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澤艷

從微分方程、原子彈、氫彈理論、計算物理到入工智能等,秦元勛一生是豐富而精彩的。一路走來,他不停地豐富學識;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己任,投身我國核事業;以其獨特的方法,為我國開辟了新學科、培養了新人才。的確不負“東南第一山”之美譽。
14歲時的一次考試,語文、英語都是九十多分,唯獨數學七十多分。秦元勛十分沮喪,他認為數學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此后,從《從算術到微積分》《代數方程論》《群論》,到《萬有文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物種起源》《相對論》等書,秦元勛一有時間就游弋其中,進而讓他一步步向著數學家邁進。
浙大期間,秦元勛在數學上的天賦更是得到了竺可楨校長的贊賞和高度評價,在其日記中記載有:“……秦為貴陽人,本屆畢業生中平均成績最高之一,其人體格亦佳,而性溫厚,洵難得之人才也。”
大學畢業后,秦元勛抓住了“自費”留學考試機會,考了當年全國留學生數學類的第一名,得到了去哈佛深造的資格。來到哈佛,秦元勛的求知欲更加強烈,毅力更加驚人,學習分秒必爭。那時,他主攻數學和物理,利用暑假進修了經濟和工商管理課程。僅5個學期,就拿到了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兩個學位,成了哈佛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之一。
博士畢業后,秦元勛在著名數學家伯克霍夫手下當助教。當時,伯克霍夫邀請秦元勛參加其領導的研發工作,只要在申請表格上簽字就可以拿到正式工作。不過,那時美政府要求,申請在要害部門工作的人得宣誓保證:“若美國與另一國(包括中國)交戰時,要效忠于美國”。
同時,秦元勛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的消息,于是謝絕了伯克霍夫先生的邀請,毅然回國。
1948年,秦元勛回到貴陽,于舊歷七月七日結婚。婚后,秦元勛夫婦到香港參加了工作,負責籌建香港九龍科學工作者協會,爭取和團結原在香港或路過香港的中國科學工作者,輸送要去解放區的科學家和家屬。
秦元勛夫婦于1949年7月抵達北平。到北平后,秦元勛除參加了全國第一屆科協大會的籌備工作和出席大會外,還應聘了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講授微分方程、拓撲學等課程。
新中國成立后,夫妻倆響應國家號召,南下重慶。自1950年起,秦元勛就是西南地區教改和科普工作最早的設計者和領導人,參加了接管、整頓西南大行政區的文教事業,參與制訂了高等學院系調整方案,參與建立了西南科學普及機構和協會,建立了西南文化館系統等。
像秦元勛這樣經歷的人,即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后參加革命工作,參加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從研究轉入普及,去執行共同綱領中普及第一的任務,當時在中國是唯一的。
1959年,又一次重大抉擇擺在秦元勛面前——研制原子彈。他知道,這是涉及增強國防實力,提高民族威望的大事業。于是又一次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己任,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這里,秦元勛主抓數學、計算和計算機方面的工作。和數學家周毓麟一起向國家建議研制更快速的119機和J-501機。而后證明,這兩臺計算機及時有力地支持了我國氫彈突破和研制。
原子彈研制時,到底需要多少塊瓦片才能拼成一個特定的球形結構?秦元勛給出了答案,他運用拓撲方法論證了是32塊而非36塊。原子彈威力究竟有多大?也是秦元勛考慮的,他不但給出了原子彈威力計算粗估公式,還對其誤差做了整體估計。后來又給出了加強裝置的粗估公式,對氫彈威力計算誤差也做了整體估計。
當時,核試驗基地司令員張蘊鈺聽說秦元勛是負責理論計算的,就問他:“你算準確了沒有?”
秦元勛答:“對于氫彈,國際上標準:一是威力在百萬噸以上;二是聚變能要高于裂變能,這兩點我們都可以保 證。”
張蘊鈺司令要求秦元勛在一張保證書上簽字。雖然原子彈爆炸試驗時,秦元勛簽過字,但那時是三個人。而這一次是他一個人。時間緊迫,不容許有什么猶豫,秦元勛勇敢地在保證書上簽了字。
秦元勛深知,發展科學,人才是關鍵。為培養人才,他采用了一套獨創的孵化器式的快速培養骨干的辦法,收了大批的學生。他不斷提出問題,學生按各自感興趣的問題深入研究,提出報告。通過這種方法,一大批年輕人迅速成長起來。方蔡燧林公式、董金柱的極限環的相對位置、蒲富全的極限環準確位置的計算方法等等,都是當時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
秦元勛還抓住一次次政治運動的間隙,舉辦全國性講座、撰寫專著,帶出了我國第一支常微分方程的研究隊伍。如今,這個學科在中國的規模和成績已經蔚為大觀。
此外,秦元勛還將原子彈研制過程中遇到和解決的一些主要的技術問題及時加以記錄、整理、修訂,逐步形成了一份較為完整的資料——《核裝置分析》,為培養我國核武器研制和威力計算隊伍起了很大作用。還應邀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二系去講學,直接為培養和輸送核武器科研人才做出貢獻。
1972年后,秦元勛在微分方程、應用數學、計算物理、計算數學、相對論、人工智能、經濟數學等方面更是全面開花。1973年出版《空間和時間》;1975年提出常微分方程的《近似解析解》的新分支;1977年首次提出《計算物理》新學科;1979年他利用計算機的符號運算,開創常微分方程的計算機推導公式的先河;1981年開創常微分方程的《復域定性理論》的新分支……
一直以來,秦元勛對貴州的科技事業頻頻眷顧著。自1972年從河南農村回到北京恢復正常工作后,就不斷地回到貴州講學、科普。為了提高貴州的影響力,還將全國科技方面的會議邀請到當時比較落后的貴州來召開。1981年7月24日至8月13日,秦元勛在貴陽舉辦了全國性的《計算物理學》講座。為了造聲勢,擴大影響,他還出面邀請了中科院數學所的同事、數學家陳景潤到貴陽助威。
此外,秦元勛還將業界稱之為“世界第一”的《時間、空間和運動著的物質》書稿寄給貴州,有意讓他的故鄉在“后愛因斯坦時代”、在世界上第一個出版發行科學的“三一理論”。正如秦元勛在該書中所寫:“……迎接新世紀,為家鄉的建設、發展,盡一分微力,滿足我對故鄉的深情。”(編輯/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