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珠
甘肅省酒泉市第二人民醫院,甘肅酒泉 735000
患者在患有消化性潰瘍疾病后存在較高概率表現出上消化道出血現象,對于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其癥狀表現主要集中于嘔血、黑便乏力、頭暈與貧血等方面。如果出血量較大會使患者呈現出休克現象,未獲得及時救治后對應呈現出死亡結局,治療期間以介入栓塞藥物、胃鏡等系列方法作為主要[1-3]。腎上腺素的對應應用,即使可以獲得一定效果,但是欠缺理想,并且無法將患者的嘔血次數以及黑便次數充分減少,患者止血時長以及住院時長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縮短,對此確定更為有效方式展開消化性潰瘍出血的進一步治療,意義顯著。該次研究將該院2016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84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數字奇偶法分組,探析胃鏡+卡絡磺鈉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方法應用可行性,以實現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預后改善,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84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數字奇偶法分組;治療組(42例):女20例,男 22例;年齡區間為25~72 歲,平均為(47.85±5.62)歲。 對照組(42 例):女 19例,男 23 例;年齡區間為 26~73 歲,平均為(47.86±5.66)歲。納入標準:①對患者實施Forrest分型,結果為Ⅰa、Ⅰb、Ⅱa以及Ⅱb;②患者疾病類型主要包括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幽門管潰瘍以及復合潰瘍。排除標準:①對于卡絡磺鈉氯化鈉注射液等表現出禁忌證;②患有癡呆等系列疾病。兩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均衡性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消化性潰瘍出血在入院后,對其實施肝腎功能、血常規以及凝血功能檢查,并且配合展開補液以及輸血治療,如果患者血紅蛋白在70 g/L以下,準備紅細胞懸液對患者適量輸注,并且采用80 mg泮托拉唑藥物對患者靜脈注射,頻率為12 h/次,在患者表現出平穩生命體征后,對患者于臨床展開胃鏡檢查工作;
對照組:采用腎上腺素完成潰瘍出血治療,通過活檢孔道,在患者出血點附近1~3 mm位置,準備腎上腺素(1:10 000)利用黏膜注射針完成注射,劑量為0.5~1.0 m/次,對患者實施多點注射,直至未表現出出血癥狀,控制總量在6~10 mL。治療組:采用胃鏡+卡絡磺鈉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方法完成潰瘍出血治療,針對出血位置,利用卡絡磺鈉氯化鈉注射液實施沖洗,之后通過活檢孔道,在患者出血點附近 1~3 mm 位置,準備腎上腺素(1:10 000)利用黏膜注射針完成注射,劑量為0.5~1.0 mL/次,對患者實施多點注射,直至未表現出出血癥狀,控制6~10 mL總量。
觀察對比兩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止血療效數據、黑便次數、嘔血次數、平均住院時長、平均止血時長。
顯效:治療3 d后,患者嘔血以及黑便等系列癥狀均表現正常;好轉:治療5 d后,患者嘔血以及黑便等系列癥狀均獲得改善;無效:治療5 d后,患者嘔血以及黑便等系列癥狀均未改善或者呈現出癥狀進展現象。
對于兩組原發性高血壓用藥結果通過SPSS19.0統計學軟件展開處理,計數資料(止血療效數據)行χ2檢驗,以[n(%)]表示,計量資料(黑便次數以及嘔血次數)行t檢驗,以()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消化性潰瘍患者止血療效數據(95.24%)高于對照組(66.67%)(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消化性潰瘍患者止血療效數據臨床對比[n(%)]Table 1 Clinical comparison of hemostatic efficacy data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n(%)]
治療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黑便次數以及嘔血次數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消化性潰瘍患者黑便次數以及嘔血次數臨床對比[(),次]Table 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black stools and the number of vomiting in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in the two groups[(),times]

表2 兩組消化性潰瘍患者黑便次數以及嘔血次數臨床對比[(),次]Table 2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black stools and the number of vomiting in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in the two groups[(),times]
組別 黑便次數 嘔血次數治療組(n=42)對照組(n=42)t值 P值2.25±0.53 2.79±0.66 4.134 0.000 0.25±0.05 0.49±0.02 28.883 0.000
治療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平均住院時長、平均止血時長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平均住院時長、平均止血時長臨床對比[(),d]Table 3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average hemostatic time of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bleeding[(),d]

表3 兩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平均住院時長、平均止血時長臨床對比[(),d]Table 3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average hemostatic time of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bleeding[(),d]
組別 平均住院時長 平均止血時長治療組(n=42)對照組(n=42)t值P值8.85±2.52 16.25±3.85 10.422 0.000 3.02±0.49 9.13±0.69 46.790 0.000
臨床針對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在治療期間,諸多通過抑酸類藥物的應用,能夠獲得對應止血效果。但是部分患者采用此種方法完成止血治療后難以獲得理想效果[4],于胃鏡下對患者實施止血治療,體現出止血快速以及效果確切的特點。腎上腺素作為腎上腺髓質主要激素之一,其主要通過對α受體進行興奮,確?;颊唣つぱ芤约靶用}血管表現出收縮現象,使得黏膜出血獲得減少[5-6]。但是治療后患者較易呈現出血壓升高以及心動過速等系列癥狀[7-8]??ńj磺鈉氯化鈉注射液作為新型止血藥物之一,其能夠通過將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使得毛細血管抗損傷能力獲得增強,對于毛細血管斷裂端回縮可以有效促進,從而獲得顯著止血效果[9-12]。
該次研究發現,治療組消化性潰瘍患者止血療效數據(95.24%)高于對照組(66.67%)(P<0.05);治療組黑便次數為(2.25±0.53)次;嘔血次數為(0.25±0.05)次;對照組黑便次數為(2.79±0.66)次;嘔血次數為(0.49±0.02)次;治療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黑便次數以及嘔血次數均少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平均住院時長為(8.85±2.52)d;平均止血時長為(3.02±0.49)d;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長為(16.25±3.85)d;平均止血時長為(9.13±0.69)d;治療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平均住院時長、平均止血時長均短于對照組(P<0.05),同叢日榮等[13]在《雷貝拉唑與鋁碳酸鎂聯合用藥方案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臨床評價》一文中表現出一致研究結論,此文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8.0%高于對照組82.0%尤為明顯,癥狀改善時間 (2.2±0.8)d短于對照組(4.8±1.3)d 明顯,住院時長(14.2±1.2)d 短于對照組(18.4±1.4)d明顯,可充分說明胃鏡+卡絡磺鈉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方法運用于消化性潰瘍出血治療中的可行性,對于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療效提升、癥狀改善、止血時長縮短以及住院時長縮短可以獲得確切效果,實現消化性潰瘍患者綜合狀態的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胃鏡+卡絡磺鈉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方法的有效運用,使得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止血療效獲得顯著提升,并且黑便次數以及嘔血次數獲得有效減少,平均住院時長、平均止血時長獲得有效縮短,最終實現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預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