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增
傳統文化資源傳承創新是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關鍵所在,是解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矛盾的重要途徑,其內涵的觀念認知、政策取向與方略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鄉村振興的成功與否,也決定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動力與方向。因此,探究鄉村文化多元價值內涵、尋求符合地方特色發展方式、推動文化時代交融就成為了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期的特稿專欄所刊發四篇文章,旨在對地方文化特質進行保護的同時,探討文化資源開發與創新的有效途徑。根據研究視角的不同可將四篇文章分為兩大類。具體來看,第一類是宏觀視角下對地方文化傳承創新機理的研究。梁寬的《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文化資源傳承研究綜述》圍繞文化自覺與價值激活進行討論,從組織人才、產業發展、公共事業、法治健全等四個視角對已有研究做出文獻梳理與分類,認為當前的研究,以鄉村振興為導向的理論建構與實踐經驗逐漸完善,以農村文化資源為對象的多學科多視角整體性研究和以科技體系為支撐的文化資源傳承創新機制基本形成,文章為農村文化有效利用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建議。陳子華的《文旅融合視角下中越邊境旅游帶建設研究》立足于中越邊境文化資源的整理,圍繞不同類型的資源的特質,尋找均衡參與旅游發展的途徑,有針對性地討論了當下中越邊境文化資源傳承與發展的地方實踐,并對西南沿邊旅游帶建設提出值得參考的建議。第二類文章對特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更為細致的研究。其中:陳國興的《試論京族地區海洋生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文關注京族傳統漁業文化生產方式所蘊含的生態智慧,認為應加強海洋生態文化建設,引領經濟結構向以海洋經濟產業為主導的適度多元化調整,以實現京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韋玉妍的《新媒體時代下廣西壯族山歌文化研究——以東蘭縣網絡山歌為對象》立足于東蘭縣實地調查,分析東蘭山歌的基本概況、傳統山歌傳承脈絡、網絡山歌傳播中的主題內容及主體、新媒體背景下的創新路徑等,對東蘭縣網絡山歌的發展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提出了個人看法,指出現代新媒體與傳統文化是能夠互嵌互助的,而尋找適合的數字載體與傳播方式則可以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突破。
這四篇文章均為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文化資源傳承創新方略研究”(項目編號:18ZDA1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其中更有1篇為越南作者的文章,“他者”視角下的討論為我們帶來了文化傳承創新的新解讀,相信這會為進一步拓展文化研究內涵、豐富文化開發途徑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