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索惠玲

日本神奈川縣相模原市有一家小店,以貼心的精致設計,贏得了左撇子一族的青睞和推崇。
這家名為“菊屋”的小店位于市區的繁華地段,店長名叫浦上裕生,出生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公司職員。嚴格的家庭教育并沒有扼殺他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相反,天生活潑好動的他從小就有著與眾不同的一面。浦上裕生與相差兩歲的弟弟感情很好,他們從小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甚至一起調皮搗蛋后被父母怒罵。與哥哥不同的是,弟弟是個左撇子,因此浦上裕生常常善意地取笑他,并試圖幫他糾正,但并沒有取得好的效果。
兩兄弟手足情深,直到長大成人后各自建立了家庭,還依然保持著每周團聚聊天的習慣。一次,浦上裕生與弟弟聊起了兒時的趣事,弟弟忽然感慨地說,小時候沒被糾正過來的左撇子,其實給自己帶來了很多不便,無論是使用公共設施還是日常生活用具,常常遭遇尷尬,就連乘坐地鐵也常會鬧出笑話,明明刷了卡,開的卻不是自己面前的門,類似的經歷不勝枚舉。
聽到弟弟半是調侃半是認真的話,從小對他呵護有加的浦上裕生陷入了沉思:如果能盡己所能幫弟弟排解煩惱、快樂生活,那他做什么都值得。于是,他開始了一場細致的市場調研。經過對市面上多種商品的調查發現,無論是寫字的筆和本,還是禮堂的桌椅、喝水的杯子等等,總有一些物品的設計過度迎合了右手的使用習慣而忽略了左撇子的存在,以至于當這些東西真真切切地給人帶來不便時,影響到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心情,還有對這個社會溫暖指數的懷疑。
經過調研,浦上裕生發現,在日本,左撇子的數量多到超乎想象,類似他弟弟那樣時常遭遇生活尷尬的也大有人在,若把給左撇子帶來不便的那些日常用具以“鏡像版”的形式創造出來,勢必給這個群體以極大慰藉。為此,浦上裕生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全心投入到一個嶄新的領域。他收集了百余種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具,包括美工刀、熒光筆、茶壺、卷尺、撲克牌等等,親自動手設計改造,并聯系生產廠家進行批量生產,同時又在市中心的商業區租下一間門店,專門售賣這些左撇子用品。
“菊屋”開業之初,便受到廣泛關注,慕名來此購物的人絡繹不絕。很多左撇子用過產品后,都贊不絕口,他們一傳十、十傳百,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菊屋”的初衷,大家寧肯走上很遠的路,也要一睹“菊屋”的風采,因此,店鋪的銷售量一路走高。
浦上裕生的弟弟是第一體驗人,也最有發言權,他在一次促銷活動中說,自從有了這些“鏡像版”的產品,自己的生活輕松自如了很多,這一切得益于哥哥的貼心設計和對細節的精心追求,也源自于社會對這個特殊群體無微不至的關愛。
“菊屋”雖不大,知名度卻越來越高,它的商品很普通,無非是一些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因其“鏡面翻轉式”的設計,平凡的物品也被賦予了溫暖的色彩。一段親情故事成就了一場商業佳績,受歡迎的遠不止“左撇子專賣店”本身,人文關懷更是世間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