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紅 郭國輝 李詩意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株洲 412003)
在建設美麗宜居的鄉村進程中,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于2016年聯合推出了中國特色小鎮建設計劃,旨在培育在休閑旅游、傳統文化、美麗宜居、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等方面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特色小鎮建設離不開景觀環境的規劃與設計,特別是如何利用特色小鎮的建筑風貌、文化習俗、生態特質等優勢,極力打造極具特色的景觀,將有利于展示小鎮的古鎮歷史文脈和人文地域個性,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作出新貢獻。
筆者從傳統文化感悟構建了設計的因緣論,以因緣的觀念對設計進行定義,是對設計理念獨辟蹊徑的思考,并在專著《設計的因緣》中指出:“設計是一種求‘因’構‘緣’的過程,求‘因’是去掉主觀成見,根據事物客觀規律去認識與創造事物。構‘緣’即強調設計是一種‘緣’創性的活動,設計物緣的創造過程是人緣、生緣、時緣、形緣、和緣的建構過程,應該考慮到與人宜,與生融,與時進,與形合的和諧共生。[1]”(見圖1)
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景觀是展示、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平臺,景觀設計有利于小鎮特色地方文化的體現與生態環境的營造。在具體設計中,就設計的“人緣”祈求,景觀設計要“因人而異”,解讀當地的人文特征,并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就設計的“物緣”要求,景觀設計建立人、物、環境的關聯,營造與環境相匹配的景觀小品;就設計的“生緣”體察,景觀設計要“因地制宜”,凸顯地域個性,促進人、景觀與環境永續發展;就設計的“時緣”影響,景觀設計要“因時利導”,傳承和創新文化傳統,充分打造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或產業特色;就設計的“形緣”制約,景觀設計要充分展現利用地域的自然生態資源,合理布局,以綠色觀引導生態文明的建設;就設計的和緣整合而言,景觀設計應綜合考慮人緣、物緣、生緣、時緣、形緣等多方面要素的整合,系統設計、科學規劃,努力創造宜居宜樂宜養的人居環境。
作為一種剖析造物之道的重要方法,設計因緣論可以指導景觀設計實踐,基于人緣、物緣、生緣、時緣、形緣、和緣的視角,系統分析、科學指導,打造和諧美麗的景觀環境。
儒家學說中提出“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鬃訌娬{,“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尚書·泰誓》中說:“惟人萬物之靈。”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一切活動圍繞人來展開。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尤其要注重當地人們的需求,分析人緣要素與關系,將景觀與人們的生活結合起來,充分展現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打造獨一無二的特色小鎮。
關注人群需求。“設計就像一個聽命于主人的仆人,他的使命就是有效地按優先順序去滿足使用者的需要。[2]”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其服務對象定位,要滿足生活居住人群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要,比如在設施場景中,根據需要設置游客導向指示系統、公共服務設施、健身器具與休閑座椅等等。
體現人文關懷。特色小鎮的人緣滿足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倡導人性化設計,要特別關注一些特殊群體或弱勢人群的需要,比如老幼病殘者。在具體設計中,像地面鋪裝材料,要考慮防滑的需要;在太陽輻射較強的區域要設置遮陽設施;在光線陰暗的場所要增設照明設備;要合理布局無障礙設計,臺階的長度和高度、扶手的高矮,以及無障礙通道等。要科學系統規劃,為所有人群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保障。
弘揚人文精神。特色小鎮景觀塑造的關鍵是人文精神的弘揚。要挖掘利用各地的文化符號,將其作為規劃元素運用到小鎮景觀設計中,能夠展現獨特人文面貌,彰顯文化精神。例如在常寧市印山文化廣場景觀設計中,在厘清“文化”“景區”“廣場”“印章文化”概念的基礎上,依托景區的印文化,對印章圖像進行圖形分析和元素提煉,并融入印山廣場景觀設計(圖2-3)之中,凸顯當地印章文化精神。
物緣主要探討圍繞景觀小品賴以形成的事因及設計行為特征?!拔镉斜灸掠惺冀K,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保ā洞髮W》)柳冠中先生認為,“物”是“人”目的性的投射[3]。設計是一種造物活動,景觀小品作為一種人造物,其緣起是功能需求與文化作用的結果。特色小鎮景觀小品的塑造,從功能、造型到裝飾動機等都是人類在長期生活生產活動中,為適應所處環境而形成的本土文化產物,反映一種特有的生活物緣。
因借體宜。特色小鎮的發展,不在于磅礴浩大的體量建設,而在于小巧精致、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注重人的感受與體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是計成《園冶》一書中最為精彩的論斷,反映我國傳統造園原則和手段?!耙颉贬屃x為“依據、憑靠”,“借”為“利用、依靠”,“體”是“領悟、辨察”,“宜”為“適宜、合適”。同樣,小品設施作為景觀設計中的造物要素之一,亦是講究形體適度,大小得宜,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小品是景觀環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要素,通常因為其體量適宜、造型新穎、材質多變、色彩豐富,對整體環境中起點綴作用,往往會帶給游客耳目一新之感。

