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珍
(中原工學院,河南鄭州 450006)
河南省陜縣南溝村地處黃河中下游南岸的豫、秦、晉金三角的豫西地區,是中國地坑院文化之鄉的重要組成村落,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分會命名為“中國剪紙第一村”,其“尚黑”的原生態民俗剪紙、特殊的塬上窯院村居形態、寓意“十全十美”的十碗水席等文化資源,構筑了南溝村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南溝村剪紙是與豫西地區先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密切相關的原生態藝術,其造型特點粗獷豪放、質樸夸張、構圖簡潔、內涵豐富,極其生動地體現了豫西農耕文化的美學特征,其藝術特征主要體現在崇尚黑色、“聚窩”特色、技藝傳男不傳女、邊剪邊唱邊舞、獨喜陰刻等特點。
1.1.1 南溝剪紙崇尚黑色 南溝村剪紙最突出特點便是對黑色的崇尚,甚至連結婚洞房也是用黑色剪紙來裝飾的。南溝村剪紙的“尚黑”習俗,源于夏文華的傳承,受夏代崇尚黑色、以黑色為正色的影響,認為黑色高貴、莊重。南溝村的剪紙藝人任石娃說:“黑色最雄壯、莊重,其他任何色都比不過它,它是第一色,黑色可遮蓋其他一切色彩,是色中之王,就像老虎是獸中之王一樣。[1]”除了“尚黑”的習俗,還規避了使用時自然環境對其的影響。老藝人任孟倉說:“黑色不光好看,還耐曬,貼上一年都不褪色,要是紅紙很快就褪成白色,不好看了。”見圖1。

圖1 南溝村任育新剪紙作品
1.1.2 南溝剪紙技藝傳男不傳女 在其他地方,從事剪紙的藝人多為女性,而南溝村從事剪紙的藝人卻多為男性,剪紙技藝傳男不傳女。須眉弄刀剪,粗手干細活!一群身懷絕技的莊戶人,下地是種莊稼的好手,回家又是舞弄飛剪的巧手,一代代傳承著南溝村的剪紙藝術,見圖2。
1.1.3 南溝剪紙“聚窩”特色 南溝村目前有300多戶、600多人從事剪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里大人小孩幾乎都從事剪紙,形成了群聚特色的剪紙窩子。南溝村剪紙藝人剪眼中所見,剪心中所想,圖案多取自鄉土題材,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見圖3。
1.1.4 邊剪邊唱邊舞 邊剪邊唱邊舞是南溝村剪紙的傳統,不剪不唱不舞就沒了剪紙的靈感。大多農閑時間,村里的剪紙男藝人們便圍坐在地坑院里貼滿黑色窗花的窯洞前邊剪邊唱邊舞,唱的歌詞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小調,曲調悠揚婉轉——“正月里來無有花兒采,唯有迎春花兒開。奴有心采一枝頭上戴,猛想起月季花月月開……”[2]。除了剪紙藝人邊剪邊唱邊舞外,旁邊還有伴奏、伴唱、伴舞者,這種邊剪邊唱邊舞、原汁原味的剪紙創作場景非常具有畫面感。

圖2 地坑院里的剪紙(筆者拍)

圖3 任淑靜現場剪紙(筆者拍)

表1 歲時節令與南溝剪紙分析表(筆者整理)
走進黃土塬上的地坑院,在極具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一年四季的季節更替,歲時節令,南溝人用勤勞的雙手剪出心中的所想所念,用多彩的剪紙花美化生活,表達出南溝人對天、地、人和諧相處的淳樸思想及追求美好、祥和的生活理念,是南溝人求生存、求發展的精神寄托(見表1)。
求福納祥是民俗文化中的觀念意識和審美情趣[3],南溝剪紙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吉祥符號,承載著人們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見表2)。從貼在門窗上的窗花,到節慶禮儀的喜花,從裝飾環境的墻花、頂棚花,到具有實用功能的繡品花,都寄托著南溝人追求祥和、幸福、美好、和諧的心理需求。

