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緯
[摘? ? 要]歌唱即唱歌,是演唱者通過對發聲器官一系列復雜的協調后產生樂音的過程,它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和生產勞動,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美聲、民族、通俗、原生態等幾種唱法。如何運用好發聲中氣息的動力,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和演唱技巧,正確看待氣息與聲音的關系,熟知發聲的動力來源等問題,需要進行深入而精準的分析。從演唱中氣息的運用原理、影響氣息的因素及運用氣息的方法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希望演唱者能夠更透徹地明了歌唱中氣息的動力問題,以此找到一個適合自身的科學訓練方法。
[關鍵詞]歌唱;呼吸;氣息;動力
歌唱中的“氣”是通過呼吸等器官的調整運作而形成氣息,最后通過氣流吹動聲帶發出樂音,而呼吸器官的動力是通過肌肉的一系列運動而產生的。所以,演唱者在訓練的時候需要掌握正確的吸氣和呼氣方法,協調好發聲相關各部位肌肉的力度。中國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在論述呼吸的重要性時說道:“呼吸是歌唱的基礎動力,誰懂得了呼吸就懂得了歌唱。”我國古代音樂家們對于氣和歌唱也有自己的見解,如“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氣動則發聲”,這些理論都充分說明了氣息對歌唱的重要性。因此,越是能夠協調好與發聲相關聯的肌肉運動,對氣息的控制能力就越強,自身也更省力。歌唱訓練中遇到的一些氣息問題,究其根本很多都是因為對氣息掌握的方法欠缺所致,所以掌握科學運用氣息動力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 科學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具有重要作用
最早的“演唱”產生于遠古時期的宗教和祭祀活動,在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和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美聲、民族、通俗、原生態等幾種唱法。除特殊的發聲技巧之外,一般所述的歌唱是指利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演唱。即運用混合聲區充分打開發聲腔體和共鳴腔體,再通過演唱者藝術處理之后化成美妙的樂音,向聽眾傳情達意,使其產生強烈的共鳴。美妙的樂音來自于科學的歌唱,而氣息在科學方法的訓練中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歌唱發聲技巧的科學性所展現出的聲音效果表現力極強,具有音色甜美、氣息講究、字正腔圓、語言表達親切、韻味濃郁、音域寬廣等特點,是區別于其他語言藝術的一種獨具特色的音樂演唱風格,擁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隨著時代進步和審美標準的變化,大批聲樂教育家和歌唱家不斷地對歌唱方法進行研究和改良,歌唱理論和訓練方法越來越趨于完善,發聲方法更加貼近人的生理機能規律,從而減少對聲帶的損耗。
歌唱藝術是呼吸的藝術,呼吸又是歌唱的基礎,而氣息是聲音動力。演唱中的氣息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氣息是有差別的,它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方面。吸氣時由于胸腔擴大,空氣經過呼吸道擠壓流入肺部。呼氣則相反,腹肌收縮使得胸腔內的空氣被壓縮后通過氣管從口腔和鼻咽腔向外排出。古人云:“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貫通,氣經丹田,息從中而出。”意思是說演唱的過程是人身體的頭、口、鼻、胸等各個機能與相關肌肉協調運作,使氣息從上到下一貫到底。演唱中聲音的強弱大小、抑揚頓挫都需要氣息的有力支撐,演唱時氣息不足、不流暢、控制力弱等情況的出現都會影響演唱效果,甚至還會損傷聲帶,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因此,氣息是聲音的源泉和動力之所在,是歌唱中一個最重要的基本問題。
二、氣息動力的來源問題
(一)氣息與發聲肌肉的關系