圖1 設計因緣關系示意圖

圖2 印山廣場的文化墻(彭依霞繪)

圖3 印山廣場的文化墻(彭依霞繪)
功能拓展。特色小鎮景觀小品的功能往往并不是單純的審美與造景之用。景觀小品的塑造,應通過各種形式來表現大眾的需求與生活狀態,在滿足實用性和藝術性功能的同時,還應有較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隱喻不同地域的文化趨同與情感精神。在設計師的創造下,景觀小品不僅能促進公共活動的交流、互動,讓人們參與體驗公共藝術品,而且能展現一定的藝術價值與“社會精神”,將藝術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例如,中國水鄉烏鎮有一組反映民俗風情的景觀小品雕塑,把一些日常生活的寫照表現在景觀設施中(圖4);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新店鎮長春村的景觀小品反映了當地的茶馬古道文化(圖5),由此看出,生活縮影是人文情懷的情感關注與文化品位的藝術升華。
興文造景。小品景觀的塑造常常從文化基因中去尋找創意之源。特色小鎮人們長期生產、生活的進程中,積累了不少代代相傳的文化精華,這些是現代社會需要繼承和發揚光大的。一般來說,特色小鎮的傳統文化表象更為突顯,這些是小鎮小品景觀造型與裝飾的緣由。沒有體現文化內涵和文化意味的小品雕塑,常常被人們嘲笑為低劣之作。古為今用,古為今創,特色小鎮景觀小品必須走興文造景之路。

圖4 中國水鄉烏鎮歷史人文雕塑(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生緣是指設計賴以形成及存在的生境[4]。既包括設計物質文化賴以存在的自然生境,又包括設計精神文化賴以形成的社會生境。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保ā肚f子·齊物論》)古書云:“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后乃可以成功。”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中國古代園林景觀與家具建筑等造物活動。誠然,在特色小鎮景觀設計中,應秉承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設計生緣觀,師法自然、道法自然,努力創建人與景觀環境和諧共存與演進的生態系統[5]。
因勢借景。景觀的營造必須與自然結合,必須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的特點打造特色,要善于因勢借景,利用原有的景觀風貌豐富景觀的層次感,達到“一步一景”的特色。在特色小鎮規劃中,可以巧借地形特征來建造新建筑,最大限度地保持聚落的整體景觀效果;也可以合理借助近景遠景,有效延伸景觀空間,將景色融于自然。例如被譽為“世界活態文化遺產”之稱的元陽梯田,是人類適應自然與改造自然的結合,元陽梯田的色彩、線條、地勢等特點,對于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統一與變化、對比與調和等等美學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有著極高的生態美學價值(圖6-7)。
揚“土”創景。本土化設計是基于當地文化與需求,將民族特色與地域特征相結合的一種創造性活動[6]。每個特色小鎮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底蘊,經過若干年的傳承和演變,其居民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民俗特性。地域特色需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通過符號圖騰來呈現,提煉出最具地方特色的設計符號,恰當運用于特色小鎮景觀設計中,讓設計具有文化認同感。

圖5 茶馬司小品雕塑(圖片來源:遠流網)

