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平 孔高云
摘? 要:永靖縣是國家重點貧困縣,其東西部山區是永靖縣扶貧攻堅的重中之重。永靖縣政府探索各種扶貧新模式,積極發展生態散養雞,以解決部分弱勢群眾脫貧致富難的難題。本文針對永靖縣產業扶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分析了發展生態散養雞的優勢和不足,并對今后發展生態散養雞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散養雞;扶貧;優勢;建議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20)04-0057-04
甘肅省中部地區擁有豐富的林草地資源,加之國家推出了有關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給該地區發展生態散養雞打好了扎實的基礎[1]。永靖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全縣17個鄉鎮,東西部山區占11個,該地區山大溝深,是永靖縣扶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為深入推進產業扶貧,進一步拓寬貧困農戶增收脫貧的渠道,增加貧困農戶收入,促進貧困地區的發展,省政府制定了指導意見,支持貧困戶發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和小作坊等“短、平、快”小產業,加大了對“五小”產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因地制宜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以及“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發展生態散養雞,是解決部分無力從事重體力勞動的群眾脫貧致富的創新舉措,是根據市場導向求發展以及開展消費扶貧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散養雞具有養殖成本低、收益高、流行病少、產品品質高、利于環保以及能將閑置土地加以利用的優勢[2-3],既可以保護地域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3],促進肥催草和草養雞的良性循環結構[4],而且還具有勞動強度低和“短、平、快”等特點,成為貧困地區一大特色產業。生態散養雞的飼養水平不斷提高[1],適合有地域條件的農民,特別是貧困山區群眾從事。
1? 產業扶貧存在的主要困難
永靖縣的東西山區自然條件差,雖然老百姓用上了自來水,但農業用水主要依靠集雨節灌,走不出靠天吃飯的模式,因此當地的農業是典型的旱作農業。東西山區的地貌以山地為主,溝壑縱橫,加之退耕還林和草原保護的原因,人均占有耕地約為1 433.33 km2(2.15畝),且多為坡耕地。糧食作物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農作物產量低,收入得不到保障。近幾年來,“牛羊菜果藥”等特色產業相繼展開,帶動了全縣扶貧攻堅事業的蓬勃發展。然而,現階段的貧困農戶多為老弱病殘人口,自身勞動能力較弱,脫貧致富自信心不足,而且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導致發展缺乏動力。發展特色產業或規?;B殖受技術和自然環境的限制,也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困窘。對于老弱病殘等深度貧困戶,扶貧項目成效慢,“輸血式”的幫扶方式難以達到可持續脫貧目標,容易出現脫貧后因病或者因災再返貧的現象[5]。
2? 發展生態散養雞的優勢
2.1 養殖主體優勢
近幾年,在甘肅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永靖縣政府在東西山區推廣了以有機百合和黃芪為主的中藥材種植。然而,深度貧困地區的農戶大多數是身體有殘疾或年老體弱的群眾,發展這些規模化和產業化程度高的項目存在一定的難度,他們的生活仍比較困難,仍需要“輸血式”的幫扶。因此,針對這些既貧困又弱勢的群體,發展“小家禽”,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發展生態散養雞是比較適合的“造血式”的發展模式。貧困地區的土地多屬山地,分散且碎片化分布,難以集約經營,很多產業發展受到限制。貧困地區的群眾思想較保守,故土難離,在家或就近發展生態散養雞易于接受和實施。飼養戶分散于山間各地,“小散弱”的傳統養雞通過合作社的統一協調組織可以形成一股合力,發展成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
2.2 產品的市場優勢
2018年,永靖縣家禽存欄36萬羽,出欄28萬羽,比上一年度增長13%;2019年底,家禽存欄53萬羽,飼養量呈增長趨勢;然而,全縣38家雞場均飼養蛋雞,沒有規?;B殖肉雞的雞場,肉用雞的來源主要是農村散養雞和外地肉雞。由于養殖結構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19年永靖縣的肉類價格總體大幅上漲,雞肉消費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當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食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生態散養雞的消費量逐年增加。與規?;B殖的籠養雞相比,由于飼養時間長和食物來源廣,生態散養方式增加了雞肉的風味物質,提高了肉蛋的口感和品質。另外,由于飼養密度低和活動場地寬,散養雞不易得病,藥物使用量相對較少,迎合消費者對無公害、無污染和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目前,很大一部分消費者樂于購買生態散養雞及其所產的雞蛋,特別喜歡山區農民飼養的散養雞,導致它們的市場銷售價格比普通產品高出20%~30%,有的高出達50%。如果打造優質產品,做好品牌建設,銷路有了保障,經濟效益會更加明顯。
2.3 自然條件優勢
