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曉
摘? ? 要:近年來,大量研究也發現 PM2.5因其粒徑較小、比表面積較大,所以它更容易富集吸附空氣中的有機污染物、酸性氧化物、有毒重金屬、細菌和病毒。當PM2.5被人吸入到體內時,就可以產生并導致人體呼吸、內分泌、心血管、神經及免疫等各系統疾病的發生。此外,PM2.5還會對大氣能見度的降低有重要影響,它是霧霾或陰霾的主要構成,可以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這不僅影響城市大氣的光學性質,而且影響熱平衡,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因此,PM2.5的源解析對于有效控制PM2.5顯得尤其重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大氣細顆粒物PM2.5的源解析技術,以供廣大同仁研究探討。
關鍵詞:大氣細顆粒物;PM2.5;源解析技術
1? 引言
源解析技術,是指對大氣顆粒物的來源進行定性或定量研究的技術,是顆粒物污染防治的重要技術手段。源解析技術在當今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2? 大氣顆粒物污染現狀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我國大氣污染開始由煤煙型轉向復合型污染。可吸入顆粒物(PM10)污染雖有所控制,但未從污染源頭得到完全解決。與此同時,汽車尾氣和工業燃燒排放增加,一些城市群細顆粒物(PM2.5)的濃度在持續增加,區域性大氣污染愈發嚴重,并且呈現擴張趨勢。
3? 大氣顆粒物的危害
3.1? 大氣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影響
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人們越來越重視城市建設,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氣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影響。人體如果吸收空氣中大量顆粒物會對心肺功能造成損害,進而引發各種肺部呼吸疾病,嚴重的話會導致肺癌。特別是PM2.5中的細微顆粒可以被人體吸入體內并長期存在。研究表明,生活在顆粒物污染水平較高地區人群的死亡率顯著增加,且顆粒物濃度和暴露時間決定了吸入劑量,濃度越高,暴露時間越長,則損害越大。
3.2? 大氣顆粒物對生態環境影響
生態環境方面,大氣顆粒物對光具有散射和吸收作用,其中吸收效應是由碳黑顆粒物引起,不同程度地削弱光強度,使得視野受限,能見度的下降容易使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嚴重時可能造成交通阻塞。當大量細顆粒物PM2.5長時間停留在空中則會造成空氣混濁,嚴重時則會產生霧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雨水凝結核中同樣含有大氣細顆粒物PM2.5,不同條件下,PM2.5會吸附空氣中水分而引發干旱天氣,或使雨水凝結核的數量異常增加,最終會導致暴雨天氣。
4? PM2.5源解析技術及應用分析
4.1? 化學質量平衡模型
CMB 是目前實際應用于PM2.5源解析領域研究最廣泛的受體模型。其原理是質量守恒,在源類、受體成分譜確定前提下,通過建立一組線性方程,計算出不同源類貢獻值濃度大小。但 CMB技術缺乏源類成分譜,污染物性質不穩定時,CMB模型源解析結果準確性不高。例如,通過有機碳與元素碳最小比值法確定二次有機碳對 PM2.5的貢獻率,采用CMB技術研究了不同環境受體點各個季節 PM2.5源解析,城市揚塵、煤煙塵、二次硫酸鹽為PM2.5重要源類。
4.2? 主成分分析法
PCA利用降維思維,最大化保留原始變量信息基礎上,把指標信息轉化成若干綜合指標,即為主成分,且主成分間無相關性。結合線性代數理論,對收集的數據作進一步的處理,獲取不同污染源對PM2.5及其組分貢獻值。當因子符號存在正負時,源解析的結果不夠準確,需要采用正矩陣因子分析法。例如,在采暖季、非采暖季選擇4個受體點,利用PCA技術對PM2.5源解析發現:建筑揚塵、土壤塵、道路揚塵、汽車尾氣累計對該市的PM2.5貢獻率超過90%。
4.3? 富集因子法
EF 利用富集因子評價相關元素是來自人為源還是自然源。EF應用于解析PM2.5元素,通過定性判斷元素來源,結合其他方法進行來源解析。當EF>10,表示元素是人為源;1 4.4? 空氣質量模型 包括CMAQ 模型(美國)、CHIMERE 模型(法國)、NAQPMS模型(中國)等,其中 CMAQ 模型應用較為廣泛。該模型主要用以比較模擬與觀測差距,分析差距產生原因,探索如何提升精度;分析大氣污染物源及其產生機理,擴散和傳輸過程,為污染物跨區域傳輸研究提供參考。該法還存不斷完善更新中。例如,采用MM5-Models-3/CMAQ模擬系統,分析計算PM2.5來源,計算的結果也表明隨著污染源濃度的增加,該技術方法的計算結果更加科學合理。此外,還有穩定同位素法等,在大氣環境PM2.5源解析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5? PM2.5源解析技術發展趨勢 5.1? PAHs源解析 PM2.5中的有機碳成分十分復雜,其中PAHs是增加其復雜程度的重要因素。由于PAHs 具有顯著致癌、致突變和致畸,PM2.5中PAHs源解析成為關注重點。目前對PAHs源解析主要采用比值法、輪廓圖法等定性源解析和CMB法、穩定碳同位素法、多元統計法等定量解析。此外,PM2.5中的飽和烴、硝基多環芳烴也成為PM2.5源解析研究的重點領域。 5.2? 單顆粒源解析 利用顯微鏡技術對單個的PM2.5中的物理性質及化學部分進行分析,獲得單個顆粒物 Micro-PIXE能譜,并用模式識別法對能譜進行比較和統計,獲得PM2.5源及其貢獻率。可見,顯微鏡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還需要建立單顆粒指紋數據庫,提高單顆粒源解析效率和精確度。 5.3? 有機碳、元素碳解析 大氣中PM2.5組分中有10%-50%為有機碳和元素碳組分,分析有機碳與元素碳關系,可以反映其來源特征,為PM2.5源解析提供現實依據。 5.4? 擴散模型與受體模型聯用解析 隨著PM2.5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將受體模型與擴散模型結合起來研究PM2.5源解析成為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其中,擴散源解析是利用污染物數量及排放量,模擬各個污染物在區域內分布情況,受體模型無需對污染源進行調查及參數支持,與擴散模型結合彌補其不足。 6? 結語 總之,大氣PM2.5源解析為人們及時掌握區域PM2.5主要來源,為源頭降低PM2.5提供了第一手寶貴資料支撐。因此,我們要熟練掌握各種監測技術外,還應關注新技術新理論的發展,不斷提升PM2.5源解析結果的準確性,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 周威,宋曉梅.PM2.5源解析技術研究進展[J].環保科技,2017(5). [2] 楊娟.試論城市大氣顆粒物源解析技術[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10). [3] 鄭玫,張延君,閆才青,朱先磊,張遠航.中國PM2.5來源解析方法綜述[J].北京大學學報,2018(6). [4] 姜郡亭,劉瓊玉.大氣細顆粒物源解析技術研究進展[J].江漢大學學報,2017(6). [5] 朱坦,吳琳,畢曉輝,薛永華,馮銀廠.大氣顆粒物源解析受體模型優化技術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7(2). [6] 張蓓,葉新,井鵬.城市大氣顆粒物源解析技術的研究進展[J].能源與環境,2018(3). [7] 金蕾,華蕾.大氣顆粒物源解析受體模型應用研究及發展現狀[J].中國環境監測,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