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璇,左 晉,王麗媛,燕 鶴,周 庶,陳翱章
(1.貴州省畢節市氣象局,貴州 畢節 551700;2.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3.貴州省七星關區氣象局,貴州 畢節 551700;4.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氣象局,貴州 威寧 553100)
貴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側、云貴高原東斜坡上,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造成了貴州省氣溫變化快、起伏大且日較差大的特點,正所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因此,也使得溫度預報難度大,尤其在冬、春季受滇黔準靜止鋒擺動的影響,最高氣溫更是難以把握,所以提高溫度綜合預報能力是當前天氣預報需要解決的首要任務。目前,國內很多氣象工作者對溫度預報開展了研究工作,韓永清等[1]、王麗媛等[2]、劉麗敏等[3]、趙海英等[4]、王強等[5]分別對山東省、伊春市、山西省、貴州省及懷化市的溫度模式預報進行了檢驗,分析了溫度預報誤差;潘留杰等[6]采用“格點訂正值向格點傳遞”的方法來訂正格點預報方法;沈潔等[7]、孫爽等[8]篩選了影響最高氣溫的關鍵因子,采用回歸方法,建立客觀預報方程。這些研究對提升本地溫度預報準確率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以貴陽站為例,通過統計貴陽站不同天空狀況下的日最高氣溫的特點,分析影響最高氣溫的要素,構建回歸模型,為今后預報校正提供參考。
本文研究資料包括:2010—2015年貴州省貴陽站逐日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地面最高溫度、最低溫度,云量、降水量、日照時數、濕度等氣象要素觀測資料。
將氣象觀測資料按照天空狀況、月、季節進行分類統計,利用SPSS計算各氣象要素與日最高氣溫的相關系數,對通過顯著性檢驗的因子,采用逐步回歸法,篩選出各季節不同天空狀況下影響日最高氣溫的關鍵因子,建立回歸模型。
影響氣溫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太陽輻射,而云量的多少對太陽輻射有直接的影響,此外,大氣的干濕程度等也影響著大氣中熱量的交換。因此,本文根據日平均總云量和降水量將天空狀況分為晴天(總云量0~3成,無降水)、多云(總云量4~7成,無降水)、陰天(總云量8~10成,08—20時內無降水)、雨天(總云量8~10成,08—20時內有降水),因最高氣溫主要出現在白天,故陰天和雨天主要根據白天有無降水來劃分。
根據上述對天空狀況的定義,統計了貴陽站2010—2015年每月各類天氣出現的頻率及平均日最高氣溫。結果顯示,晴天天氣在9、10月份出現的頻率最高,為16.67%,其次為8月15.05%,因進入秋季后大陸上氣壓由低值系統向高值系統轉變,貴州因高壓的控制,晴朗少云的天氣明顯增多;多云天氣在8月出現頻率最高,為29.03%,其次是7月和9月,主要也是因副高的變動,副高外圍云系常影響貴州;因靜止鋒等系統的影響,貴州陰雨天氣要遠多于晴好天氣,尤其是冬半年,但降水以在夜間居多,白天主要以陰天為主,因此貴陽站從11月—5月,陰天天氣幾乎都占了50%左右;雨天出現概率各月的差距不是太大,基本在20%~35%之間,最多是6月,為45%,主要因6月貴州進入主汛期,降水最為頻繁,也導致6月晴和多云天氣出現頻率為全年最低。
從平均日最高氣溫來看,不同天空狀況下,平均日最高氣溫均是在1月最低,3月開始有明顯上升,在7月達到最高,其次是8月。在晴和多云天氣下時,平均日最高氣溫比較接近,僅在1—3月相差2~4 ℃,其余差值大多在1 ℃左右;陰天天氣下時,平均日最高氣溫較晴和多云天氣下時明顯降低,夏季較為接近,相差2~3 ℃左右,冬春季相差較大,比晴天天氣下時降低了6~13 ℃,2月和3月相差最多,比多云天氣下時也降低了5~9 ℃;在雨天天氣下時,平均日最高氣溫又有所降低,但與陰天天氣下時的平均日最高氣溫相比,每月降低的幅度比較穩定,季節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大都在2~3 ℃左右。可以看出,在同一月份,晴好天氣下和陰雨天氣下,平均日最高氣溫有較大的差異,尤其是冬春季,平均最高相差15 ℃,這也反映出貴州最高氣溫變化起伏大的特點。