在物理學上,聲音的高低強弱是由振動頻率和振動幅度決定的,在歌唱時演唱者的聲音高低強弱變化也是由聲帶的振動頻率和幅度決定的。也就是說歌唱者的聲音越高,聲帶的張力就越大,聲帶變得越薄,此時振動頻率越高,在演唱低音時則相反。而控制聲帶張度的動力則是來源于腰腹、喉嚨、口腔等部分肌肉之間相互協作產生的。所以,演唱時聲音的變化是由于氣息變化而產生的結果,氣息的動力又是來源于各部發聲肌肉之間的密切配合。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歌唱就是一種運動。這種運動是通過肌肉的收縮和放松來完成的,而歌唱運動的肌肉狀態在身體內不在身體外,所以,從表面上是很難看出來的。但是,在身體內部肌肉的運動很活躍,甚至十分激烈。歌唱起音時口鼻同時吸氣,腰腹部肌肉群迅速收緊,橫膈膜肌肉群下沉,胸腔肌肉群松弛地擴張,喉部肌肉群微微下降,口腔保持打開,軟腭上抬,通過丹田發力,氣息吹響聲帶發聲,完成歌唱的起音過程。對呼吸肌肉群有針對性的訓練有利于加強歌唱的呼吸能力,通過較長時間科學的練習和調整訓練,肌肉記憶的能力將會越來越強。
(二)控制氣息的途徑
呼吸是人體機能的本能反應,伴隨著生命運動的每時每刻,平常人們的呼吸都是在一種自然均勻而有節奏的狀態下運轉,但在特殊情況下就會打破這種規律,如進行劇烈活動、憋氣等都將改變呼吸的規律而朝著自身控制的方向發展。在歌唱中同樣需要打破這種均勻的呼吸節奏,且對氣息的控制能力要根據作品要求進行精確的控制,使聲音盡量達到最佳狀態。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提高對氣息的控制能力。
1. 控制好氣息的深淺
在專業的聲音訓練中,我們常常能聽到聽眾在議論某人的氣吸得深,某人的氣吸得淺或者某人的氣息深淺合適,控制得恰如其分。這樣的評價從某方面來說是演唱者對氣息深淺控制能力的一種較客觀的評價。在演唱中,氣息不能吸得太深或太淺,氣息太深易使聲音僵硬,失去氣息的流動性或缺乏靈動性,吸得太淺易使聲音虛浮無力,聲嘶力竭,總感覺氣息不夠用。因此,控制好氣息的深淺應根據作品的風格及演唱的要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將聲音盡量控制在最佳狀態。
2. 控制好氣息的強弱
氣息的強或弱對增強作品的表現力極其重要,在樂譜的創作過程中,作曲家常常標注上強或弱的演唱提示,甚至因作品的特殊處理,演唱需要達到極強或極弱的程度,所以氣息強弱對聲音的控制能夠很好地增強作品的表現力。氣息是一個抽象名稱,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在演唱中卻能清晰地感覺到氣息的存在。歌唱中的氣息強弱跟生活中的氣息強弱比較接近,大聲叫喊的氣息肯定比輕聲細語的氣息要強,反之則弱。在中低聲區演唱比較舒緩的作品時,氣息的流量較少,音量較弱,聲音的控制能力加強。此時,應是表現安靜、甜美、陶醉、憂傷等一系列內在情感語言之時的歌唱狀態。在中高聲區演唱激烈高昂的作品時,氣息的流量增強,音量增大,聲音的控制力亦變強。此時,應是表現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甚至聲嘶力竭等外在情感語言之時的歌唱狀態。但不同的曲目對演唱的要求不同,演唱者應根據作品要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和二度處理。
3. 控制好“氣口”
氣口是歌唱中換氣的地方,亦是分句和處理語句的連接部位,氣口的轉換直接關系到后面樂句的連接是否順暢,所以在歌唱中氣口的轉換至關重要。首先要選擇好氣口,根據樂句的自然轉換點和情感處理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換氣。其次,要保持好換氣位置不變。在演唱結束的前一句時,應該保持好深氣息的位置不變,如若變動位置,氣息將不能與前一樂句連貫順暢的進行,亦會越來越淺,影響下一樂句的演唱效果。再次,要掌握好換氣的速度。換氣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過快或過慢都容易打亂節奏,影響對歌唱速度的準確表達。
氣息的動力跟一系列發聲的肌肉運動有密切的聯系, 同時也跟氣息的深淺、強弱、氣口的轉換關系緊密。呼吸是歌唱的動力,而肌肉的力量又是控制呼吸的最重要因素,尤其強健的腰腹部肌肉是控制好氣息的關鍵所在,因此,氣息最原始的動力源泉跟肌肉的運動是密不可分的,它決定了一系列的其他發聲方面的技巧和能力,是歌唱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三、歌唱中氣息與各因素的相互關系
(一)氣息與歌唱器官的關系
如果把人聲比喻成一件樂器,那么跟歌唱器官相關的部位就是組成這件樂器的部件。而要做到精準的調節自身這件樂器,就必須掌握好身體各個與歌唱相關的發聲器官的聯系并懂得如何去協調這些器官。
1.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胸腔中的胸廓、膈肌、肺臟,其工作原理是在吸氣肌肉群和呼氣肌肉群及膈肌的相互配合中,通過氣流產生伸縮的呼吸運動。呼吸器官是控制氣息的主要歌唱器官,其作用是形成歌唱動力的源泉,亦是控制氣息最重要的器官。
2. 發聲器官
