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何錦平
有位在學校當老師的朋友給我講了一件事情:班里有位小女孩,彈得一手好鋼琴。校樂團想找一位會樂器的女孩,班主任就順理成章的推薦了她,結果面試當天她給老師打電話說“自己彈不好”,然后直接消失爽約……令人不解的是,早在一年之前,女孩就告訴過我的朋友,說進入校樂團是她的心愿,可是怎么機會來了又放走呢?
朋友回想她在班里的表現,女孩一直都是獨來獨往,挺沉默,學習認真但行為很拘謹。最后朋友評價她,說是個自卑的孩子。
鑒于此,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身為父母,如何幫助家里的自卑小孩?
首先,我們要先澄清兩個概念:自卑感和自卑情結。
關于自卑感,阿德勒曾經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
一般來說自卑感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周圍環境產生的落差,比如當你發現其他同學的成績比你好,別的孩子可以來隨時來一場出國游而你只能在國內溜達的時候;另外一種是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比較,比如努力了很久還是沒考上好學校。
這時候,自卑感就產生了,它提醒你差距的存在,讓你不那么開心,甚至焦慮,難過,這些想法和情緒都是很正常的。然后你可能會內省自己的不足,或者督促自己更加努力。這就是一種良性的行為模式,所以阿德勒說,自卑是人類的動力來源。
也就是說,自卑是有積極意義的,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消極。父母的引導和教育很重要!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過猶不及,當自卑感長期積壓著或者打擊過大,孩子的第一反應就不是“知恥而后勇”了,而是濃重的挫敗感和不知所措,這時候自卑情結就產生了。
此外自卑情結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在孩子的早年成長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如果孩子有著嚴重的自卑情結,做父母的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反思自己,這需要父母和孩子的雙重改變。
正視缺點:父母們可以和孩子談談心,給孩子講漁夫和珍珠的故事:從前有個漁夫,從大海打撈到一顆碩大明亮的珍珠,他很興奮,每天都把珍珠捧在手心,它擦拭得明亮璀璨,可是有個珠寶商卻告訴他,珍珠上面卻有一枚小小的斑點,如果能削去表層,這樣珍珠就會變得完美無瑕。
漁夫聽了他的話開始削珍珠,當他削去一層,發現斑點還在,他又削去一層……直到最后,斑點沒有了,珍珠也化為齏粉……
然后你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不足,這是很正常的,就像你不擅長和人交往,小明的數學總考不及格,阿花是班里最矮的。但這并不妨礙你彈得一手好鋼琴,小明的作文總是得獎,阿花永遠陽光愛笑有一手好人緣。這些優點同樣可以讓大家看到你們,喜歡你們。所以最關鍵是如何看待你的不足,不要總是陷進去才是正道。
用行動代替空想:自卑的孩子,總是有一種“包袱感”,要么是事情還沒嘗試,就覺得“我不行”,然后開始退縮。要么是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猶豫不決,瞻前顧后,硬生生變成了拖延癥,大好的時間被浪費,大好的機會抓不住。
這賦予父母們一項很重要的責任,就是監督孩子“動起來”。比如孩子想去參加學校樂團卻又猶豫不決,那父母們就帶著孩子去報名吧。比如孩子不敢和外界交往,那父母們不妨在家開個party,把鄰居家的孩子們請過來。
最后,父母們還可以幫助孩子列張表,把他們擔心自己做不好的事情都列出來,然后帶著孩子去做,最后把結果列出來,看看是不是比預期好的多。一切的一切,孩子大腦里的“聲音”不算,一起救交給結果來驗證吧。
(編輯/高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