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敏 魯群 王學敏 徐小波



摘要:為解決育肥豬后期糞尿量劇增造成發酵床死床的問題,對普通發酵床的布局進行了改良,在每個發酵床單元內增設1個定點排泄區,經測定有70%以上的豬糞尿經定點排泄區的漏糞地板排出發酵床外,從而可以提高發酵床養豬的密度,減少墊料用量。飼養試驗結果表明,鋸屑、稻殼和菌糠復合型墊料對豬糞的適宜承載量為1.40~1.86 kg/m3,對尿的承載量為2.70~2.98 kg/m3,墊料鋪設厚度為60 cm的普通發酵床,在每頭豬的最低占床面積2.24 m2、占圈面積2.72 m2時已出現輕度死床;而墊料鋪設厚度為40 cm的改良型發酵床,每頭豬占床面積為1.08 m2、占圈面積1.36 m2時,仍未出現死床。改良型發酵床單位面積及每頭豬的一次性墊料投入量分別為普通發酵床的2/3和32%~64%,飼養過程中每頭需添加的墊料量僅為普通發酵床的10.7%~16.0%,一次性墊料投入和飼養過程中的墊料添加均大幅下降。改良型發酵床提高了豬的增質量(10.2%~34.9%),提供了豬群清潔的拱翻和活動場地,保證了動物福利,有利于發酵床飼養方式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發酵床養豬;改良設計;養殖密度;糞尿承載量;墊料投入量
中圖分類號: S815.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07-0241-04
隨著規模養豬的迅速發展,糞污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日益加劇。萬頭豬場每天排污量可達100~150 t。發酵床養豬是10多年前從日本引進的一種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它以鋸屑、秸稈、稻殼等農副產品為墊料制作的發酵床為載體,利用豬的翻拱和人工翻耙,使豬糞尿和墊料充分混合,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糞尿中的有機物被墊料中微生物降解與消化,從而達到糞污不外排(零排放)、有害氣體低排放的效果[1]。發酵床養殖方式與傳統飼養模式相比,不僅解決了糞污排放問題,還提高了仔豬的成活率、生長速度及肉品質,改善了動物福利與豬群健康,減少了抗生素等藥物的使用,同時在管理上節省了大量的沖洗用水,是一種值得研究與推廣的養豬模式[2-4]。
但是,在發酵床養豬生產實踐中,普通發酵床養豬的問題和缺點也逐漸顯現,從而嚴重影響發酵床養豬技術的推廣。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發酵床墊料價格昂貴,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每平方米床墊料(60 cm厚度)成本將近百元,近幾年研究者都在研究墊料替代品,使墊料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下降[5];育肥中后期養殖密度太低,由于中后期豬糞尿量大增,而墊料對糞尿的承載量有限,要使發酵床能正常運行,必須降低飼養密度,否則將會出現發酵停滯及寄生蟲孳生與感染,飼養密度降低又造成了豬舍利用效率下降,即單位豬分攤的豬舍成本增加[6];飽受“垃圾豬”的爭議,豬長期生活在糞便上,容易交叉感染疾病,由于育肥后期糞尿數量大,超過墊料對糞尿的承載量,墊料層不能正常啟動發酵,造成豬生活在泥濘化的糞尿床體上,形成“垃圾豬”[7]。近年來,異位發酵床及樓式非接觸式發酵床的提出雖然有效地克服了養殖密度低和豬與糞便直接接觸的問題,但樓式非接觸式發酵床豬舍造價較高,異位發酵床需要在豬舍外另選地建發酵池[8-9]。
本設計通過定點排泄區的設置有效地解決了豬排泄量超出發酵床墊料承載能力的問題,實現了發酵床高密度養殖而不出現“死床”。
