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孟飛
杭州開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自10年開始,10年間我國城鎮區域內污水處理效率從34.3%提升到了93.0%。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單日污水處理量也從0.4億t增長到1.6億t、增長幅度高達240.4%(見圖1),這表明隨著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污水處理產業逐漸從“粗放增長”轉型為“提質增效”[1]。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現代化工業發展過程中并未形成科學的配套體系,污水處理行業整體上起步較晚、數據較為匱乏,更適合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為確保研究數據連續性,自10年開始,10年間國家環保部統計監測的5157座污水處理廠運行數據進行分析。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共計4437座運行中的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規模存在很大差距,最低0.2萬t,最高220萬t,平均計算下每座污水處理廠單日處理量為3.35萬t。按照均值標準,將每日污水處理量劃分為6個等級,可獲得樣本在不同規模標準上的重新劃分。其中介于2.0萬~5.0萬t的數量最多,約占60%;整體上小于5.0萬t的污水處理廠數量高達80%。按照減排率均值計算,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的規模預期保持正相關,這說明大型污水處理廠雖然電耗較大,但每噸水電耗量要小于小型污水處理廠。很顯然,當前我國大量建設5.0萬t以下的污水處理廠是不可取的,應提高空間整合度、產業整合度、城鄉整合度,為大型污水處理廠效率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2]。
對比而言,“十三五”期間我國污水處理廠工藝類型變化要明顯大于“十二五”,但增速放緩,其中發展較快的主要包括A2/O、氧化溝、SBR等,以2017年統計數據。在4437個污水處理廠樣本中,使用A2/O工藝的占23.7%,使用氧化溝工藝的占28.1%,使用SBR工藝的占17%,此外排名較靠前的包括傳統活性炭改良工藝、生化濾池工藝、AO工藝等。先進技術帶來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在2017年引入新技術的污水處理廠減排效率均值統計為:A2/O為 0.391、氧化溝為 0.386、SBR 為 0.385。
污水處理廠的主要功能是實現污水無害排放,因此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水源中污水濃度是一個直接影響要素。以化學含氧量(COD)為例,2017年我國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中COD濃度介于150~250mg/L之間,這一比例高達60%。另外大約6%左右的污水處理廠污水COD濃度小于100mg/L,其余較高濃度的為15%左右(400mg/L)。從數據分布判斷,最高值、最低值在兩端,中間值所占比例較高,整體上呈現出“倒U”的形態。顯而易見,COD濃度越高,每噸水處理電耗就越高,同時隨著COD去除率提升,增速會放緩,減排率同樣會呈現出“倒U”的形態[3]。
事實上,有關污水處理“節能減排”的認識問題,并非長期處于一個靜止狀態。國內外學者基于工業化發展、城市化進程帶來的新變化,不斷完善污水處理廠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方面的干預體系。早期,研究重點主要放在“水質”層面,進入21世紀以來,研究重點轉移到“工藝技術”方面,例如前文中提出的影響因素中污染物濃度、處理工藝。然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策略具有明顯的被動性[4]。
污水處理是一個社會性問題,節能環保關系到可持續發展需要,因此在策略制定上,要積極地將市場、企業、政府納入監管主體范疇。污水處理廠節能環保監管主體關系如圖2所示。
總體來說,污水處理廠減排效率的影響因素是多元化的。僅從處理技術上說,一個污水處理廠所用的工藝、所面臨的處理污染類型也不盡相同。文中主要篩選了“電耗”作為主要參數,對多種影響元素進行了綜合分析,包括污水處理廠規模、污染物濃度等,可以此為依據設計減排效率的提升途徑。提出3個方面的合理建議:(1)統籌產業格局、提高減排潛能。整體上,我國污水處理行業停滯在相對低位的水平,需要進一步對全國污水處理廠進行統籌布局,合理配置規模,加強運營效率管理。(2)加速技術革新、尋求科學定位。面對當前我國小型污水處理廠占比較高的現狀,應從技術手段上展開優化,而大型污水處理廠應加強技術創新,實現有效地聯動配合。特別是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污水處理廠要依據“大部制”思想展開規劃,將小型污水處理廠進行合并、整合,并根據本地區主要污染物構建針對性的處理機制。(3)完善配套機制、加強排放監管。污水處理生態環境治理的“最后防線”,但絕不能作為“唯一防線”,目前我國污水排放的主體是城鎮和企業,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工業產業地帶,要加強污水排放的治理,從本上減少污染物濃度、減輕污水處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