生態散養雞的放養場地選擇性廣,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土地資源,可以選擇光照好、通風和雜草豐富的草地、果園或林地,也可使用房前屋后的荒地和不適合農作物種植的山溝山梁。山區廣闊無污染的自然環境為生產出綠色、健康和優質的產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農戶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當地條件開展養殖。
2.4 飼養管理優勢
生態散養雞的飼養密度低,管理相對粗放。放養在林間草地的雞采食范圍廣,還具有飼料投入少、養殖成本低和勞動強度低等優點。因此,生態散養是傳統的粗放養殖模式的升級版,群眾樂于接受。在合作社的科學指導下,生態散養具有上半年投入下半年即可受益的優點,因而一年就可見到經濟效益,屬于“短、平、快”的增收項目。散養數量適當的雞可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減少他們對“輸血式”幫扶的依賴。
2.5 “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優勢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向上可以與企業或市場建立良好的交流,向下能夠充分調動區域內養殖戶參與的積極性,架起養殖戶與企業和外界的溝通橋梁[6]。“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還可以為養殖戶提供統一的良種雞,統一組織免疫防病,加強培訓學習,在飼養管理、疾病防治、銷售和環境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環節上提供服務,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安全和生態的產品;依托企業的市場資源優勢,積極宣傳,發展電子商務,拓展銷售渠道;利用幫扶隊伍的人脈資源開展消費扶貧,為貧困群眾增收,發展壯大合作社產業。
3? 存在的不足
3.1 組織化程度低
永靖縣沒有規?;鷳B散養雞場,合作社缺乏統一的指導和引領,大多數養殖戶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疫病防控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資源利用率低,養殖條件簡陋,發展資金不足等[1],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3.2 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目前,生態散養雞來源于農村,由于缺少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散養雞的養殖過程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管,養殖中隨意使用飼料添加劑以及濫用藥物的現象普遍較多,因此可能會導致獸藥在產品中殘留,肉蛋質量無法保證。養殖戶只注重經濟利益,不重視產品質量,有可能會喪失消費者的信任。合作社資金薄弱,統一管控措施弱,品牌意識不強,導致生態養殖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1,3]。
4? 發展思路與建議
4.1 重視生態散養雞的發展
傳統的粗放式散養存在飼養品種差、養殖方式落后、基礎設施簡陋以及養殖戶消毒和免疫意識差的現象,存在整體產值低和產業化水平低等問題[7],一直被認為是落后的生產方式,因此各地都在大力發展規?;?、產業化和現代化的高效養殖模式。在貧困地區發展產業,不能總看產業的現代化程度高不高、規模大不大和收益快不快,而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以及精準施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支持可持續“能造血”的產業,重視農民愿意發展和有信心發展的傳統農業。2019年,甘肅省政府提出了發展“五小”產業的指導意見,支持“小家禽”就是其中之一,構建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為主和“五小”產業為補充的產業扶貧體系。發展生態散養雞不僅有市場需求,也有了政策上的支持。
4.2 建立和探索良好的發展模式
在貧困地區,要發展生態散養雞模式就需要建立相關合作社,以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作用,合理處理畜牧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8],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永靖縣的山區目前有養殖合作社120余家,其中涉及生態散養雞的合作社僅10家。縣政府應支持創建合作社,積極吸納養殖戶,在發展生產的同時不斷探索經營模式,總結經驗成果,充分利用樹林、果園和荒地等土地資源,為消費者提供綠色優質的產品,養殖戶增加經濟收入,互利互惠,形成良性循環,為貧困地區群眾進一步發展生態散養雞樹立典范。
4.3 注重產品質量,做好傳統農業
要發展生態散養雞,首先要以市場為導向,追求產品質量;其次是數量擴張。打造綠色優質產品,除了選擇品質好且耐粗飼的品種外,更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視疾病防控,同時保證出售的產品沒有藥物殘留[9],避免生產出低質低價且無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把“分散小弱”的傳統散養雞產業逐漸改造升級,發展成“散而不分、小而不弱”的新型生態產業。針對自我發展能力弱的深度貧困農民的脫貧致富,生態散養雞產業將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探索,有利于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參考文獻:(9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