1 材料與方法
1.1 發酵床舍平面布局
發酵床豬舍長40 m、寬15 m,采用中間走道南北兩邊雙列式豬圈的布局,兩邊各分成2個發酵床單元,每個單元長20 m。
普通型:普通發酵床舍內部的功能區(標明大小尺寸)平面布局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內部由圍欄和墻體劃分為發酵床單元,每個單元由墊料區①和休息區③2個部分組成,休息區設有料槽④,墻體上設置有飲水器⑤。
改良型:改良型發酵床舍內部的功能區(標明大小尺寸)平面布局示意圖如圖2所示,與普通發酵床舍相比,在每個發酵床單元結構中增設了1個定點排泄區⑥,即每個發酵床單元由墊料區、休息區和定點排泄區組成。定點排泄區鋪設漏糞地板,漏糞地板下面是集糞池,集糞池的深度與墊料厚度一致,為便于糞便清運,采用地上式發酵床設計,糞池的底面與地面相平,同時為節省建造成本將相鄰的2個發酵床單元結構中的糞池連通。
1.2 飼養試驗分組設計
普通發酵床舍1棟分成2組:普通1組(A)與普通2組(B),每組包含一南一北2個單元;改良發酵床舍1棟也分成2組:改良1組(C)與改良2組(D),每組包含一南一北2個單元,各功能區位置與大小見圖1與圖2。
1.3 墊料鋪設
發酵床墊料采用鋸屑 ∶稻殼 ∶菌糠=3 ∶3 ∶4的質量比例混合,普通發酵床墊料鋪設厚度60 cm,改良型發酵床墊料鋪設厚度為40 cm。每個組各功能區的面積及墊料體積見表1。
1.4 試驗豬來源
試驗豬選自南通富民養豬場的杜×大×長或杜×長×大洋三元健康育肥中豬(體質量60 kg左右)600頭,從豬場生長育肥中豬區發酵床轉群至本試驗發酵床單豬舍。
試驗豬按平均體質量相近的原則分配至普通1組100頭、普通2組150頭、改良1組150頭和改良2組200頭,每組試驗豬占圈舍床面積見表2。
2 結果與分析
2.1 單位墊料采對糞尿的承載量設計
大量監控視頻資料統計顯示,改良發酵床舍在定點排泄區的排糞尿量分別占76%和71%;按每頭60~100 kg的育肥豬,日均產糞量2.5 kg,產尿量4 kg 計算[10],單位發酵床墊料設計的糞尿日承載量見表3。其中,普通1組和普通2組每平方米的糞尿設計承載量明顯高于改良1組和改良2組。
2.2 墊料對糞尿的適宜承載量
對各試驗組墊料的濕度進行定期跟蹤監測,并對有無死床情況、死床程度及寄生蟲卵進行檢查,試驗結束時每組隨機抽取10頭進行屠宰,檢查腸道成蟲感染情況及花斑肝出現情況進行檢查,結果如表4所示。普通1組和普通2組墊料平均濕度較大,均有不同程度的死床和寄生蟲卵檢出,屠宰后均發現不同比例的成蟲感染和花斑肝,且普通2組因飼養密度較高,死床嚴重,寄生蟲感染程度顯著高于普通1 組。說明普通1組和普通2組發酵床內的糞尿量已輕度或嚴重超過其墊料的承載能力。從本試驗結果判斷,鋸屑、稻殼和菌糠復合型墊料對糞的適宜承載量為1.40~1.86 kg/m3,對尿的適宜承載量為2.70~2.98 kg/m3。
2.3 墊料投入量與墊料成本
墊料容重平均按400 kg/m3,價格平均按400元/t計算。普通1組、普通2組、改良1和改良2組每頭豬一次性墊料投入成本分別為215.0、143.4、91.7、68.8元,改良1組是普通1 組和普通2 組的42.7%和64.0%,改良2組是普通1組和普通2組的32.0%和48%;飼養過程中頭均墊料添加成本依次分別為43.0、43.0、4.6、6.9元,改良1組是普通1 組和普通2 組的42.7%和64.0%,改良2組是普通1組和普通2組的32.0%和48%(表5)。
2.4 試驗豬的增質量效果
試驗豬在粗蛋白17.8%,消化能13.51 MJ/kg的條件下經過56天的育肥比較,增質量與料質量比結果見表6,改良1組增質量最快,普通2組增質量最慢,且表現為普通1組高于普通2組,改良1組高于改良2組,改良1組增質量分別高于普通1組和普通2組18.1%和34.9%,改良2組的增質量分別高于普通1組和普通2 組10.2%和25.9%;而料質量比表現則正好相反,改良1組最低,普通2組最高,說明改良1組的飼料利用率最高。