發聲器官由聲帶、喉結及周圍肌肉構成。其中聲帶的機能又可由甲杓肌收縮使聲帶變厚,聲門全閉,形成全振動產生真聲;環甲肌收縮使聲帶變薄,聲門半閉,形成邊緣振動產生假聲。通過調節聲帶的運行狀態,使真聲和假聲結合產生具有兩者兼具的聲音效果而形成的聲音形成混聲。混聲演唱是歌唱訓練中所追求的最科學的發聲狀態。喉結的控制與發聲的音色、音質緊密關聯,喉頭的穩定對于發聲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演唱高音的狀態,穩定的喉頭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發聲三要素(氣息、音源、共鳴)的關系中,氣息和聲門的關系十分重要,發聲時,要找到它們之間最協調的閉合狀態。
3. 共鳴器官
共鳴器官包括胸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這些相互通連的腔體形成了呼吸的通道,在歌唱中,通過聲帶振動形成共鳴音響,這些被美化的、擴大了音量的聲音就形成了歌唱中的共鳴。其作用是能夠使聲音變得具有光澤,能夠產生表現力極強、情感極豐富、極具個性的聲音,在歌唱中,追求更高級的共鳴效果和共鳴音色是歌唱者要研究一輩子的課題。
4. 語言器官
語言器官包括口腔中的唇、牙、齒、喉、腭、舌。這些器官相互配合而形成語音中的元音與輔音,構成了人的語言。歌唱語言的異同,可以形成不同的演唱風格和聲樂學派,語言對歌唱藝術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和制約。在歌唱中掌握好元音、輔音、聲、韻、調等的發音規律,對于做到咬字吐字的字正腔圓、準確清晰同樣是不容忽視的事情。
(二)氣息與歌唱情感的關系
聲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詞曲作者經過對作品的一度創作,將最初的情感賦予音符,歌唱家通過自己內在的情感體驗和外在的表演動作、表情等結合二度創作,重新注入新的情感,使作品更具表現力,更好地將作品的情感傳遞給觀眾,從而也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樣就形成了一度創作的情感傳遞給二度創作,再傳遞給觀眾這樣一個“情感傳遞”的表達場景。在情感的傳遞過程中,氣息處于兩者中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歌唱者要結合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要求,通過對氣息的控制,讓作品烙上了自己情感印記的同時,也展示出其對氣息的掌控能力。掌控的能力越強,歌曲表達的情感越豐富,反之則弱。這種對情感的表現能力不單只是體現在人物上面,還應該表現在不同的物,如星星、太陽、藍天、白云、長江、長城、黃河等物體上面。演唱此類作品時,要做到同物化,達到“物我交融”一體而為之的境界。又如在演唱由(明)楊慎詞,谷建芬作曲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時,演唱者應將自己化身為一位歷盡滄桑,看透了世事的古稀老人。站在滾滾向東流逝的江水邊,感嘆人生的多變如這東逝之水。起音之時,演唱的氣息應是緩緩而出,運用中等強度氣流,表現出沉穩、平靜、內斂的聲音氣質。在副歌部分“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情緒上進入到高潮,旋律進入到高聲區,此時氣息量應達到最大,且在全曲最高音“笑”字上面延長七拍,不管是從技巧方面還是情感方面都是需要非常飽滿和嫻熟的氣息控制能力才能將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演唱(奧)克勞帝烏斯作詞,舒伯特作曲的《搖籃曲》時,氣息量和情緒的變化跟《滾滾長江東逝水》迥異。演唱者應將自己轉化為一位充滿母愛與幸福的母親。此時的場景應是:媽媽坐在搖籃邊輕輕搖動著搖籃,寶寶正要緩緩地進入睡眠,媽媽輕輕的哼著搖籃曲。此時,媽媽用細微而有控制的氣息和輕微的力度,輕輕地飄入寶寶的耳朵中,用一種催眠的心理暗示引導著寶寶漸漸地進入夢鄉。每一首歌曲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演唱者應將自己的情感與作品的內涵融為一體,將聲音與情感融會貫通,潛移默化地提高歌曲的藝術感染力,追求最高的情感表達境界。
氣息和情感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如果歌唱中有很好的氣息控制能力但缺乏情感的表達,演唱將顯得慘白無力。如果有很好的情感表現力,卻沒有良好的氣息支持,那也將是毫無意義的表白,二者相互依存、互為補充。如在演唱龍七作詞、黃自作曲的藝術歌曲《玫瑰三愿》時,演唱者需要非常嫻熟的歌唱技巧與充沛的情感表達。歌曲的創作背景是在國共內戰、日軍侵華時期,當時,整個社會烏云籠罩、民不聊生,作者在看到屋前玫瑰花一夜凋零之時,心中頓生惆悵,有感而發創作了此曲。作曲家借景抒情表現出了對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現狀的無奈和憤慨。歌唱時應對作品的“三愿”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助于投入正確的情感和精確地利用好氣息。“第一愿”表現出玫瑰花開時燦爛和高雅的氣質;“第二愿”表現出激烈的情緒和抗爭的思想內涵;“第三愿”表現出內心回歸平靜的感悟。氣息的控制應根據這三個樂句的情感線條依次運用好輕緩、 較大容量和中度氣息流量三個不同大小的控制力來進行演唱。
