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澤波

妊娠過程中,性染色體的組合決定了嬰兒的性別。XX代表女孩,XY就是男孩。然而這并非所有的情況。性染色體組合和個體發育不總是完全匹配。有時候染色體組合是XX,解剖結構卻更像男性,有時XY也可能長得像女性。
Y染色體上有一個被稱為“性別決定基因”的SRY基因,它能促進男性生殖器官發育;而沒有Y 染色體和SRY基因的女性胚胎會自然地發育出女性的生殖器官。不同的生殖器官通過產生雄性激素(二氫睪酮)和雌性激素(雌二醇)來維持男女性征的穩定。不過,如果在胚胎發育的過程,包括SRY基因在內,這些促進生殖器官發育的相關基因一旦出現突變,就會引起性發育異常,使胎兒在出生后表現為性征模糊。此外,除了SRP基因作崇,另外一些遺傳變異也可以造成性別問題,比如醫學上有一個詞叫小兒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征便是如此。
從科學的角度而言,決定一個人的性別的因素包括了XY染色體、內外生殖器官、自我性別認同、社會的性別期許。于是,在男女性別之外還衍生出了跨性人、順性人、性別酷兒、無性人等性別。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跨性別時,意味著他/她的性別認同與身體之間存在矛盾。阿姆斯特丹神經科學家迪克·斯瓦柏認為,這種問題可以追溯到胎兒時期,在整個懷孕期間,胎兒的生殖系統和大腦分別在不同階段受到不同的激素、營養素、藥物和其他化學物質的影響,這種時間和孕育環境上的差異可能對性別形成造成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精神病學家帕特里克·凱利認為,人類最早的自我性別意識大約在3~6歲,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少部分人則會進入到一個被叫做性別認同障礙的狀態,這一癥狀也被稱為性別不安癥。這部分人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所引申的社會期待與標簽,認為自己應該屬于其他性別。

值得注意的是,性別認同障礙跟性取向障礙是不一樣的。性別認同障礙的人不認為自己的生理性別,而同性戀者則是認同的。同性戀自 2001年4月20日,《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出版后,其中明確表示,在診斷標準中對同性戀的定義將非常詳細,指同性戀的性活動并非是心理異常。也就是說,同性戀者不是精神病病人,我國司法精神病學不包括同性戀。世界衛生組織于5月25日通過了對《國際疾病分類》的第11次修訂,將“性別認同障礙”從精神障礙的分類中移除,更名為“性別不一致”,并重新歸入“性健康”一欄。
2020年3月,媒體報道國外一項研究顯示,男性、女性和跨性別者大腦在靜息狀態下的神經活動存在明顯差異。綜合大腦與性格特征,研究者通過機器學習算法衡量性格特征與大腦神經活動之間的相關性后,劃分出多達9種不同的大腦性別表達。
在一項發表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上的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92名參與者對自身的“性別認同”,他們分別是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重合的順性別男性、順性別女性、跨性別男性(由女性轉變為男性的跨性別者)和跨性別女性。通過觀察參與者大腦中灰質的神經活動模式,研究人員發現男性、女性、跨性別男性和跨性別女性存在顯著的差異,通過算法分析其中的神經活動模式。結果發現,不完全考慮生理性別的情況下,92名參與者會被歸類為9種維度的腦性別表達。研究者表示:“我們的研究想要證明,通過大腦成像方法(FMRI)能夠證實,人類的性別在大腦中不止只有嚴格的兩種性別。通過在生物學的角度提高人們對性別的認識,那些將自己界定處于男性和女性性別之間的個體,在社會中也將會受到更多的包容。”(編輯/侯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