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 趙陽 孫然 姜文超 徐毓青 張赟
內容摘要 汽車產業以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對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被列為國家的戰略性競爭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汽車產業也面臨著新形勢和新挑戰。文章以此為背景,研究了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新態勢,并以江蘇為例,分析其發展的薄弱環節并提出了主要發展任務。
關鍵詞 先進制造 汽車產業 產業鏈
1 引言
我國汽車的產、銷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長,汽車市場進入到消費結構升級換代的關鍵時期,汽車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汽車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有效拉動社會內需、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社會效益。本文研究了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氛圍以及發展態勢,基于江蘇省汽車產業現狀,指出現階段的薄弱環節以及未來發展主要任務,以期能夠對江蘇省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2 汽車產業發展態勢
2.1 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氛圍
汽車產業作為我國實體經濟重點支撐產業,其作為先進制造的主體以及未來先進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綜合承載單元,其重要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為保障其有序發展,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對其進行引導和規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圍繞高端裝備、汽車等十大領域,推動集群化發展,強化分工協作;圍繞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培育一批世界先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工信部《關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 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緊緊圍繞物聯網、高端紡織、汽車及零部件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引導區域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不斷創新制造體系,培育核心競爭力,形成協同共享的創新發展體系。
2.2 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態勢
2019年國內汽車產銷規模分別為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預計到2020年我國汽車生產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到2025年汽車生產將達到3500萬輛左右。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企業數量眾多,其中年產值達到2000萬以上的企業數量超過1萬,全年汽車零部件出口金額已達600億美元規模。隨著我國產業布局不斷深入,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制造柔性化、資源集聚化、產品智能化成為汽車產業必然的發展趨勢。行業龍頭企業正不斷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打通產品價值鏈、協同技術攻關,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1]。
2.3 江蘇省汽車產業發展態勢
2.3.1 江蘇省汽車產業發展氛圍
江蘇是傳統的制造大省,經過多年的積累,江蘇制造業已經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進行了深度融合,在國際分工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江蘇省制造業總體規模、部分細分行業規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均連續多年領先全國。近年來,江蘇省不斷優化創新基地布局、聚力推進核心技術自主化、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2015年10月13日,江蘇省委省政府發布《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增創競爭新優勢,搶占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制高點,形成汽車產業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2018年6月25日,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江蘇將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在內的13個基礎較好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瞄準產業聚焦企業,構建自主可控的核心產業體系[2]。
2.3.2 江蘇省汽車產業發展態勢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工業經濟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工業經濟總量在全國始終位居前三甲。江蘇汽車產業產品種類齊全,發動機、傳動系統、制動系統等重點產品進入到國際知名品牌采購配套系統。目前江蘇省已匯聚東風悅達起亞、奇瑞捷豹路虎、南汽集團、蘇州金龍、觀致汽車等一批整車生產骨干企業;上汽集團、北汽集團、比亞迪、長城汽車均在江蘇設立生產基地。在新能源方面,江蘇亦是不甘人后,已建立25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涵蓋乘用車、客車,涉及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等不同動力類型,培育形成較為完成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在“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等領域匯聚了南汽集團、江蘇樂能、國軒電池、南京越博、蘇州匯川等60余家龍頭骨干企業。2018年度,江蘇全省新能源汽車及“三電”重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40.8億元,同比增長43.3%。新能源汽車產量16.9萬輛,同比增長151.6%,占全國總量13.3%;銷量16.4萬輛,同比增長158.2%,占全國總量13.1%。江蘇省圍繞產業發展,梳理出重點產業鏈條,核心資源優化配置,帶動上下游企業打造核心集聚區,集聚效應不斷凸顯,初步形成了南京、揚州、鹽城三大整車生產基地并駕齊驅的局面。
3 江蘇省汽車產業薄弱環節
3.1 鏈式發展尚未全面建立起來
江蘇汽車產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產業鏈體系,對社會、經濟、民生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汽車產業大而不強、有高原無高峰問題依然存在[3]。汽車核心零部件及周邊配套產業發展雖有一定布局,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度不高,價值鏈分散,長期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下游,核心競爭力不強。
江蘇作為經濟強省、制造大省,歷來重視科學技術在產業經濟中發揮的作用。汽車產業涉及新材料、先進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多方面前沿技術,省內部分重點龍頭企業已開展相關領域研究,但整體競爭力偏弱,科技創新鏈尚未完全建立,制造水平、技術實力不高,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
3.2 產業承載平臺尚需強化
目前,江蘇擁有1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2家汽車領域國家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平臺載體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較大改善空間。在創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道路上仍需向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看齊,集聚區周邊配套設施和功能有待進一步完善,土地等要素制約日益凸顯,集聚區內存在一定的同質競爭。
3.3 投融資體系有待健全加強
省內面向汽車產業中小微科技型創新企業的服務體系仍然不夠健全,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投向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研發領域的意愿不強,一些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項目由于資信度不高,較難獲得融資支持[4]。
4 江蘇汽車產業發展主要任務
4.1 引導產業集聚高端發展,打造自主品牌
按照“面向產業、系統統籌、促進創新、開放運營、資源互動、區域協同、引領發展”的原則,立足全省,放眼全國,統籌整合各方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圍繞產業鏈、科技鏈、創新鏈布局,著力開發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產品,大力推進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搶占產業制高點。
4.2 實施“一區一戰略特色產業”政策,完善平臺建設
借助江蘇省18家國家級高新區優勢,統籌協調13個地級市優勢資源,突出特色,錯位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發展;深入推動“一區一戰略”特色產業,打造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行示范區;加大政產學研力度,推動技術轉移轉化,前瞻布局,核心攻關。
4.3 創新金融服務體系,激發小微企業活力
不斷創新金融服務體系,健全服務機制,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效率。推動汽車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建立完善的汽車金融服務體系,探索制造+服務+金融新模式,推動汽車產業健康發展。
5 結語
在汽車市場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如何保持汽車行業整體向好發展成為人們日益關心的一個問題,產業升級的壓力以及消費升級需求側的倒逼,使得汽車制造產業鏈不得不不斷創新、加強上下游協作。本文結合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氛圍以及發展態勢,基于江蘇省汽車產業現狀,指出現階段江蘇省汽車產業薄弱環節以及未來發展主要任務,以期能夠對江蘇省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第一作者系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 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1]張旭明,李輝,王亞玲.我國汽車產業集群研究[J].經濟分析,2007(9):11-16.
[2]祁盼盼.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識別及培育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6.
[3]高衛民.中國汽車自主創新為零部件產業帶來的基于和挑戰[J].技術經濟,2008(7):4-9.
[4]王龍.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