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東方IC
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民眾渴望有效藥物和疫苗盡快誕生時,生物醫藥技術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同時,疫情過后經濟復蘇和中長期增長,也需要高科技產業的加持。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高科技領域不斷創新和突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對中國而言,說科技進步關乎國運亦不為過。
近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下稱《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7個方面,重點支持人工智能、網絡協同制造、3D打印和激光制造、重點基礎材料、先進電子材料、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等重大領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其實,業界一直在呼吁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視,且隨著傳統產業拉動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式微,高科技帶來的附加值是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已成為共識。如今,又一個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的文件出臺,體現了國家啃下增強原創能力“硬骨頭”的決心。
那么,《方案》到底新在哪?帶給科研人哪些新思考?
對如何評價人和項目的新思路、新表述,是科研人員最關注的一點。
對人的評價,《方案》指出,推行代表作評價,讓論文回歸學術,避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這為近期明確破除“唯論文”“SCI至上”后,如何平衡破立關系,提出了解決思路。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蔡榮根表示,以論文為主的評價標準,論文本身沒有什么錯,關鍵是如何正確看待論文的價值。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原則:一是要以人為本,因為科技創新人是主體;二是要遵循基礎科學的發展規律,最重要的是做好評價和資源分配工作,對人才、項目和研究機構要做好分類評價。
蔡榮根同時強調,新的評價制度對科研人員的職業道德也提出了新要求。“有些人想取得別人的認可、爭取資源和榮譽,夸大研究成果的科學意義,而相關的同行礙于情面,不愿意指出。如果科學家群體都不能說真話、不能堅持實事求是,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此,“從0到1”也要考慮實際,避免夸大項目和研究成果的科學價值。
對項目的評價,《方案》指出,要改革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形成機制,在指南編制方式、有效競爭、開放性、項目評審機制、評審專家隊伍建設等方面完善基礎研究項目形成方式和管理方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陳擁軍表示:“堅持以科學價值為判斷依據,對遴選原創性基礎研究項目至關重要。”
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試點了基于學術共同體互信的通信評審機制。具體做法是,將過去由學部工作人員選取評審專家的方式,改變為邀請三位相關領域資深專家共同參與函評遴選,為探索基金通信評審新機制做了有益嘗試。2020年,這一新舉措有望在化學科學部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及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自由申請)等交叉類型的項目中推行。
《方案》提出要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原創導向是重點。“穩定支持”和“原創項目”是這一導向未來能夠切實落地的關鍵。
當前基礎研究經費競爭性過強而穩定支持不夠被詬病多年,許多科研人員認為這是制約基礎研究原創性的瓶頸。
前幾年的一件小事令蔡榮根記憶猶新。當時,研究所引進了一位剛回國的青年科研人員,眼見許多同行整天忙于寫本子、四處拿項目,不禁向他提問:“我到底要申請多少項目?”
這個問題讓蔡榮根感慨萬分:“就理論物理而言,我覺得 80%的經費應由國家長期穩定地給予支持,但現在資源分配方式達不到。作為所長,我也只能組織、鼓勵大家申請項目。”
“因此,《方案》強調‘加強對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的支持’,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數學、物理等學科是現代科學和技術的基礎,這些基礎學科要給予穩定的支持。”蔡榮根強調。
一位來自國內“雙一流”高校的教師表示,資金投入要“雪中送炭” 給真正需要的人。“例如,當前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和地區項目的通過率在20%左右,大部分研究者要通過不停寫本子、拿項目才能持續開展研究。”他建議,“只有不斷增加通過率,關注更大范圍的學者,才有可能出現顛覆性成果。”
對于原創項目,《方案》指出要開辟單獨渠道,采取專家或項目主任署名推薦、不設時間窗口接收申請,探索實施非常規評審和決策模式。
2019年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發“原創探索計劃項目申請指南”,分為專家推薦類和指南引導類兩種類型。專家推薦類原創項目,申請人可根據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實事求是地選擇資助期限和提出資金需求;指南引導類為“腫瘤研究新范式探索項目”。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聶廣軍提出了項目申請。“目前第一輪預審材料剛交上去,申請材料只要求2000字,重點介紹原創學術思想和擬開展的研究設想,不要求填報研究基礎,對項目的可行性也沒有特殊要求。”聶廣軍說。
《方案》中對青年科學家給予了更多關心,提出實施青年科學家長期項目,準備支持一批30歲至40歲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有志于長期從事科學研究的優秀青年科學家,人選由一線科學家推薦。
對于由“一線科學家”推薦的制度,科研人員則普遍關心其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證公平公正。
“專家推薦很容易向大課題組傾斜,因為大課題組的專家有發言權,而他們有能力從各個部委拿到項目,也不缺項目。”前述“雙一流”高校教師指出。對此,他建議,各相關部委科研管理部門應實行聯合限項。
聶廣軍則表示:“資深的科學家會有更加開放的心態、更樂于傾聽青年科學家的思路,幫他們規劃、引導,這個互動過程在科學共同體內部可以促進基礎研究。”他同時建議,對青年科學家的年齡,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用“獲得博士學位多少年”或者“開展獨立科研多少年”,作為單純用年齡劃線的一個補充。“考慮到不同學科人才的成長時間可能不一樣,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也可能不一樣。在鼓勵年輕人踏實工作的同時,可以讓大家不著急,把每個階段的事情都做好。”(據《中國科學報》、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