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霞 劉宇陽
5月19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披露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公募基金規模已實現7連升,增至17.78萬億元,刷新歷史紀錄,環比漲幅也為近7個月之最。
記者注意到,規模大增的背后,離不開貨幣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強勢增長,同時,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內的權益類產品也在穩步發展,規模占比隨之提升。
5月19日,中基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公募基金總規模高達17.78萬億元,再次刷新歷史紀錄,較3月底的16.64萬億元新增1.14萬億元,環比上漲 6.85%。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自2019年10月以來,公募基金規模連續第7次提升。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9月底,公募基金規模約為13.79萬億元,同年12月底提升至14.77萬億元,而今年以來的4個月,總規模再度上漲超3萬億元。
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單月環比增幅也創下近7個月的新高。數據顯示,除今年4月的單月漲幅達到6%以上外,此前的6個月中,多數在5%以下,僅今年2月的單月增幅達到了5.59%。
對于公募基金規模的快速提升,北京某中型公募基金研究員認為,是受近期國內各類市場表現較佳影響。一方面,在海外各類資產波動明顯的同時,國內權益市場展現出了較強的韌性,4月A股三大指數同步上漲,漲幅分別達到3.99%、7.62%和10.55%。
另一方面,貨幣政策寬松,利率下行預期也導致了債券市場延續漲勢。兩大市場的亮眼表現,帶動了相關類型基金的凈值提升,規模也水漲船高。
長量基金資深研究員王驊則指出,單從4月來看,公募基金規模增長主要由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基金的規模增長拉動。而這背后,是疫情以來貨幣政策持續寬松,在利率下行預期下,債券型基金短期收益表現突出,吸引大量資金涌入。另外,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也有部分市場資金進入貨幣基金、債券型基金等公募品種試水。
正如王驊所說,從4月各類型基金規模的變化來看,以貨幣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為主的固定收益類產品規模增長最為明顯。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貨幣基金和債券型基金規模分別達到8.62萬億元和3.43萬億元,分別較3月底的8.21萬億元和3.08萬億元,新增0.41萬億元和0.35萬億元,環比增長4.99%和11.36%。在規模增長的同時,兩類基金的份額也迅速擴大。其中,貨幣基金份額增長0.41萬億份,債券型基金增長0.29萬億份。
另外,滬上一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人士認為,債券型基金規模的增長,或也與資管新規逐步實施的背景下,“固收+”理念深入人心不無關系。
據了解,“固收+”本質是一類以中短期絕對收益率為目標,具有嚴格回撤控制的投資產品,具體表現形式為混合二級債基或偏債混合基金。其中,通過部分風險極低的債券資產來確保相應的收益,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些杠桿或其他金融資產投資,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擴大收益的可能。
據業內人士透露,隨著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持續在低位震蕩,帶有“固收+”概念的產品也成為眾多投資者的新選擇。
雖然從增長總量來看,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內的權益類產品,難以與固收類產品比肩,但就規模而言,權益類基金也在穩步發展。截至4月底,股票型基金的規模約為1.49萬億元,環比增長5.67%;混合型基金規模也達到2.32萬億元,環比上升9.95%。
若拉長時間線來看,股票型基金自2019年6月以來,已連續11個月規模正增長。另外,在近11個月內,混合型基金也有10個月實現了規模的增長。
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規模合計3.81萬億元,占比約為32.22%,較2019年4月底的26.29%,提升了5.93個百分點。
據了解,在上證指數曾經創下6124點的2007年,公募基金總規模接近3.2萬億元,其中,僅開放式股票型基金規模就達到2.2萬億元,若加上混合基金,權益類產品規模總計近3萬億元,占比超九成。
然而,隨著2008年后A股牛短熊長震蕩格局的持續,以及投資者風險偏好的下降,貨幣基金、債券型基金等逐漸占據了領先地位,一度導致權益類基金規模增長十分緩慢,在公募基金總規模中的占比也大幅縮水。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近年來的變化看,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轉移的趨勢正在加強。未來不排除多數投資者會選擇通過基金產品入市,公募基金的規模有望進一步提升。另外,隨著投資者對資管產品凈值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對專業管理人信任程度的提高,權益類基金規模占比也將升高。
雖然貨幣基金的工具屬性突出,規模占據公募基金的‘半壁江山,但產品的同質化和收益的難以區分,終究無法成為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還是要回歸主動管理產品的投研能力,包括主動權益類基金和主動管理的債券型基金。”北京某基金公司權益投資總監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