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麟,袁明啟,段亮月,胡曉,雷再芬,羅懷穩
云南省昆明安寧云南昆鋼醫院急診科,云南昆明 650302
血栓彈力圖(TEG),血栓彈力圖是一種從凝血、血小板聚集、纖溶等多方位動態監測凝血全過程的監測手段。在臨床檢測當中,TEG檢測已被廣泛推廣并應用,該種檢測可以用到需要大量輸血的重癥患者中[1],指導患者合理成分輸血,有助于臨床合理用血。從該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抽取200例為該次研究對象,探究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血栓彈力圖檢測對臨床輸血的指導作用,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2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實驗組和對照組。凝血功能檢測組以 PT、APTT、FIB和PLT的1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血栓彈力圖檢測組同時檢測凝血功能的100例患者作為實驗組,實驗組主要根據血栓彈力圖檢測的R、K值和Angle (α)、MV分別給予血漿、冷沉淀及血小板輸注,對照組根據PT、APTT、PLT及FIB結果給予血漿、冷沉淀及血小板輸注。血栓彈力檢測組男性為 65例,女性為 35例;平均年齡(67.69±14.09)歲。凝血功能檢測組男性75例,女性25例,年齡(66.27±13.3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實驗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曉該次實驗研究的全部內容,實驗研究已經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采用西芬斯CFMS血栓彈力圖分析儀,檢測方法嚴格按照血栓彈力圖(普通杯)檢測試劑盒(粘度測定法)說明書,采用枸櫞酸鈉抗凝血全血 2 mL,移液器移取1 mL到試劑1瓶中,顛倒試劑瓶5次使之充分混勻,靜置 4 min激活血液,移取 20 μL試劑2(氯化鈣)到普通杯杯底,激活完成后,移取340 μL試劑1瓶中的血液到普通杯中行移至測試位置開始檢測。TEG的參數為:R值:是從開始的血液標本檢測最后到血凝成塊的整個檢測時間,一般時間是5~10 min,若是患者的血液當中的凝血因子較少,則會使R值增加,若是患者血液呈現高凝的狀態,則會使R 值減少;K 值:形成血凝塊時間,1~3 min;Angle(α)角:是血凝塊的形成點至描記水平線與最大弧度形成切線。Angle(α)角和 K值都可能將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血小板的功能呈現出來。MA是形成血栓的最大振幅,屬于血小板與纖維蛋白經過GPIIb/IIIa的受體結合,充分體現了纖維蛋白原/血小板結合的最大強度。MA主要是受到血小板、纖維蛋白原影響,其中纖維蛋白原的作用比重較小越(占20%左右)、的血小板作用比重較大(占80%作用)、其中血小板的數量、質量都會對MA值產生一定的影響。傳統的凝血功能檢測:將患者的清晨空腹的3 mL靜脈血液 ,送到檢驗中心,檢測凝血功能、血常規檢查,取 PT、APTT、FIB、PLT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統計,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或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若血栓彈力圖、凝血項檢測指標,檢測血栓彈力圖R值(6.7±1.2)min、K 值(4.2±0.6)min、MV(30.1±1.1)mm、Angleα 的結果 (35°) 和凝血檢測 PLT (200.8±14.3)、APTT(61.2±10.3)s、FIB(1.62±0.2)g/L、PT(15.4±3.2)s)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其中凝血時間分別為(39.58±10.24)min 與(25.14±2.14)min(t=183.803,P=0.000)血凝塊運動時間分別為 (9.58±10.24)min 與 (5.14±2.14)min(t=183.803,P=0.000),最大振幅分別為(30.58±10.24)與(25.14±2.14)(t=4.244,P=0.000)描記圖最大曲線弧度切線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分別為:(40.58±2.14)°與 (35.14±5.20)°(t=9.674,P=0.000)。
傳統凝血功能組各項指標的的平均值為 懸浮紅細胞:(4.78±4.38)U,FFP:(358.65±472.15)mL,冷沉淀(1.34±4.63)U,血小板:(2.24±6.94)U,見表 1。

表1 凝血功能組用血量值Table 1 Blood volume for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group

