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 魏雪 艾熊峰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概念,強調加快發展“5G 商用步伐、推動發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
新基建區別于傳統鐵路、公路、機場等傳統基建項目,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方面。
2020年以來,高層頻繁發聲,多次強調新基建的建設。
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制造。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表示,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3月4日,政治局常委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新基建被提到新高度,當前市場關注的焦點在于擴大基建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對沖力度,特別是新基建的規模和主要投向。
對基建發力而言,從資金來源來看,專項債是重要資金來源。此外,從項目來看, PPP項目庫中集中了較多的基建項目。我們首先從專項債資金用途和PPP項目中行業分布來看新基建的相對規模。
1、從專項債資金用途來看新基建規模
2020年以來,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不含置換專項債)發行規模9498億,遠超去年同期的3078億的規模。按照財政部披露的數據,截至2月底,2020年發行地方債券12230億(含一般債2732億),全部為新增債券,完成中央提前下達額度(18480億)的66.2%。
我們統計了全部新增專項債的募集資金用途,醫療教育等、交通運輸、生態環保等、城鄉建設、園區建設等行業規模相對較大,均超過千億,分別為1867億、1300億、1287億、1149億、1070億。
從專項債披露的資金用途來看,“軌道交通”和“園區建設”中的科技產業園項目屬于新基建的范疇,總體來看上述兩大項目規模為1180億,占總規模的12%。
2、從PPP項目分布來看新基建規模
財政發力對沖疫情沖擊,其中PPP是財政發力的重要抓手。
2月12日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發布的《關于加快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入庫和儲備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項目入庫進度,切實發揮PPP項目補短板、穩投資作用。


我們從PPP項目的行業分布來看,總體來看新基建相關項目占比為7%。具體而言,交通運輸、市政建設等行業投資規模相對較大,分別為5.2萬億、2.3萬億。而新基建相關的軌道交通和科技行業合計規模1.3萬億,總體占比達7%。其中軌道交通為1.2萬億,科技類新基建為833億。
結構上來看,科技類新基建中,智慧城市、信息網絡、充電樁和其他科技類占比分比為72.9%、23.2%、2.5%、1.3%。
3、新基建總體規模測算:預計超1萬億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完成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20年要實現5.5%-6%左右的GDP增速。
這意味著固定資產投資要維持在 5%以上的增速。假設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增速維持去年相對水平,根據各類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按照基建投資25%左右的占比,預計2020年基建投資增速達10%左右(2019年增速為3.3%),基建投資規模達15萬億左右。
對于新基建的規模,從前文專項債資金運用和PPP項目分布分析,我們看出,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重大概在7%-12%,保守估計,我們預計2020年新基建規模將超1萬億。
具體到各個行業,我們預計2020年5G投資規模近3000億、特高壓投資規模超600億、軌道交通投資規模在5000億左右、充電樁投資規模約100億、數據中心投資規模約1000億、人工智能投資規模約350億、工業互聯網投資規模達百億級。對于各行業的投資規模,我們將在下一章進行詳細分析。
1、5G:2020年投資規模近3000億
具體到行業層面,以5G為例,按照中國信通院的預測,2020全國范圍內將累計開通5G基站超過55萬個(截至今年2月初,中國三大運營商共在全國開通5G基站約15.6萬個),預計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
2020年是 5G 商用初期,預計運營商開展 5G 網絡大規模建設。預計電信運營商在 5G 網絡設備上的投資超過 2200 億元,各行業在 5G 設備方面的支出超過 540億元,合計為274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