優質茶葉品種打下堅實的基礎。
5.1.2 將低產群體種茶園改造為有機茶園
龍川縣義都鎮目前大面積種植的地方群體種茶園具有強抗逆性、高抗病蟲害,耐貧瘠等優點,但也存在分枝能力差、性狀混雜、生長速度慢等明顯缺點。改造生態環境優越的低產茶園,按照有機農業標準進行種植,通過專業機構進行有機認證,成立有機茶品牌,提高茶葉的銷售價格,可將低產茶園變廢為寶??蛇M行以下4個方面的改造:第一,進行深耕墾復和施足基肥,改善土壤團粒結構,促進新根的生長,使用土家肥,不用化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第二,進行修剪,將離地面30 cm以上枝條全部剪除,增施經過發酵的有機肥,促進新芽的萌發;第三,茶園修剪后,上壤裸露面積增大,種植大豆、花生、綠豆等豆科作物,豆科植物的根系有固氮作用,等于給茶樹施用了一批天然的氮肥;第四,對特別衰老、品質差的茶園,先鏟除一半的老茶樹,種植優質新茶苗,待新茶樹基本封行后,再鏟除剩下的老茶樹,全部種植上新茶樹[5]。
5.1.3 采用機械化采茶
茶葉的生產成本也是影響茶園投資凈現值的敏感因素,特別是茶葉采收成本比重大,約占生產成本的62.79%。應積極鼓勵茶農加快機械化進程,進行茶樹改造培育,修剪出適應機采的采摘蓬面,采用先進的往復切割式采茶機,降低茶葉采收成本。據統計,單人采茶機可采茶青400 kg/(d·臺),雙人采茶機可采茶青900 kg/(d·臺),而人工采摘茶青只能采茶青50 kg/(d·人),采茶效率遠遠不如機械采摘[6]。龍川縣的茶葉主要制作為客家綠茶,客家綠茶對茶葉品相要求不高,但是對采摘時間要求嚴格,明前茶的價格最高,機械采摘可以把握最合適的采茶時機,提高茶葉的品質和產量[7]。根據國際經濟規律,當人均年收入超過1 000美元時,農業開始采用機械化,當前龍川縣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已接近2 000美元,能否采用機械化采茶已成為制約龍川縣茶業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5.2 提高龍川茶葉銷售水平
5.2.1 發揮茶葉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
改變“家家炒茶,戶戶冒煙”的經營現狀,龍川縣茶葉必須改變現有的產業組織模式,讓經營主體往橫向和縱向整合,將生產、加工、銷售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走產業化的生產經營道路[8]。由龍頭企業引領茶葉的生產模式,實現“專業加工廠+基地+茶農”的生產模式。企業根據專家的意見,在選擇優良的無性系品種、保護天然的生態環境、采取先進管理水平的基礎上,提高茶葉的綜合品質。特別是在茶葉的包裝上,個體農戶難以提高茶葉的包裝水平,但企業可以在茶葉包裝上下功夫,要充分挖掘茶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內涵,使龍川茶葉的影響力突破客家區域,推向全省乃至全國。包裝材料可采用名家書法、龍川風景、茶葉產地的圖片,注重實用與美觀的結合,讓消費者不僅對茶葉感到滿意,也欣賞包裝,讓包裝承載其獨特的客家茶文化。在包裝上應盡可能把茶葉的信息展示出來,如茶葉的原材料、質量、產地、加工工藝、沖泡方式、口感等,以提高消費者對茶葉和企業的信賴度[9]。
5.2.2 建設龍川茶葉銷售展示平臺
建設龍川縣茶葉批發銷售市場,推動茶葉的流通,與廣東省廣州市的芳村茶葉市場形成有效的對接[10]。龍川縣沒有形成具有鮮明客家特色的茶葉一條街,擺攤散賣的茶葉販子、店鋪不大的零星茶商、賣茶葉兼賣煙酒的店鋪雖然很多,但魚龍混雜,極為分散。因此,龍川縣應建設一個專門的茶葉市場,搭建廠家和經銷商之間的橋梁,使茶葉企業針對市場需求組織生產,保護農民、企業、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共同權益??稍诨羯?、楓樹壩等知名旅游景點周邊,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建設一間龍川客家茶藝館,內置龍川茶文化博物館,不僅為人們提供飲茶休閑,還可以進一步宣揚龍川的茶文化,讓游客在飲茶之余也得到一次文化的熏陶,加深對龍川茶葉的認識,尤其是用途功效知識、生產制作知識、質量標準知識等,引導游客選用綠色健康的客家綠茶。
