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中央提出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作為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行動。本文通過對“城市雙修”試點工作經驗進行梳理、總結,結合畢節市“城市雙修”工作實踐,探索建立山地城市“城市雙修”工作模型:以城市體檢作為高效手段精準把脈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狀況;堅持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原則,多專業多部門共同劃定生態空間、制定城鄉建設規劃,統籌安排“城市雙修”建設項目;進一步厘清工作職責,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完善技術標準、規范等,保障“城市雙修”工作持續高效推進。
關鍵詞: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城市體檢;城鄉建設規劃;山地城市;畢節
1? 引言
2018年城鎮化率達到59.6%,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形勢和城市基礎設施短缺、公共服務不足、特色風貌缺失等城市問題。2015年12月召開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和“提倡城市修補”。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恢復城市自然生態”和“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以下簡稱“城市雙修”)成為新時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重要工作。
2? 他山之石:“城市雙修”試點工作經驗
自2015年以來,住建部持續推進“城市雙修”試點工作,將其作為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和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行動。2017年3月,住建部印發《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建規[2017]59號)[1],先后分3批在全國58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不斷從組織模式、新理念新方法、適宜技術、資金籌措和使用方式、長效機制、成效評價標準等[2]方面探索和總結工作經驗:一是轉變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文化引領、民生為本;二是完善統籌體系,堅持規劃先行、建章立制、項目示范;三是健全協同機制,堅持高位統籌、協同推進、久久為功。
3? 畢節探索:找問題、找差距,建設山水宜居城市
3.1? 開展生態和城市建設調查評估
通過深入調查,畢節市中心城區生態環境的地位重要但脆弱,自然山水資源豐富但未得到充分保護和利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于人口增長和城市擴張,難以滿足市民需求。
通過公眾調查,市民認為“需要解決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分別是水體治理(83%)、固廢垃圾污染(73%)和廢棄地利用(65%),“需要改善的城市功能”分別是交通出行條件(81%)、公共服務設施(80%)和公園廣場(68%)。
3.2? 編制“城市雙修”規劃
確定工作目標、重點和任務,制定了分區、分類建設指引,指導各專項規劃、重點片區設計和工程項目。點-線-面相結合推進山體修復;分類分段采用差異化措施開展白甫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通過城市更新增加綠地,提供安全舒適方便的活動空間;打通斷頭路、優化交通節點、增加停車設施、完善慢行空間,改善出行條件;分區分級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
3.3? 實施一批重點工程
針對生態和城市建設調查評估發現的城市問題,組織實施了一批“城市雙修”建設項目,提升了城市環境品質:七星關區重點實施倒天河綜合治理工程和山體公園建設,開展微改造試點和重點片區品質提升工程。
4? 山地城市“城市雙修”工作路徑探索
4.1? 摸清底數
通過多專業、多部門協作和指標數據,深入調查研究城市發展狀況,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精準發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方面客觀真實的問題和短板,透過現象分析“病根”,為系統解決城市問題提供科學診斷。同時,結合社會滿意度調查對數據分析結果進行校核,使城市體檢結果貼近市民真實的生活感受。
4.2? 統籌謀劃
(1)多專業多部門共同描繪生態保護底圖。宏觀層面,保育生態安全格局。針對土地利用不合理,特別是陡坡開墾、森林破壞、草原過度放牧帶來的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態問題,統籌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移民工程和發展生態農業,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干擾,保育良好生態基底。
中觀層面,保護城市山水格局。通過GIS軟件,進行高程、坡度和匯水分析,識別出山體、不適宜建設區域和“小流域”分布,分組團劃定山體、水體保護線。重點依托紗帽山、青龍山、陽山、南山等城市近郊山體,建設環城綠帶和依托倒天河建設公共休閑帶。
微觀層面,建設城市山體公園和雨水花園。充分保護城市邊緣和內部自然山體,并在山腳布置環山綠地,增加山體公園活動場地和內容。在“小流域”分析出的匯水區域,布置帶狀綠地,或結合地塊開發建設雨水花園。
(2)強化“城市雙修”規劃法定地位和管控體系。將生態修復規劃、城市修補規劃作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專項規劃,并建立與詳細規劃的協調機制。劃分為生態控制區和城市建設區,其中生態控制區可細分為山體保護、水體保護、濕地保護等單元;城市建設區可細分為臨山、濱水、公共中心、公共空間、宜居社區等單元。通過問題短板明確、功能定位清晰、空間邊界明了的單元劃分,提出針對性的“城市雙修”策略、細化措施和內容要求,加強其整體性、傳導性和有效性。
4.3? 漸進實施
(1)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建立相關部門信息匯集機制,將各部門發現的問題和需求進行年度匯總,如交通、市政、應急管理等部門的基礎設施短板和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衛生、民政等部門的公共服務設施短板,轉化為“城市雙修”年度問題清單,并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和民生實事,將任務分解為市、區、街道、社區的工作。
(2)制定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結合山地城市特征和城市總體發展目標,從城市設計角度出發對山水、歷史文化、慢行系統、設施布局、城市風貌等進行專題研究,制定山體修復、水體修復、交通優化、市政設施修補、園林綠化景觀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空間提升、老舊小區改造、歷史文化保護等導則,指導“城市雙修”項目實施,適時轉化為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標準與準則、技術規定。
(3)發揮示范區的先行先試和引領作用。從市民關注的小事、煩心事著手,結合民生實事選取條件成熟的老舊小區、歷史文化街區,以“城市雙修”單元為單位先行開展“城市雙修”示范區,進一步探索規劃設計、新技術應用、資金籌措、部門協同、公眾參與等方面的工作經驗,進而復制推廣。
5? ?結語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入穩定階段,存量建設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要途徑,“城市雙修”成為改善生態環境和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的重要手段,應加強其針對性、系統性、科學合理性和可實施性,樹立生態優先、以人為本、文化為魂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城市體檢和城市設計工作,建立健全常態化協同工作機制,高效推進“城市雙修”工作。
參考文獻:
[1]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
[2] 中國經濟網.住房城鄉建設部舉行新聞通氣會.
作者簡介:
胡傳粳,注冊城市規劃師,貴州畢節旅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總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