表2 血栓彈力組用血量值Table 2 Blood Volume Values for the Thromboelastic Group
血栓彈力圖組各項指標的平均值為懸浮紅細胞:(3.93±2.10)U, 血漿:(63.00±210.17)mL, 冷沉淀:(0.20±1.40)U,血小板:(0.30±1.71)U,見表 2。
經秩和檢驗:血栓彈力圖組與傳統凝血功能組的各指標統計分析結果為:懸浮紅細胞:Z=-1.087,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血漿:Z=-6.12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冷沉淀:Z=-2.393,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血小板:Z=-3.153,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見表 3、4。

表3 各種成分血輸注量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infusion volume of various components

表4 各種成分血輸注量校驗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and comparison of blood infusion volume of various components
消化道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發病呈上升趨勢,患者長期使用抗凝藥物、抗血小板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其所導致出血成為急性消化道出血常見病因[2]。在該院統計病例中,對照組中例有17例與服用上述藥物有關,但通過檢測藥物對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聚集的影響,單純從PT、FIB、APTT和PLT來看變化不大,受到多種疾病因素的影響下,引起血小板減少,但血小板的功能是正常的。所以在臨床治療時,為患者輸血漿及血小板,增加了輸注血液制品風險,而且血小板輸注獲益并不大。血栓彈力圖檢測法首次是在德國臨床輸血中應用,其全面動態反應從開始的凝血一直到血凝塊的溶解整個過程,從凝血因子激活成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血小板激活聚集,血小板、纖維蛋白結合形成了凝血塊;在臨床上按照血塊的形成全過程對患者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礙進行分析[3-4]。該次對實驗組的 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血栓彈力圖檢測法,合理指導血漿、冷沉淀成分輸血是有效的。臨床醫生在為患者申請輸血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傳統凝血功能、PLT數量作為用血依據。傳統的凝血功能檢測項目反應凝血過程中某一階段異常,不能將患者的所有凝血過程呈現出來[5],傳統凝血功能和PLT數量僅為醫師提供了輸血指征,但在選擇輸血量、血液制品類型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6]。而血栓彈力圖反應是從凝血開始至凝血塊形成及纖維蛋白溶解的全過程。從病例數據統計結果顯示血栓彈力圖檢測PT與R值成正相關關系,但R值能夠全面反映出患者凝血因子的活躍程度,特別服用止痛藥物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呈現血液高凝改變,提示藥物所致消化道出血主要導致消化道黏膜損傷,血管暴露啟動外源性凝血,不對凝血因子產生影響。血栓彈力圖對患者血液中的纖維蛋白與血小板結合通過K值及MV值作出有效綜合評定,輸注血漿及冷沉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申請用血漿及冷沉淀明顯少于傳統凝血功能檢查,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因此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血栓彈力圖檢測法,該次研究從上述統計有利于給患者提供合理成分輸血指導,有效避免臨床浪費血液資源[7]。黃東聯等[8]報道指出,輸注相應血液成分后,患者的TEG 參數 R 值、K 值從(9.7±6.2)min、(3.6±0.8)min 降到(6.5±2.8)min、(2.1±1.2)min,CI值從(-7.3±9.1)升到(-1.6±2),說明凝血功能明顯改善,可見,利用血栓彈力圖對臨床成分輸血具有指導作用。該次研究中發現血栓彈力圖檢測方法若R值為高凝狀態,利于止血,傳統凝血功能組平均值懸浮紅細胞、血漿、冷沉淀、血小板指標數據為(4.78±4.38)U、(358.65±472.15)mL、(1.34±4.63)U、(2.24±6.94)U;血栓彈力圖組對應數據為 (3.93±2.10)U、(63.00±210.17)mL、(0.20±1.40)U、(0.30±1.71)U,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血栓彈力圖檢測方法的有效性。李小彥[9]在研究中對98例需要輸注血制品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觀察組使用血栓彈力圖、對照組使用常規凝血指標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懸浮紅細胞使用量(4.25±1.07)U、血小板使用量(2.14±0.58)U顯著低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說明在進行血液輸注治療時,使用血栓彈力圖對臨床用血具指導性價值,與常規凝血指標相比,可降低血液輸注量,與該次研究結論一致,進一步證實血栓彈力圖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血栓彈力圖對于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輸血具有指導作用,可收集更多病例進一步研究,發揮其應有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