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慧

圖/東方IC
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xù),一些消毒舉措不斷“升級加碼”。近期在一些地方陸續(xù)出現(xiàn)了過度消毒現(xiàn)象,這樣看似“貼心”的消毒是否行之有效?我們該如何科學消毒?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提醒:“消毒不宜過度,應按照規(guī)范來做,并且要注意潛在風險。”
什么是過度消毒?有關專家解釋,這是指在很少受到病原體污染的、沒必要消毒的地方反復消毒,或是堅持使用某種不起作用的消毒方法,其最大特點即“沒有必要”。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林白雪提醒:“過度消毒不僅起不到相應作用,還會對人畜及環(huán)境造成危害和污染,甚至還存在無法定量評估的潛在風險。”
林白雪以含氯消毒劑的過量使用舉例介紹:含氯消毒劑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腐蝕性以及致敏性,過量或長期接觸可能會致人體灼傷,甚至有可能引起中毒;與其他物質混用,有可能發(fā)生化學反應引起中毒。而且,消毒劑對物品有腐蝕作用,特別是對金屬腐蝕性很強,如果長時間直接與人體接觸,對人的皮膚和黏膜有較大的刺激,會使人產生輕微疼痛感。
不僅如此,含氯消毒劑如84消毒液等,暴露在空氣中易揮發(fā)出氯氣,這是一種有毒氣體,主要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鹽酸,對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影響。此外,84消毒液使用后會殘留在空氣中不揮發(fā),污染水源或餐具,增加了致癌、致畸、致基因突變的危險,會對人體造成相當大的危害。
“消毒劑過度使用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可能是無法彌補的。”林白雪表示。
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林白雪表示,對環(huán)境大面積消毒,會使消毒劑滲透到地下污染水源,或殘留在土壤中,對于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具有潛在危險。殘存在城市表面的消毒劑如果隨著雨水進入河流,則會對環(huán)境造成更加長期的影響。
究竟應該怎樣合理消毒?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播、接觸傳播。這意味著,新冠病毒集中出現(xiàn)在確診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飛沫能夠到達的區(qū)域,通常在1米范圍內;還有手經常接觸的部位,如扶手、座椅、門把手、電梯轎廂、按鈕、扶梯、辦公桌面、公用電話、車的門把手和方向盤等細節(jié)處,或病人停留過的室內環(huán)境等。瞄準病毒經常“光顧”的部位和地點做消毒,才有意義。
很多人會心存疑問:出門一趟,回家要不要對著鞋子、衣物大面積消毒?
“鞋子接觸到飛沫的機會更少。回家之后,把鞋子放在門廳就可以;如果觸碰,洗手即可。”龐星火表示,從傳染疾病的角度來看,在人流密集的場所,比如會議室、賓館、超市等,如果沒有確診患者,以加強清潔為主;對手能夠接觸到的部位要進行消毒,其他部位清潔即可。
“面對疫情,我們應科學、適度消毒,避免殘留的消毒劑對人和環(huán)境造成危害。”林白雪呼吁。(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