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簡簡

誰也不想被騙,尤其關于吃。
我的媽媽是一個業余十級的食品質量監察員。什么樣的蔬菜是灑過農藥的,什么樣的雞是生長期太短的,什么樣的零食是放了添加劑的,她都目光如炬,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實踐經驗主要來自菜市場,理論知識的來源則比較龐雜,比如,報紙雜志電視,微信公眾號文章,以及“聽說”。
事實上,關于食品的陷阱,以“黑暗料理”聞名的英國人也很焦慮。三聯書店譯介的比·威爾遜的《美味欺詐》,為我們揭開了廚房里的黑幕。
1820年,在倫敦生活的化學家弗雷德里克·阿庫姆出版了一本小冊子《論食品摻假和廚房毒物》,一個月就賣了1000冊,之后又陸續賣出數萬本,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發行量,堪稱超級暢銷書。
在阿庫姆生活的時代,化學是一個時髦玩意兒,但當食品遇上化學,有時候似乎就不那么美好了:泡菜是銅染綠的,醋是硫酸勾兌的,奶酪是在壞了的牛奶里摻入米粉或木薯粉制成的,芥末是芥菜、小麥粉、辣椒粉、海鹽、姜黃和豌豆粉混合在一起調成的……盡管書賣得很好,食品卻還是過去的模樣,因為食品摻假只是工業革命的附屬產物。當英國圈地運動不斷升級,可供種植的土地越來越少;而且人們在評判一種食品的好壞時,越來越在意賣相——低成本的化學魔術能輕而易舉地做到這一點。
讀完《美味欺詐》,我覺得“欺詐”并不是一個絕對的貶義詞。它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食品的假冒偽劣,為了利益傷害人體健康;二是食品的委曲求全,在原料供應不足的景況下維持人體需求,比如人造黃油;三是食品的人工創造,在滿足人類味蕾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大部分時候,我們憎恨欺詐,但有時候,也愿意享受“欺詐”帶來的價廉物美與味覺享受。
其實,從化學意義上來說,天然食品和人造食品的化學成分沒什么區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我們愿意欺騙自己的大腦,欺騙味蕾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有時候,我們介意的不是真不真,而是貴不貴。在滿足溫飽之后,食品被賦予了某種身份的象征意味。比如,一些昂貴的藏紅花粉,其騙術從14世紀至今長盛不衰。
在全書的最后,比·威爾遜建議,如果不想受騙,不妨遵從以下一些標準:購買完整、新鮮的食品;從你信任的人那里購買;自己烹飪,要了解食品中所含的各個成分,這樣你在碰到假貨時就能分辨真偽;最關鍵的一點是,相信自己的感覺:聽聽巧克力折斷時的響聲,看看活魚身上的光澤,嘗嘗新鮮桂皮的甜度,聞聞真正香米的氣息。
看到這里,我覺得,我的媽媽不需要任何培訓,完全掌握以上鑒別食品的方式。她不是科學家或美食家,只是比我更接近食品。200年過去了,我們仿佛又回到了從前那個追求田園牧歌的時代,又有誰知道,下一場對食品的爭論會是什么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