四、 歌唱呼吸的分類及訓練氣息的幾種方法
(一)歌唱中呼吸方法的分類
歌唱中呼吸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直接影響到聲音的松弛圓潤、自然通暢等審美標準。所以對聲音進行科學的發聲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目前聲樂界將歌唱的呼吸方法分為三類,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主要依靠胸腔肌肉群的作用進行呼吸,此呼吸方式吸氣較淺,易造成上身緊張。腹式呼吸主要依靠腹部肌肉群的作用進行呼吸,吸氣較深,但容量較小。胸腹式呼吸則結合了兩者的優點,能夠全面的調動歌唱器官和肌肉群的能動作用,具有很好的呼吸控制能力。既能擴大胸腔共鳴,又能快速的使氣息吸得深而穩,非常符合歌唱的科學性,此呼吸方法目前已得到了業內的普遍認同。
(二)歌唱中訓練氣息的幾種方法
在訓練胸腹式呼吸方法時,有幾種有效的方法對加強氣息的控制有較大的幫助,這些基礎的氣息訓練方法既科學又簡單,亦是人人都有體會的一種本能反應。
1. 聞花式呼吸法
在訓練中,用聞花香的吸氣狀態體會氣息的流動,要求身體在自然放松的前提下,緩緩的將花的“香味”柔和的吸入到腰腹部,此時,腰腹部用力,口鼻腔、胸腔慢慢張開,身體保持穩定,感覺氣息微微下沉,小腹收緊,完成吸氣動作。再緩緩放松,完成呼氣動作。這樣的訓練方法容易體會自然而正確的呼吸,尤其是對于初學歌唱之人有較大的幫助。
2. 哈欠式呼吸法
打哈欠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自然的一種下意識的動作,如果將此動作放慢,我們會發現它的呼吸原理跟歌唱當中的呼吸要求是相同的。在打哈欠的一瞬間口腔下意識地張開,口鼻同時吸氣,胸腔充分張開,氣息下沉,感覺整個身體都充滿了氣體,而且這時也能體會到身體處于一種非常放松的狀態。這也正是歌唱當中打開口腔、鼻腔、胸腔保持住既要吸氣又要放松的科學的歌唱狀態,對于任何學習唱歌的人,哈欠式呼吸法都具有實際的意義。
3. 哭泣式呼吸法
人在哭泣的時候,氣被條件反射式的吸入到較深的位置,能夠很自然的體會到腰部擴展,橫膈膜下沉,小腹收緊用力的感覺。小聲哭泣時能夠感覺輕巧的氣流,并且特別容易找到哼鳴焦點的位置,對于體會頭腔共鳴的感覺非常有利。大聲哭泣的氣息流動快,通暢無阻礙,能自然的體會到小腹及腰部、背部的肌肉運動,對于尋找深氣息的歌唱狀態有很大的幫助。
4. 哄笑式呼吸法
我們在開懷大笑時,整個胸腹部周圍都在肌肉群的作用下快速的運動,氣息的流動性很好,小腹的下支點也能明顯的感覺到力量的集中。并且在微笑或者大笑之時,笑肌始終是抬起來的,這樣亦有利于幫助聲音位置靠前,找到明亮而集中的聲音狀態。
以上幾種簡單易懂的方法能夠方便快捷的體會和訓練良好的呼吸運動,使訓練者快速的找到氣息運動的神奇之處。同時,這些呼吸運動也跟腰腹部的肌肉群有密切的聯系。經過一系列科學的呼吸方法訓練之后,可以提高演唱者呼吸肌肉群的記憶能力,逐漸形成肌肉記憶,養成良好的科學演唱習慣。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歌唱藝術中,氣息即是歌唱的基礎,又是歌唱的源泉,歌唱的動力來源于氣息,而氣息又與呼吸肌肉群的控制密切相關。有針對性的對發聲肌肉群進行訓練,能夠有效的增強呼吸的動力,加強氣息對整個歌唱系統的調控能力,對于提高歌唱的專業技能和水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歌唱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表演藝術,演唱者在掌握氣息控制力的同時,還需要按照自身的條件,有規律地進行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持久訓練,扎穩基本功,形成良好的肌肉記憶,切不可急于求成。同時,還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不懈地練習,善于動腦、勤于思考,加以練習,最終形成適合自己的科學的歌唱方式。
參考文獻:
[1] 趙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 鄒本初.歌唱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 馬玲.情感表達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及其表達手法探究[J].四川戲劇,2015(11).
[4] 陳嵐.聲樂演唱中氣息的合理運用[J].大舞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