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
[摘? ? 要]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新時代在前,新征程在即,新作為待發,廣西少數民族曲藝作為廣西文化的精髓之一,更是廣西人民的形象標志。進行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創新,實質上就是強化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途徑,是提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動力。關注“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創新與發展,應該把這種文化自信深入到廣西文化品牌的構建和發展中去。可以說,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創新發展就是一場文化事業信念的堅持和守望。只有以“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創新與發展作為廣西文化事業以及廣西文化品牌振興的“根基”,使“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和廣西精神以及廣西歷史達到深度的融合,推動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成為新優勢和新常態,才能夠不斷推動廣西文化事業的發揚壯大。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精髓;文化品牌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在新時期新常態下,堅定廣西民族文化的自信,肩負起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的使命,更好地挖掘廣西本土民族文化特色資源,進一步突顯廣西文化品牌、廣西文化特色以及廣西文化故事,本文將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指導方針,堅定不移地貫徹意識形態發展戰略和樹立“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創新與發展的理念,以強化文化自信為準度,以堅持廣西民族文藝事業的創新,對如何奠定卓有成效的廣西民族文化教育陣地做出積極探索。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文化作為民族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血脈流淌的見證,更是民族興旺發展的重要基礎內容。文化自信植根于一個民族深厚的價值基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本身的文化擁有充分的認可和積極地發展,才能夠永遠保持其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才能夠培養出堅定的理想信念。五千多年以來,中華民族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已然培育出了堅強的文化自信根基,同時,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人民群眾對文化日益迫切的需要,我們在文化領域更迫切地需要進行轉變和改革,才能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創造更強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當前,伴隨著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節目的引人注目,更加證明了大眾對文化自信的認可和期盼。自然,也因此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潮流下,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產生了價值觀扭曲、文化亂象,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加強民族文化自信,讓大眾能夠深入了解、深入探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從而正確地看待自己的民族文化,充分認知到當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性和意義性,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追求,才能夠不斷地推動社會主義的大發展。
當前,廣西少數民族曲藝作為廣西文化的活化石,其文化底蘊深厚,它不僅是寶貴的民間藝術,更是東方古典藝術的珍品。廣西少數民族曲藝作為傳播廣西主流文化載體的陣地,更應該發揮高度的文化自覺,主動承擔起傳播民族特色文化的使命。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推廣和應用無疑是向世界闡述民族文化價值的重要手段。同時,廣西少數民族曲藝也是廣西少數民族相互羈絆的精神紐帶,更應該讓這種文化自信生根發芽。因此,無論是在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抑或是在“一帶一路”面前,推動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創新發展更能實現“民心相通”。
二、 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現狀
(一)一些曲種瀕臨滅亡