5.2.3 為茶葉銷售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茶葉不再局限于實體交易,網絡為茶葉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80后”和“90后”消費者已網購多年,他們購買茶葉時首先想到的是網上購買,其在網絡銷售平臺中首先看到的是圖文設計,所以龍川茶葉產業須聯合攝影協會、越野協會、考古協會和文學協會等多個社會組織,共同收集龍川茶葉的圖文資料和歷史傳承。建立強大的文案攝影團隊,突出龍川茶業的天然生長環境和生態養生功效,制作精美的龍川茶文化頁面,流傳在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和淘寶微淘,讓更多人了解龍川茶葉,吸引流量進入網店。由企業牽頭,打造一支專業的網絡營銷團隊,在與消費者進行網絡交流時提高銷售效率,做好服務工作,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在茶園和茶葉加工廠中安裝攝像頭,在茶葉外包裝上張貼可溯源標簽,讓客戶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隨時了解茶葉的種植加工全過程,建立“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的可追溯體系,確保消費者喝的每一泡客家綠茶都是安全的。
5.3 拓展龍川茶葉產業的內涵和外延
5.3.1 弘揚龍川客家綠茶文化
茶文化有3個層次,首先是飲食之事,其次是休閑之趣,最后是社交之樂。茶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在中華文化中源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其文化感受已超越物質感受,消費者喝到的不僅是茶的色香味,更是喝到茶的文化底蘊,從來佳茗似佳人,品茶之時,茶給人帶來的體驗已經超越了肉體感覺,是一種精神享受。龍川茶葉產業發展須依托客家文化,把茶葉的物質價值提升到文化價值,得到文化詮釋的茶葉必然引人矚目,增加消費者的興趣,獲得關注流量,才能可持續發展[11]。龍川客家茶文化有悠久的歷史積淀,秦朝末年趙佗平定南越時,“飲食異和,瘴霧昏翳”,帶來了中原的茶苗到龍川種植,為士兵驅瘴祛病,客家茶文化已經開始在龍川生根發芽[12]。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蘇轍被貶龍川,對龍川茶葉和龍川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創作了《龍川略志》和《龍川別志》,記載和龍川父老品茶論禪,并留下“獲罪清時世共憎,龍川父老尚相尋。直須便作鄉關看,莫起天涯萬里心”的詩句,視龍川為第二故鄉[13]。龍川縣有如此豐厚底蘊的客家茶文化,可依托高校,成立專門的學術機構,如龍川客家茶文化研究所,提煉龍川客家茶文化的精髓,弘揚龍川客家茶文化的絢麗多姿。
5.3.2 打造以“茶”為特色的旅游地形象
都市居民逐漸厭倦傳統的觀光景點旅游,而生態休閑旅游正發展為新的旅游熱點,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打造龍川茶文化旅游,即以客家綠茶產地的山水人文、歷史習俗、茶道茶藝等為內容的旅游,將茶園生態環境、茶葉種植和加工等融為一體,依托龍川縣義都鎮優美恬靜的湖光山色,以生態綠色茶園為基礎,南越王趙佗和蘇轍的歷史文化為拓展,客家民俗活動為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打造涵蓋觀光、求知、體驗、購物和度假等多種功能的旅游產品[14]。在綠茶示范園區設立茶文化雕塑;在龍潭寺開設茶禪室,讓游客品茶聽禪;在桐輋村竹林區,用竹子制作茶葉罐;在水南村水稻種植區,用優質大米制作茶點。把與茶相關的景點、景觀、購物和餐飲進行綜合聯動,推出特色專題旅游項目,如斗茶大獎賽、茶藝表演、茶鄉休閑、親自采茶制茶等,帶動以茶文化旅游為核心的茶消費,提高龍川客家綠茶的附加值。
5.3.3 建設優質客家綠茶示范園區