圖4 窗花:魚戲蓮

圖5 墻花

圖6 枕頭花:鴛鴦戲水

表2 南溝剪紙吉祥寓意分析表(筆者整理)
最早向全世界介紹中國地坑窯院的是德國人魯道夫斯基,他在《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一書中稱這種窯洞建筑為“大膽的創作、洗練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4]。豫西黃土塬上這種獨特的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較為集中在三門峽地區陜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的三大塬上,其五行八卦測地形、放線、開挖、打窯、壘坑、門窗制作等地坑院營造技藝對研究土建筑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學術價值,2012年陜縣地坑院營造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南溝村位于豫西張汴塬上,這里的住民利用當地黃土特質,結合當地地形地貌、氣候特征,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地下挖坑,四壁鑿洞”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居,形成了“見樹不見人,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觀。地坑院構造巧妙,形制統一,基本都是正方形或長方形,有6~14個孔窯。窯院是依照傳統八卦圖的方位,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有主窯、客窯、廚窯、牲畜窯、雜物窯、茅廁窯等[5],見圖7。而地坑院進出的通道,通常都是在院內偏角的地方挖一個洞,往上斜挖成斜坡,通向地面,見圖8。
窯洞中冬暖夏涼,窯內以各種剪紙作為裝飾,充滿原生態的南溝剪紙文化與神奇的天井窯洞渾然一體。有詩《詠天井窯院》贊:“八卦定位風水甲,精妙造型地平下。花秀林茂掩村落,厚土深宅藏人家。冬暖夏涼去寒暑,茶余飯后賞梨花。見證千載穴居史,古韻悠遠耀中華。”
近年來,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磚混平房進入南溝村尋常百姓家,原來居住在地坑院中的人們陸續在地面上蓋房起樓,依照政府頒布“退宅還耕”的要求,開始填埋地坑院,地坑院的廢棄和數量的迅速減少,破壞了住地的文化記憶,見圖9。所幸的是當地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現狀,開始開發、修筑、搶救地坑院。地坑院蘊含著無窮的文化內涵,可供挖掘展示的獨特民俗很多,是發展地方觀光旅游文化產業中大有可為、前景樂觀的延伸項目。
豫西風味的“陜州十碗席”已有三百余年歷史,是豫西民間臻品,起源與當地的氣候有關,過去豫西地區雨量少,氣候寒冷,所以人們喜歡香辣咸酸、葷素搭配的飲食,習慣用豬肉和蘿卜、白菜、豆腐、粉條、豆芽等制作成經濟實惠、湯菜兼有的十碗宴席。相傳在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初八,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從西安回北京的途中路過陜州,陜州地方官員為了取悅慈禧太后,特地安排了當地特色的十碗水席宴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品嘗后龍顏大悅,親口贊曰“十碗水席、十全十美”。至此陜州十碗水席名聲大噪,當地紅白喜事用十碗席招待上賓沿襲至今。

圖7 參觀考察南溝村地坑院

圖8 地坑院出行通道

圖9 廢棄的地坑院

圖10 十碗席

圖11 十碗席菜肴排放示意圖

表3 “十碗水席”食材、食語寓意分析表(筆者整理)
傳統的十碗席為:紅燒肉、腐乳肉、小酥肉、肉燴菜、辣豆腐、黃花菜、海帶、粉條、時令綠葉蔬菜、豆芽。宴席上根據上座、下座的位置,把主菜、配菜、熱菜、涼菜按規定進行擺放,見圖10、圖11。其食材食語寓意見表3。
聚積著史前黃河流域古老文明和歷史形態的豫西地區,在時代的變遷中,潛移默化地演繹著豫西地域樸實的民風、鄉俗。走進黃土塬上的地坑院,在極具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南溝人的生活過得有聲有色,他們熱愛生活、美化生活、享受生活,其活躍生活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段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