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峰
內容摘要 環境影響評價是通過對有關的決策進行擬實施、分析、開發以及規劃建設活動,評價其可能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而后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減輕環境污染的措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屬于國家利用法定程序,通過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相關的法律法規形式而確定的一種對環境影響評價活動進行規范的制度。
關鍵詞 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保護 優化 經濟 增長
1 引言
1978年,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提出《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在這其中首次提出要求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次年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同時也將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種強制性的法律制度的實施,這也就說明,我國正式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1998年國務院頒布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這其中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內容、程序、責任、基本要求以及懲罰進行了詳細的約束與規定。于2003年9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以下簡稱“《環評法》”)中,明確了環評的對象、主體、程序以及內容等,在這種背景下,也使環評制度的層次和法律地位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這也是我國環評制度發展的主要表現。
2 環評制度的主要特點
2.1 法制性強
環境影響評價具有非常強的且不可違背的法制性,在《條例》中明確規定了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內容與程序,以及違反后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環評法》明確規定了評價的具體內容、程序、審批的要求以及違反后所需要接受的處罰。除此之外,在多個地方性法規、環境保護單項法律以及一些部分的規章制度中,均體現出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強制實施性。
2.2 分類管理
通過環境影響評價能夠按照對環境所造成的不同影響程度進行分類化的管理,結合《環評法》中的相關規定對環評進行規劃,國務院相關部門、市級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是其他相關的部門對土地利用情況與區域進行組織編制以及海域的建設、規劃與發展進行指導性的規劃,在這其中要求對環境影響的情況進行說明。此外,對于畜牧業、農業、工業、水利、能源、城市建設、交通、自然資源以及旅游等相關的專項規劃,需要編寫相關的環境影響報告書。
3 環境影響評價的現實地位與作用
3.1 環境影響評價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
環境影響評價屬于項目建設與規劃制定所必須要履行的一種前置性法律手段,通過對環評管理進行強化,能夠更加準確的判斷經濟運行的大體趨勢,而后采用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全面的提高宏觀調控的預見性和主動性。現如今,在調控產能過剩的行業時,國務院提出將環評作為對其進行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并要求切實提升并嚴格執行環保準入的標準,從而對市場的投資方向進行引導,這也就說明,環評已成為抑制投資大幅度增長,提高宏觀調控成果的主要手段之一。
3.2 環評是保護生態、防治污染的重要“關口”
對于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來說,其主要的指導方針為“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綜合治理”。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這一原則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要將避免破壞生態、防止環境污染作為實現環境保護目的的主要工作與使命。而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則能夠從四個方面更加直接地體現這一要求,這也就說明,環境影響評價是保護生態、防治污染的重要“關口”。
首先,環境影響評價能夠促進行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的合理布局,并對其規模與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與調整,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在分析環境資源承載能力后,從資源的持續利用與環境保護的角度入手,指導地區或者行業能夠更加準確地找到發展定位、發展布局、發展結構以及發展規模等。
其次,環境影響評價能夠優化建設項目的選線與選址,對于建設項目的選線與選址來說,其必須要降低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而這也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環境影響評價通過對建設項目的不同布局與選址進行研究,明確其對環境的影響后,對其進行合理的取舍,選取最為合理的方案,從而確保建設項目布局與選址的環境合理性。
再次,環境影響評價能夠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發生,并對老污染源進行治理,環境影響評價通過對生態保護措施與污染防治措施進行經濟、環境以及技術方面的論證后[1],提出最為合理化的保護措施,就能夠有效的控制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并將降低到最小的范圍內,真正實現了在抑制新污染源發生的同時,治理舊污染。
最后,環境影響評價能夠進一步促進企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并推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模式的形成,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已經從降低污染物逐漸轉變成采用生產工藝與達標技術方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友好新型技術的有效應用,確保新工藝能夠得到推廣實施,與此同時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4 利用環境影響評價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思路
4.1 加強監督執法力度
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對一些亂作為或者不作為的行為必須進行嚴肅的處理,全面加強審批責任追究制度,對于出現違規審批的部門,應對其進行全國范圍內的通報批評,依法追究其相關責任。同時,應對重點的地區與行業中環評制度的開展與執行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檢查,對于違法現象嚴重的地區,應實施區域限批。此外,應加強對未批先建項目的查處力度,對于一些未按照規定履行環評報批手續的項目,以及對于多次出現違法先建并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單位、企業應令其整改,未達到要求,其項目應緩批、停批。
4.2 提高準入標準
一方面,應按照不同地區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對重點開發、優化開發、禁止開發以及限制開發的地區研究不同的環境準入標準以及相應的政策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準入條件。另一方面,應完善與補充重點行業管理的分類指導規定,對焦炭、鋼鐵、鐵合金、煤炭能產能過程的行業進行重點監控,同時也要對高耗能、高污染的銅冶煉、錳冶煉行業提高市場的準入標準,完善環評審批的原則。
4.3 堅持強化驗收,轉變被動局面
各個地區內的環保部門應對本地區內開展的建設項目中的“三同時”制度落實情況與執行力度進行全面的調查。對于違反“三同時”制度的建設項目,需令其整改,在尚未達到整改要求前,不得審批該企業擴建項目、改建項目以及新建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同時,應建立環境監察、環評管理與行政處罰三個方面聯動的協調機制,真正實現現場監察、環評審批、行政處罰以及竣工驗收多個方面的共同高效工作。
4.4 推動建設地方與各個部門的聯動規劃環境
應強化省區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促進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關的管理規定,開展聯動形式的規劃環評。同時應引導各個省級環保部門大力推動與深入管轄區內的地級市開展規劃環評工作[2],確保規劃環評工作能夠同時在國家、省、市三級均取得突破性的發展。
4.5 持續推進試點
在原有的環評規劃試點基礎上,對環評發展規劃與產業升級、社會發展以及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結合城市的定位、城市的發展規模、產業布局以及資源配置多個方面提出降低不良環境影響、優化調整的有效措施與對策。在各個的省區內以及一些單列市中,組織開展規劃環評試點工作,而后按照試點工作開展的具體情況,起草相關的條例與規范,聯合有關部門研究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決策的環境影響論證的實施意見。
5 結語
總而言之,在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后,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已經得到了深入的發展,其作為與經濟發展聯系密切的環境管理體制,必須要提高對該工作的支持力度,使其能夠成為優化經濟增長、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措施之一。
(作者系云南天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師)
【參考文獻】
[1]張晶.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0,38(1):79-81.
[2]史林浩.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內容和方法[J].河南建材,2019(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