本文選取了貴陽站2010—2015年前1 d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平均相對濕度、平均總云量、平均低云量、日照時數、平均風速、地面最高溫度及地面最低溫度作為影響因子,按照不同的天空狀況和季節,分析各影響因子與當日日最高氣溫的相關性。
結果顯示,影響因子中前1 d日最高、最低氣溫及地面最高、最低溫度與日最高氣溫的相關性較高,且均通過0.01的顯著性檢驗,其中相關性最高的為前1 d日最高氣溫,相關系數大多在0.75以上,只在夏季陰天和雨天的相關系數低于0.7;其次是前1 d日最低氣溫,各類天氣下夏季的相關性較差,相關系數在0.5左右,其余相關系數也基本在0.75以上;地面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大多在0.6~0.8之間,同樣也是夏季低于其他季節;相關性最低的為平均風速,且多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濕度、云量、日照時數的相關性也較低,相關系數基本在0.5以下;不同的天空狀況下相關性差異不大,但不同的季節有一定的差異,總體來說,相關性最高為秋季,其次是冬春季,夏季相關性較低。

表1 貴陽不同天空狀況下平均日最高氣溫及出現頻率Tab.1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occurrence frequency in different sky conditions in Guiyang
按照不同的季節和天空狀況,對通過顯著性檢驗的影響因子采用SPSS逐步回歸,篩選出影響日最高氣溫的關鍵因子,得到各季節不同天空狀況下日最高氣溫的回歸模型,各模型總體Sig均小于0.05,表明回歸模型顯著。篩選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R為回歸模型相關系數。從表中可以看出,對于不同季節、不同天空狀況,對日最高氣溫有顯著影響的因子也不盡相同,其中影響最顯著是前1 d日最高氣溫,尤其是在晴和多云天氣下,影響程度最高;其次是前1 d日最低氣溫,在陰天和雨天天氣下時,此項對日最高氣溫的影響最大;此外,對日最高氣溫有較大影響還有前1 d地面最低溫度,主要是在晴和多云天氣下時。大多數影響因子與日最高氣溫都是呈正相關,平均低云量和平均風速等則與日最高氣溫呈負相關,即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低云量越高或風速越大,日最高氣溫越低。

表2 不同天空狀況不同季節日最高氣溫回歸模型Tab.2 Regression model of maximum temperature for different sky conditions and seasons
回歸模型相關系數總體較高,對于不同季節來說,夏季較低,為0.619~0.821,其余季節相關系數都較高,均在0.8以上,其中秋季最高,為0.887~0.951;對不同的天空狀況來說,最高為晴天,相關系數為0.821~0.951,其次是多云天氣,為0.755~0.926。從標準估計誤差值來看,在不同的天空狀況下,晴天天氣下的擬合效果最好,估計誤差值都在2 ℃以內,其中夏秋季在1 ℃左右;其次多云天氣下擬合效果也較好,夏秋季的估計誤差值也都在2 ℃以內,冬春季較差;而在陰天和雨天天氣下時,擬合效果最差,估計誤差值大多在2~3 ℃。從季節上來看,夏季的擬合效果最好,平均估計誤差值為1.6 ℃,其次是秋季,平均估計誤差值為1.7 ℃,春季平均估計誤差值最大,為2.5 ℃。
通過對貴陽站2010—2015年不同天空狀況下日最高氣溫及其影響因子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①貴陽站陰雨天氣出現頻率要遠多于晴和多云天氣,尤其是冬春季,晴和多云天氣多出現在夏秋季。在同一月份,晴好天氣下和陰雨天氣下,平均日最高氣溫有較大的差異,冬春季差異最大,平均最高能相差15 ℃。
②影響因子中前1 d日最高、最低氣溫及地面最高、最低溫度與日最高氣溫的相關性較高,且均通過0.01的顯著性檢驗,其中相關性最高的為前1 d日最高氣溫,相關系數大多在0.75以上;不同的天空狀況下相關性差異不大,但不同的季節有一定的差異,總體來說,相關性最高為秋季,其次是冬春季,夏季相關性較低。
③通過逐步回歸法篩選出的影響因子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空狀況下有所不同,在晴和多云天氣下時,前1 d日最高氣溫對日最高氣溫的影響最大,而在陰天和雨天天氣下時,則是前1 d日最低氣溫的影響最大。在不同的天空狀況下,晴天天氣下的擬合效果最好,估計誤差值都在2 ℃以內,從季節上來看,夏季的擬合效果最好,平均估計誤差值為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