圖6 元陽梯田景觀(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圖7 元陽梯田景觀(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永續延景。永續設計是20世紀末提出的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設計觀。特色小鎮景觀的打造必須考慮景觀的可持續性與再生性,貫徹永續設計思想。景觀設計的可持續包括環境、資源、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要求在環境設計中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要兼顧子孫后代永續發展的需要。景觀永續設計強調均衡考慮經濟、環境、道德和社會問題,在保證環境生態發展的前提下,合理引導和滿足居住者需求,因地制宜地打造舒適、綠色的特色小鎮景觀。
時緣是指設計為適應時代要求不斷創新進取而體現出來的時代影緣[7]。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由于科學技術與生產力水平的進步與發展,促成了設計表現形式及特征的更替。韓非子云“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世間萬物并非亙古不變的,特色小鎮景觀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傳承中華文化的獨特性,這是城鎮景觀整體規劃設計的首要原則[8]。
文化特色塑造。吳良鋪先生曾說,優美環境的創造,必須要與自然和歷史文化相融合,特別是要與“文脈”結合,繼承和發展歷史遺產。當前特色小鎮建設中,由于功利性的行為導致傳統文化的缺失屢見不鮮。特色小鎮文化特色的塑造,必須將小鎮建設與文化傳承結合起來,讓傳統文化能夠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無論是城鎮的整體形象,還是細節表達,都應成為文化特色的窗口,應在文化特色的保護和傳承視角下進行設計。地域文化不僅包括物質空間文化,而且還包括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這些都是城鎮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9]。例如景寧畬鄉之窗,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小鎮以畬族文化為特色,立足于當地優質的自然資源,建設獨具畬族風情的江南小鎮(圖8)。該鎮以弘揚畬族非遺文化為切入口,利用節慶載體,生動展示婚俗表演、篝火晚會、織彩帶、唱山歌等傳統文化情境(圖9),塑造了濃厚的畬族人文特色。
地域特色營造。地域應是民族個性形成的“土壤”,地域特色應是其民族文化的個性突顯。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構建和諧的地域景觀不僅是生態美學的體現,而且還是民族特色文化的展示。地域特色的傳承與發展是小鎮建設的內生動力,牢牢把握這一根基,特色小鎮才能穩定發展。在特色小鎮景觀設計中,資源氣候是影響地域景觀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氣候、地形等多方面的影響,資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在景觀設計中還要秉持因地制宜的設計原則[10]。例如在建筑構造上,北方冬季寒冷,建筑要厚重封閉,能夠御寒擋風;南方雨季漫長,建筑要輕巧通風,減輕室內的潮濕等。此外,在具體設計中,常常保留傳統建筑景觀的局部,運用“以點帶面”的手法彰顯文化符號,傳遞文化精神,展現地方特色。例如位于云南省的楚雄彝人古鎮(圖10-11),獨特的彝族地域文化及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與自然風光旅游資源,讓商住和游客流連忘返,其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唯一性,使得彝人古鎮成為“游云南必到之地”。

圖8 畬族的村落入口(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圖9 畬族的篝火晚會(圖片來源:新浪網)