廣西共有12個世居民族,現存的廣西少數民族曲藝也是種類繁多,有文獻記載的少數民族曲藝種類數量超過50種,其中大多以說唱藝術為主,例如:漢族有文場、漁鼓、零零落、粵曲、蓮花板、八音坐唱、賣雞腔、采茶、麒麟調、牛歌調、彈詞、南音、春鑼、南蛇獅、老楊公、咸水歌、海歌等,壯族有末倫、唐皇、山歌、儺戲、天琴彈唱、卜牙、蜂鼓、坭興鼓書等,瑤族有蝴蝶歌、堂歌、鳳凰鞭、鈴鼓等,侗族有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苗族有果哈、花歌調;京族有彈唱、哈典,毛南族有古條、排見等。各民族各地域有著各自的曲藝形式。一些曲種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重視,正在努力的挖掘和保護當中,而一些較小或較為繁雜的曲種瀕臨消失。究其根源則是因為一些曲種的歷史根源深厚,當地的年輕人因為要打拼生計,所以選擇了走出山區,不愿意傳承和接納曲藝藝術,老一輩藝人想要傳承的曲種后繼無人,因此,隨著老一輩藝人的相繼離世,這些根基尚淺的曲種也就出現了“空窗期”。
(二)缺乏關注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發展同樣如此。對于與當地百姓生活、精神信仰息息相關的民族劇,在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深厚的關注,比如百色、田陽、靖西、凌云、龍州等地的壯族末倫、卜牙、唐皇、天琴等就逐漸演變成為了民族不可或缺的藝術欣賞、藝術享受以及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甚至還將一些地方曲種列入了“非遺”目錄,搭建了表演的平臺,成立了曲藝團,以此來發展傳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然而遺憾的是,更多的曲種很少受到關注,其傳承者和發揚者越來越少,不利的生存環境導致部分曲種日趨消亡。
(三)外在因素的影響
除了廣西少數民族曲藝自身的發展外,外在因素的影響對于當地少數民族曲藝的發展同樣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比如新興曲藝藝術的存在。不得不說,在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發展過程中,一些曲種仍舊保留著以往的傳統創作觀念,與時代的發展以及當代人所接受的藝術環境格格不入。相比之下天等的天琴就做得比較好,比如溫海夫導演的《駱越·天傳》,使用了許多與絢麗的舞美、時尚的構思、流行的音樂相結合的方式,很受年輕人喜歡。那么如何打破傳統的觀念,如何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如何傳承和保護好少數民族曲藝等外在因素,就成為了少數民族曲藝創新發展的新思考。
三、文化自信推動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創新發展的方向
(一)高度重視,迅速動員部署
在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創新發展過程中,要能夠按照積極培育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文化高地的總目標和要求,緊緊圍繞“講團結愛祖國”開展,進一步深刻領會少數民族曲藝文化實踐活動的重大意義,牢固樹立大局意識、看齊意識,深刻總結經驗,找準問題關鍵,明確發展目標,才能夠將少數民族的曲藝創新開展得有聲有色。
(二)創新引導,相映成趣
1. 曲藝的宣傳推廣要到位
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媒體等有效的傳播渠道,找到樹立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文化自信的“突破口”。以優秀曲藝作品展播、曲藝進校園、曲藝普法、曲藝微電影、曲藝公益廣告等為基礎,推動廣西少數民族曲藝“走出去”,并定位于“+宣傳”的方式,力爭宣傳一次,受眾就了解一次,才能夠不斷為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發展創造機會。
2. 品牌文化創出濃郁氣氛
要想使得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得到創新發展,就要打好“牢基礎”的文化自信根基,打造出獨有的少數民族曲藝文化符號體系,可通過拍攝紀錄片的方式,走訪調研和了解各民族各地方的曲種,再經由專業人士把紀錄片拍成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范圍更廣的、受眾群體更大的視聽“文化符號”,再經由多媒體,比如微信、QQ、論壇以及電視等渠道,達到弘揚、傳播、創新的目的。
(三)觀念引導,創出特色
要使文化發展增加核心的競爭力,不僅要加大宣傳以及品牌打造的力度,更要打造出少數民族曲藝的文化事業創建范圍,創造出更為豐富的活動內容和優化少數民族曲藝文化事業的引導方式。例如,可引導、鼓勵、獎勵少數民族地方曲種的傳承和發揚,以構建“曲藝團”、搭建“曲藝舞臺”等方式,讓該曲種的傳播有途徑、有方法,還可鼓勵當地年輕人結合當下的潮流進行曲藝的創新發展,通過年輕人的視角更加了解當代年輕人所愿意接受和采納的曲藝藝術,才能夠永葆少數民族曲藝創新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四、結論
對于培育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文化自信,要始終按照“曲藝主題不變、傳承人員不散、發揚力量不減、創新勁頭不松”的態勢,充分發揮出廣西現有的組織、人員、平臺優勢,依托新聞宣傳、社會宣傳、文藝宣傳、理論宣傳、對外宣傳、網絡宣傳共同發力,加強選題策劃,打造出具有鮮明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特征的文化事業載體,以優質的節目、豐富的內容、生動的形式展現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文化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岑勉. 廣西民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分析及思考[J].音樂時空,2014(13).
[2] 黃鴻業. 西部少數民族曲藝文化傳播的調查
研究——以廣西為例[J].新聞界,2015(21) .
[3] 楊珀.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曲藝藝術在新時代繁榮興盛[J].曲藝,2017(12).
[4] 李建平. 弘揚廣西精神促進廣西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J].沿海企業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