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 要:我國持續提高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度,在全國代表大會中也表明“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并提出為了切實促進經濟發展,既要促進社會主義發展,還要全面注重農村經濟發展,促使農村朝向現代化發展,利用自身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但在落實這些政策與農業經濟管理息息相關,一旦缺少農業經濟管理,就會導致農村整體發展缺少相應規劃與制度。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農業經濟管理的作用,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作用
1? 前言
農村經濟發展對于我國而言,既能夠為民眾經濟起到支撐作用,還能夠為民眾生存起到保障作用。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不僅可以有效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還可以切實提高當地經濟收益,但在落實農業經濟管理時經常會出現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相關制度過于保守等問題,會導致農業經濟管理無法發揮出促進作用。在此背景下,廣大農村地區有必要采取打造專業管理團隊、構建完善的管理制度等對策,及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2 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發揮的促進作用
2.1? 提供制度保障
在我國早期農村經濟發展階段,雖然在政策層面上不斷提供有力支持,減輕農業生產負擔,例如出臺農業貸款免息等經濟政策,但由于缺乏構建高度體系化、規范化的農村經濟發展與相關經濟管理制度,使得各項農村經濟發展資源并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生產關系與各方物質關系有所失衡,并引發農村經濟發展片面化、發展方向盲從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而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則結合不同區域農村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資源配置結構以及發展優勢,針對性制定具有高度可行性、合理性的農業經濟管理方案與制度體系,為各項農業生產行為、發展決策與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性保障,最大程度調動各項農村經濟發展資源。寬泛來講,則是通過對上層建筑與管理制度的適當調整,更為有效的利用人力、財力、自然資源等各項農村經濟發展資源。
2.2? 清除發展阻礙
在我國部分區域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統一、科學的理論指導與監督管理,導致普遍存在農村經濟發展粗放、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破壞的問題。雖然在農村早期發展經濟階段中會取得一定成果,但這卻是以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潛力與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為代價,并不能實現農村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而粗放的發展模式與缺乏合理性的經濟發展理念,也是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阻礙。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則可向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正確、全面的理論指導,避免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走彎路”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2.3? 調動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在我國農村經濟早期發展階段中,由于對國家、企業以及勞動者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沒有做到妥善處理,導致農業生產行為的經濟效益較為低下,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區域聚集,在全國范圍內出現現象級的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加大了農村經濟發展難度系數。而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則可正確處理生產管理、妥善處理各方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對廣大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發展問題。
2.4? 合理利用現有資源
在部分農村經濟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受人為與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干擾,沒有做到對客觀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加以遵循,各項現有發展資源的實際利用率低于預期。具體來講則是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自然資源粗放利用與遭受破壞,這一問題的出現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存在“后天不足”問題。而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可在理論指導下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合理組織生產力與調整現有發展資源的配置結構,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強化建議
3.1? 完善體系
當前我國現行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細化程度有所不足,并沒有針對各類農村經濟發展背景下的正確發展方向進行明確標注,導致部分管理人員所制定農業經濟管理方案與農村經濟發展規劃計劃普遍存在缺乏全面性、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問題。因此,需要及早對我國現行農業經濟管理體系進行優化完善,重點補充在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狀況與背景下的農業發展規劃與農業經濟管理標準、明確經濟發展特征,從而實現對農業經濟理論指導水平的優化提升。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統一制度與體系十分關鍵,因為只有制度與體系做到完全統一,才能夠促使農業經濟管理更加有序可循,需要農村地區根據自身發展情況以及現代社會發展情況制定統一的管理制度,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經濟管理與社會發展實況之間的差距問題。在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時,除了需要站在廣義角度上全面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方向與方案,還需要為每個發展階段制定明確的目標,在開展農業經濟管理時,就能夠將此目標作為基礎調整制度,促使制度與管理工作更加貼合,從而發揮出農業經濟管理的作用,促進農村整體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3.2? 優化農業經濟產業結構
目前來看,我國農村經濟的正確發展方向為,結合實際情況,在現有農村經濟發展資源配置結構基礎上挖掘優勢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逐漸發展配套附屬產業,從而構建起完善合理的農業經濟產業結構。例如在農村周邊自然環境具有較高觀賞性時,可優先將旅游業作為農村經濟的主要發展方向與主導產業,或是將農業與旅游業作為雙主導產業,發展觀光農業。而對這一目的的實現,需要基于農業經濟管理理念來明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行業,并持續對配套服務管理體系進行優化完善、整合各項資源與技術要點,持續提高農業經濟主導行業的生產水平、擴大產業結構。
3.3? 建設現代化、專業化農業經濟管理團隊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本質為人,各項管理計劃與決策方案都由管理人員結合實際情況而制定,可以說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經濟管理理念在直接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農村經濟發展潛力。因此,我國需要及早建設現代化、專業化的農業經濟管理團隊,確保所配置管理人員具有較高的經濟管理水平、農業生產專業素養,可以做到從現有農村經濟發展資源結構中選擇正確的發展優勢,并在其基礎上制定全面性農業經濟發展決策、提供有效理論指導。具體措施為,我國教育行業加大對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增設錄取人數,定期組織開展實訓教學工作;各級地方政府定期對轄區內所配置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開展專業素養培訓工作。
3.4? 規范農業經濟行為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在部分區域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開展農業經濟行為雖然在短期內取得諸多成果、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但卻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無法將現有農業經濟產業結構轉變為循環產業。因此需要樹立爭取的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強調于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平衡關系,發展可持續經濟。此外,部分農業經濟行為觸動法律法規,并對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秩序造成擾亂,打擊了部分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其監管職責,對各類違法農業生產行為進行及時制止、上報問題。
4 結語
為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提高發展潛力、持續提供發展動力。因此需要明確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所起具體促進作用,切實圍繞經濟發展理論指導、政策保障與問題解決方面,貫徹落實各項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強化措施,以實現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構建完善產業結構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長勇.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探微[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9):177.
[2] 馬莉.加強農村經濟管理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J].吉林農業,201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