圖10 彝人古鎮入口(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圖11 彝人古鎮風光(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產業特色打造。在歷史發展與演變中,特色小鎮的建設源于其一定的地域與產業優勢,特色小鎮的形成與其經濟基礎密切相關。當前特色小鎮的發展必然離不開產業的支撐,只有發展特色產業,增強地方經濟實力,才能讓小鎮發揚光大,延續歷史命脈。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只有產業創新才能促進特色小鎮的發展,讓特色小鎮不為時代所淘汰。在特色小鎮的景觀設計中,各地獨特的產業特色是小鎮最重要的設計元素之一,特色的營造也可以從小鎮的產業要素與基因中去吸收靈感,創造別致的產業景觀。例如云南祿豐縣的黑井古鎮(圖12-13),自古以來就是產貢鹽的地方。鹽業經濟的發展,鹽文化的滲透,給黑井留下一大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因此當地依托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歷史文化,進行了產業轉型,將黑井古鎮打造成為一個新時代的“鹽都”。
設計的魅力在于形緣創造。在形緣塑造中,會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環境等方面的種種制約。在特色小鎮景觀設計中,就設計的“形緣”制約而言,要充分考慮地域的自然生態資源與品類特性,合理布局,以地域植物與場景規劃凸顯生態美景,以綠色設計觀引導生態文明建設。
品類特性彰顯生態特色。景觀的構成包括人造景觀和自然景觀。在特色小鎮景觀設計中,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天然植被,巧妙地將人工景觀融入自然景觀當中,使其成為集觀賞性、生產性、可參與性與經濟性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特色景觀。要充分運用植物塑造場地空間,享受植物景觀的自然野趣,延續土地生產的記憶,例如種植適宜不同季節觀賞草植被;將梯田擋墻適當加寬改造為類似田埂式的游步道;利用綠色植被和自然風光,打造成游客可直觀體驗的多層次互動游賞景觀。在人造景觀植被選擇上,北方小鎮冬季寒冷漫長,要盡可能選擇四季常綠的品種植物;南方小鎮氣候溫暖,植物種類多樣,可選擇多種植被進行混合栽種,營造色彩繽紛的四季。
形態布局營造生態美景。特色小鎮景觀設計要做到有“因”有“緣”。“因”是指理由、沿襲,就是說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設計,根據不同地形利用景觀設計手法營造自然景觀與藝術意境,讓人觸景生情、賞心悅目;“緣”是指存在的條件與關系,需要創造一種地、景與人之間的一種共生美學思想。基于“形緣”關系,特色小鎮生態景觀設計中,應依照用地性質,巧妙利用自然地勢地形條件,或方或圓,或順坡勢而造,或依地勢曲折而設,能夠有效延伸景觀空間,利用自然景色營造生態美景[11]。例如位于浙江諸暨的楓橋古鎮(圖14-15),小鎮整體規劃與周邊景觀協調融合,相得益彰,給人以自然寧靜之美。
綠色理念創建生態文明。生態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本色,綠色是特色小鎮發展的底色。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特色小鎮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走出一條健康、綠色與智慧的特色小鎮建設之路。特色小鎮景觀設計要從“綠色”中求特色,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宜的低碳生態策略,有效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依托本地氣候與資源條件,借助自身優勢特點,注重在綠色建筑、環境布局、能源利用、綠色交通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體現相應特色,保護小鎮歷史建筑,延續特色小鎮環境風貌,充分體現小鎮景觀“味道”。

圖12 黑井古鎮(圖片來源:新浪網)

圖13 黑井古鎮(圖片來源:楚雄旅游網)

圖14 楓橋古鎮(圖片來源:谷德設計網)

圖15 楓橋古鎮(圖片來源:谷德設計網)
“和”是中國文化的精華,設計應強調人緣求真、生緣求善、形緣求美、時緣求變的“和緣”共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考工記》),是中國古代造物的倡導,也應是現代設計和諧的準則。特色小鎮景觀設計和諧之緣,不僅要體現在景觀的細節設計上,而且應強調人、景、環境與社會的“天人合一”,體現一種“中和”思想。
系統設計。在特色小鎮景觀設計的和緣整合中,需注重系統規劃,合理布局,使小鎮景觀的“和”體現一種科學性和系統性。系統是一個外延甚廣的概念,系統設計是系統原理與方法在設計中的應用。在特色小鎮景觀設計中,按照系統的觀點,將人、建筑與景觀看成一個有機系統,使它們融為一體,進行科學分析和系統設計。在具體設計中,應充分掌握景觀整體性及其制約的細節問題,利用系統設計理論與方法,宏觀上關注景觀造型與裝飾要素的差異統一,微觀上關注點、線、面、體、色彩、材質等形式要素的具體應用和多樣協調,使人、景觀、環境與社會不可分割,構筑一個有機的共生共享系統。
協同發展。特色小鎮的培育,需要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創建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營造和諧宜居的美麗景觀,提供快捷便利的設施服務,彰顯歷史底蘊的特色文化,促進小鎮全方位協同發展。就具體的景觀設計而言,設計者應該從所涉及的人、境、時、事等外在要素出發,結合植被、工藝及技術等內在因素,以人為中心,以創新為動力,以特色為窗口,協調發展,科學設計,使特色小鎮成為人們的安居之地、樂業之園。
特色小鎮的存在與發展必然有其設計之緣。在特色小鎮的景觀設計中,必然要從小鎮人們的生活方式需要出發,充分挖掘和利用小鎮的自然風貌、植物植被、建筑群落、傳統文化、風土人情等設計源泉,保持原有自然風貌,合理整合生態景觀,創建景觀小品,營造和諧宜居的小鎮環境。設計中要最大化地利用自然景觀,創新新型綠化手段,系統設計,維持生態平衡,完善景觀功能,提升景觀美學價值。同時要做到“與時俱進”,體現創新求變的設計追求,落實可持續發展觀,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呈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文化特性及景觀表象,極力打造極具個性特色的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