3 討論與結論
在普通發酵床的飼養過程中,由于豬育肥后期糞尿排泄量會迅速增加,必須降低飼養密度才能保證單位面積的發酵床墊料及時降解和消化其所承載的豬糞尿量,否則便會造成發酵停滯,會導致死床、寄生蟲孳生與感染[11]。墊料對糞尿的可降解與消化的限度(最大承載量)受墊料的種類、季節、發酵菌種以及墊料管理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尚未見此方面的研究報道。本試驗結果表明,鋸屑、稻殼和菌糠復合型墊料對豬糞的適宜承載量為1.40~1.86 kg/m3,對尿的承載量為2.70~2.98 kg/m3,墊料鋪設厚度為60 cm的普通發酵床,在每頭豬的最低占床面積為2.24 m2、占圈面積為2.72 m2(為目前集約化水泥地面飼養1.2~1.5 m2的2倍左右)時已出現輕度死床;而墊料鋪設厚度為40 cm的改良發酵床,每頭豬的占床面積為1.08 m2,占圈面積為1.36 m2(與目前集約化水泥地面飼養1.2~1.5 m2 相當)時,仍未出現死床現象。
普通發酵床一次性墊料投入成本較高,如采用常規鋸屑+稻殼墊料,60 cm厚度的發酵床,墊料成本達100元/m2以上,采用菌糠等部分替代后也在70元/m2以上。本試驗中改良型發酵床單位面積及每頭豬的一次性墊料投入量分別為普通發酵床的2/3和32%~64%,飼養過程中每頭需添加的墊料量僅為普通發酵床的10.7%~16.0%,大大節省了一次性墊料投入成本和飼養過程中的墊料添加費用。
改良型發酵床飼養的豬增質量顯著高于普通發酵床,其中改良2組增質量提高10.2%~25.9%,改良1組提高18.1%~34.9%。此外,改良發酵床舍為豬群提供了更為清潔的拱翻和活動場地,提高了動物福利,墊料中未檢出寄生蟲卵,腸道中也未見成蟲感染,從而消除了“垃圾豬”的爭議,有利于發酵床養殖方法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遠孝,王 恬. 發酵床養豬技術的應用研究進展[J]. 動物醫學進展,2010,31(38):193-196.
[2]秦 楓,潘孝青,李 晟,等. 不同飼養方式及墊料環境下的發酵床豬生產性能及肉品質[J]. 畜牧與獸醫,2013,45(10):72-74.
[3]郭玉光,鄭 賢,陳倍技,等. 發酵床飼養方式對肥育豬生產性能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4):148-151.
[4]潘孝青,楊 杰,徐小波,等. 不同飼養方式及墊料環境下的發酵床豬生產性能及肉品質[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2):205-207.
[5]肖佳華. 生態養豬發酵床墊料原料替代技術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6]王 偉. 養豬發酵床的制作與管理[J]. 當代畜禽養殖業,2018(7):11-12.
[7]萬昭軍,廖黨金,田 浪,等. 發酵床養殖生豬的疫病風險性研究[J]. 四川畜牧與獸醫,2010(5):24-25.
[8]郭德杰,吳華山,馬 艷,等. 不同豬群糞、尿產生量的監測[J]. 江蘇農業學報,2011,27(3):516-522.
[9]劉 波,戴文宵,余文權,等. 養豬污染治理異位微生物發酵床的設計與應用[J]. 福建農業學報,2017,32(7):567-702.
[10]呂曉春,陳衛南,施偉杰,等. ?樓式非接觸發酵床養豬模式[J]. 養豬,2017(3):67-68.
[11]魏長林. 發酵床養豬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缺陷[J]. 浙江畜牧獸醫,201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