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云 ,武艷 ,劉波
1.平邑縣人民醫院放射科,山東平邑 273300;2.平邑縣心理醫院B超室,山東平邑 273300
肝內膽管囊腺癌是相對少見的肝惡性腫瘤,在全部肝惡性腫瘤中的比例較低,其發生于迷走錯構瘤樣膽管或異位的分化為膽囊的胚胎組織,其也可能由膽管周圍具有分化潛能的干細胞或囊腺瘤惡變而來,腫瘤多為囊性,內覆具有分泌能力的上皮組織,可以分泌粘液[1-2],雖然其為惡性腫瘤,但發生肝外轉移的情況較為少見,多惡性生物學行為多表現為衛星灶或肝內轉移[3]。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雖然肝內膽管囊腺癌是少見的惡性腫瘤,但是在增強CT掃描上仍然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學特點[4],該文收集平邑縣人民醫院2011年1月—2019年4月41例肝內膽管囊腺癌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分析增強CT掃描的影像學特點及其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平邑縣人民醫院手術切除的肝內膽管囊腺癌患者臨床及影像學資料41例,其中男12例,女29例,患者年齡 36~71 歲,平均年齡(49.6±6.2)歲,患者均手術治療,病理肝內膽管囊腺癌診斷明確,該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
患者CT檢查采用16排螺旋CT機,患者檢查前常規禁飲食6 h,檢查前0.5 h飲水500 mL,掃描采用仰臥位,上肢抱頭,掃描范圍自膈頂至右腎中部,掃描采用常規參數,層厚0.5 cm,層距0.5 cm,常規平掃后進行增強掃描,造影劑為碘海醇,高壓注射器團注后分別進行三期掃描,掃描結束后數據后工作站處理。
閱片由2名高級職稱影像診斷醫師完成,報告內容包括腫瘤位置、形態、密度,增強掃描增強時相、過程特點等。
41例肝內膽管囊腺癌手術標本腫瘤位于右半肝31例,左半肝10例,腫瘤直徑4.3~12.4 cm,平均直徑為(5.9±1.6)cm,腫瘤位圓形或者類圓形,囊性,其中單囊性38例,多囊性3例,囊壁厚薄不均,可見囊壁結節樣凸起或塊狀凸起,囊內有黃色、白色或棕色粘稠液體。
41例腫瘤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影,腫瘤及囊壁密度低于肝實質,邊界較清晰;其中3例可見囊內分隔;平掃其中24例可見囊壁凸起結節或團塊。
41例腫瘤增強掃描動脈期均可見囊壁不規則結節樣或團塊樣凸起,動脈期均可見強化,囊壁及結節密度略高于肝實質,CT值高于平掃期(t=6.142,P<0.001),門脈期可見進一步強化,密度略低于肝實質,CT值高于動脈期(t=7.012,P=0.000),延遲期仍可見增強,囊壁及凸起密度均低于肝實質,CT值同低于門脈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4.923,P=0.003),見表 1、圖 1。
表1 增強 CT掃描各期 CT值比較[(),HU]Table 1 Comparison of CT values in each phase of enhanced CT scan[(),HU]

表1 增強 CT掃描各期 CT值比較[(),HU]Table 1 Comparison of CT values in each phase of enhanced CT scan[(),HU]
注:a表示同平掃期比較,P<0.05;b表示同動脈期比較,P<0.05;c表示同門脈期比較,P<0.05
掃描時相 囊壁及結節CT值平掃期動脈期門脈期延遲期38.6±3.7(47.2±4.1)a(65.7±7.6)ab(49.4±6.7)abc

圖1 肝內膽管囊腺增強CT掃描a平掃期,b動脈期,c門脈期,d延遲期Figure 1 Enhanced CT scan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cyst gland a plain phase,b arterial phase,c portal vein phase,d delayed phase
平掃CT對肝內膽管囊腺癌的診斷率為39.0%,增強CT掃描對肝內膽管囊腺癌的診斷率為97.5%,增強CT掃描對肝內膽管囊腺癌的診斷率高于平掃CT(χ2=15.719,P=0.000),見表 2。

表2 平掃及增強CT對肝內膽管膽囊腺癌的診斷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is rate of plain liver and enhanced CT for intrahepatic bile duct gallbladder adenocarcinoma[n(%)]
肝內膽管囊腺癌是肝臟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生與胚胎時期的組織發育過程及移位等因素有關,女性較為多見,多發生于30歲以上的女性,在肝全部惡性腫瘤中的比例較低[5]。亦有研究認為肝內膽管囊腺瘤的發生與女性服用避孕藥物有關,但目前尚缺乏循證醫學的依據。在形態學上其多為單房囊性腫物,多房腫物的比例較低[6]。該組資料中僅3例為多房性腫瘤。囊壁為纖維組織結構,內襯有上皮組織,上皮組織具有分泌能力[7-8],導致囊腔內聚集膠凍樣或粘液樣物質,部分病例甚至可見囊內渾濁棕褐色液體,可能與囊腔與膽管相同或囊內出血等因素有關。
CT掃描是肝臟等實質器官最常采用的影像學診斷技術,能夠顯示腫瘤的形態,位置,密度等,而增強CT能夠進一步顯示腫瘤的血供等信息,在對該組資料的觀察發現,肝臟膽管囊腺癌的平掃CT多為低密度囊性腫物,腫物的邊界較為清晰,少數病例可見腫物內分隔,41例病例中有24例可見囊壁的不規則隆起結節或團塊影,部分團塊影的密度要略低于囊壁[9-10]。在增強掃描上,囊壁在動脈期均能獲得強化,而且在門脈期進一步強化,CT值進一步增高,在同平掃期比較發現,41例病例中囊壁均可見凸起結節或團塊影,說明部分病灶在CT平掃上囊壁結節性隆起的不能夠顯影[11]。林觀生等人[11]的研究顯示,其發現囊液的CT值約為4~29 HU,未對結節的CT值進行測量,該研究對囊壁及結節的CT值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在肝膽管囊腺癌的增強CT掃描上,結節及囊壁動脈期均等獲得強化,其增強掃描的結果與該文一致,而平掃期結節及囊壁不均勻均能得到體現,可能同納入研究的例數較少有關,與其來自內皮細胞的異常增殖,密度較低,而囊液多為膠凍樣物質,密度較液體高等因素有關,而行增強CT掃描后結節獲得強化,與囊液形成明顯的對比。甄鵬飛等人[12]研究發現,囊液在平掃期CT值多<30 HU,合并囊內出血時可以達到42 HU,但其在研究中未對囊壁及結節的CT值進一步的分析,該文分析結果顯示,囊壁及結節平掃期的CT值約為38.6 HU,而在門脈期獲得最大強化,CT值約為65.7 HU。在對診斷效能比較發現,增強CT對肝內膽管囊腺癌的診斷率約為97.5%,而平掃CT的診斷率約為39.0%,提示增強CT能夠顯示肝內膽管囊腺癌的特征性影像學特點,對肝內膽管囊腺癌具有較好的診斷效果。
綜上所述,肝內膽管囊腺癌在增強CT掃描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學特點,增強CT掃描能夠清晰地顯示肝內膽管囊腺癌的形態及結構特征、血供特點等,能夠為肝內膽管囊腺癌的定性診斷提供具有價值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