茶葉種植技術的地域差異非常大,一些先進技術難以被傳統茶農接受,特別是一些固執的茶農,會認為新技術有風險,不愿意嘗試。義都鎮是一個傳統茶葉種植區,農民眼界較狹隘,不敢冒風險,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須要通過事實進行示范,通過建立示范園區,將先進的種植采摘加工技術逐級放大,讓農民親眼見到科技所帶來的實際成效,再通過農民的口傳身授,向示范園區的周邊農村示范傳授。每年在園區舉行茶葉科技知識集中培訓,讓傳授知識與現場觀摩相結合,通俗易懂,提高培訓效果,讓示范園區成為對農民傳播茶葉先進技術的一個天然大課堂,培養出一批新型農民[15]。推廣良種良法,以點帶面,技術輻射整個龍川縣,推動龍川縣的產業扶貧,通過茶農、企業和政府共同對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進行整合,使茶農參與茶葉產業鏈,投入自身資源并得到相應回報,實現多主體、多要素參與的長效扶貧機制[16]。
6 結語
茶葉作為龍川縣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如何利用現有的自身優勢提高經濟效益,已成為擺在所有龍川茶人面前的重要課題,本研究對龍川縣茶葉產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對策如下:首先,提高龍川縣的茶葉種植采摘技術,引進無性系優勢良種,控制群體種的種植面積;將低產群體種茶園改造為有機茶園,取得國家的有機認證;由龍頭企業牽頭,建立茶葉種植示范基地,向茶農推廣科學的種植技術;采用機械化采茶,降低生產成本。其次,提高龍川茶葉的銷售水平,開拓茶葉的銷路,使龍川的茶葉能走出龍川,銷往全國各地,發揮茶葉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改進茶葉包裝,提高茶葉檔次,建立一個龍川茶葉銷售展示平臺,與廣州市芳村茶葉市場進行有效對接,利用網絡資源,打造龍川茶葉網絡店。最后,挖掘龍川茶葉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提高龍川茶葉的附加值,弘揚龍川的客家綠茶文化,深化龍川茶葉底蘊,打造以“茶”為特色的旅游勝地,讓廣大游客不僅來游玩喝茶,還可參與采茶制茶,建立茶葉示范基地,為茶農提供培訓和技術服務,促進龍川茶葉產業的供給側改革,使茶葉成為龍川的一個“拳頭”農產品。
參考文獻:
[1]戴永務,劉偉平,洪燕真. 農戶油茶豐產林投資經濟效益評價——福建省尤溪縣案例[J]. 林業經濟,2010(8):116-119.
[2]盧占鳳. 項目投資決策凈現值法探討[J]. 湖北社會科學,2013(11):86-88.
[3]胡志健,徐永其. 項目凈現值的敏感性分析及投資風險防范[J]. 科技和產業,2008(3):67-69.
[4]彭 青. 依托資源優勢提高恩施州茶葉生產效益[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5]莊晚芳. 茶樹生理[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6]汪 婷. 黃山市屯溪區茶葉產業化發展對策[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
[7]鄭乃輝,王文建,王振康,等. 福建省機械化采茶的發展現狀與思路[J]. 福建茶葉,2011,33(1):5-9.
[8]許詠梅.我國茶葉出口:現狀、問題與對策[J]. 北方經貿,2007(12):57-58.
[9]王小軍,劉光旭,羅美珍,等. 贛州茶制品市場消費者行為分析及營銷對策[J]. 南方農業學報,2017,48(5):939-944.
[10]陸國雄.茶葉包裝批發店鋪的營銷策略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11]范增平. 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及意義[J]. 農業考古,2006(2):22-25.
[12]方觀音. 明清以來贛閩粵邊區茶亭研究[D]. 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14.
[13]王瑞琪. 蘇轍與《龍川略志》及《龍川別志》[J]. 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7,17(10):48-52.
[14]郭 防. 茶文化旅游與茶業經濟發展策略探討[J]. 福建茶葉,2018(3):410.
[15]葉新云. 農業科技園建設項目發展規劃與價值工程優選分析[J]. 廣東農業科學,2011,38(6):233-236.
[16]易法敏. 產業參與、平臺協同與精準扶貧[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