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迎霞
近日,寧夏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稱“銀川經開區”)成了“明星”。
伴隨著聲聲機械轟鳴,銀川市舉行了2020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推進會,405個項目總投資達210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42億元,涵蓋高端裝備制造、生態環保、民生改善等領域。
推進會的市級主會場就設在銀川經開區智能終端產業園二期項目現場。
這里,首批總投資281億元的33個重點項目也已全面開工。其中,年產15吉瓦(GW)單晶硅棒及切片、中軸小鎮等5個項目被列入自治區級重點項目,智能終端產業園、集成電路大硅片等10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重點項目。
建設大幕已經拉開,攻堅號角已經吹響。銀川經開區在科技引擎的助推下,正在以85%的開工率回報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對于銀川經開區而言,這注定是場艱苦的考驗。
銀川是展示寧夏形象的窗口、引領寧夏發展的龍頭,銀川經開區又是銀川經濟發展的主陣地。產業項目建設布局如何?經濟發展戰略定位如何?這些都是關乎經開區發展的關鍵問題。
2019年,也是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銀川經開區繪出了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3年建成“千億級升級版經開區”。
具體來說,即圍繞“高端定位、綠色發展、合作創新、提升水平、提質增效、引領示范”的園區發展要求,立足戰略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大健康三大主導產業,力爭2021年實現新材料產值650億元,現代裝備制造業產值300億元,大健康產值130億元,建成千億級經開區。

銀川隆基工作人員在測試電池片電性能,并根據電性能參數進行分檔(圖/《科技日報》)
大項目早開工、早達效,就能早一天加入經濟發展的“競技場”。為此,銀川經開區付出了極大努力。
園區內實現了疫情防控“零感染”和復工復產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實施了疫情防控“七必須”和復工復產“點對點”做法,創造了30天園區規模以上企業100%復工、95%復產的“銀川速度”;推行“云溝通”“云招商”,確保招商引資力度不減。
目前,園區共儲備項目43個,總投資334.2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34個,總投資330.9億元。
2020年,銀川經開區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力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20億元,同比增長40%,增加值同比增長30%左右;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0億元,同比增長4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5億元,同比增長50%;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22億元,同比增長50%。“從招商勢頭、項目建設和企業復產情況來看,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共克時艱,年內一定能全面完成既定目標。”銀川經開區管委會主任高言杰信心滿滿。
“特別感謝管委會在緊抓疫情防控的同時組織有序復工,幫助企業解決了很多困難。我們將繼續加快建設進度,努力‘搶回’這一個月所帶來的損失。”隆基股份董事長助理胥芃稱。
此次,隆基股份全資子公司銀川隆基新建“年產15GW單晶硅棒和15GW硅片項目”總投資45億元,2月25日復工建設,目前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單晶爐、切片機陸續到貨,將于4月中下旬投產,最終匹配原10月份滿產的計劃,全年產值將突破160億元。
全力推進以“光伏、石墨烯、鋰電池、半導體、藍寶石”為代表的“32555”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是銀川經開區近年來的主攻方向之一。
借助“首都帶首府”戰略,依托北京銀川“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創業產業園等平臺,園區又生新的活力。
寧夏漢堯石墨烯儲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1.5萬噸正極材料、3萬噸鋰電池前驅體項目和5萬噸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項目正在抓緊建設,力爭年內投產達效;天通銀廈藍寶石三期項目建設完成后,全球最大的工業藍寶石加工基地將在這里誕生;銀和半導體通過加大生產釋放產能,年內將實現12英寸(約30.48厘米)半導體硅片和32英寸(約81.28厘米)石英坩堝量產;中太鎂業將在年內與上下游企業合作,力爭實現鎂鋁合金板材年產能1萬噸;艾森達預計今年9月氮化鋁片月產量達11萬片,名列世界前茅。
推強項,打造以“智、精、鑄、數、工、電”為主導的“1155”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補短板,打造以“醫、食、服”為支撐的“121”大健康產業集群,銀川經開區火力全開。
在現代裝備制造業領域,共享裝備正利用“國家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優勢,在疫情期間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和路徑;中軸小鎮年內將完成一、二期35萬平方米正常生產經營,力爭年內完成三期30萬平方米廠房交付使用;巨能機器人蓄勢待發,迎接疫情過后制造業自動化、信息化需求帶來的發展機遇……
一連串的數字,成為園區和企業攜手發展的見證。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如果說產業項目是園區的“壓艙石”,科技創新便是它的“助推器”。
這些年,銀川經開區始終將創新驅動作為經濟發展主線,著力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打造全區綠色發展示范區、高端產業集聚區、創新驅動引領區和轉型升級示范區。
截至目前,園區建有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臺75個,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15個;自治區級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265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1家,占銀川市總數的64%。共享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等兩家企業獲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稱號。
寧夏共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寧夏的驕傲。
我國是鑄造大國,但產業總體存在生產環境差、勞動強度大、效率低、鑄件質量不高、環境污染等問題,亟待轉型。2012年,共享集團投入3億元組建了一支創新團隊,歷經6年一舉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實現了鑄造3D打印產業化應用的國內首創,并申請專利300余項,授權專利近100項。
談及秘笈,集團董事長彭凡總結為3條: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讓科技為產業賦能,亦是銀川經開區的戰略。
園區結合寧夏科技廳出臺的科技項目補助方式等改革新措施,圍繞主導優勢產業凝練挖掘了一批重點研發項目,同時組織企業積極參加自治區科技創新人才及團隊的培養與引進活動。目前,園區建有專家服務基地3個、博士后工作站4個,依托企業研發中心形成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21個、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3個。
“銀川經開區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寧夏科技廳高新技術處處長馬小明稱,該廳將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支持“雙創”載體孵化、推動國家和自治區級高新區提質增效、加快沿黃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讓重大戰略性項目推進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一個逆流而上的銀川經開區,將煥發新顏。(據《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