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馬彥軍
內容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目前林業相關技術出現了資源的局限性,以及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出現了很多的漏洞。對于林業苗木發展需要的資源,以及對于容器育苗技術的研究開發,這兩者都直接影響了林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因此,想要開發可持續發展的林業資源,就必須解決目前林業育苗技術存在的問題,同時,更好地發展容器育苗技術,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林業育苗的生產質量,從而更好地推進林業建設的發展。文章對林業育苗技術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容器育苗技術未來發展的前景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 林業育苗技術 現狀問題 容器育苗技術 發展前景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因此,人們對于現代林業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的林業產業的生產效率還不能完成符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標準。采用什么樣的育苗技術以及管理手段,這對于林業育苗的水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解決林業育苗技術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容器育苗技術進行創優化,把握住這兩點,才能加快林業建設的腳步。
2 林業育苗技術存在的問題
2.1 我國林業育苗技術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國的林業育苗技術還在廣泛的依靠塑料袋、黏土、辣椒管這些陳舊的手段,這類的技術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陷,嚴重阻礙了苗木的健康生長,會大幅度的降低林業育苗的質量水平和生產效率,導致了我國林業行業不能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陳舊的育苗技術大大降低了林業苗木的產量,質量水平也嚴重降低,所以,解決林業育苗技術落后的現狀是目前林業行業的當務之急。
2.2 林業育苗的主要形式
現階段,我國林業苗圃的主要形式是利用包裝材料進行包裹黏土,人為地創造一個比較簡單的環境進行相應的苗圃工作,包裝材料主要包含蜂窩紙、胡椒管及塑料薄膜等。但是,這種育苗方法存在非常多的缺點,不僅育苗的成活率比較低,而且一些存活的樹苗還存在根卷曲或者部分生根的情況,這對幼苗的后期生長來講將會非常的不利。這種情況也在很大程度上對苗圃產業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因此進行科學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礎之上,要重點的強調容器育苗的具體技術。使用比較合適的容器當作育苗工具,不僅可以使得樹苗的成活率得到提高,而且還可以保障新苗的具體質量,這一點也屬于現階段林業苗木技術的一個主要方向。
2.3 專業水平不一致
不同的育苗方法具備不同的優缺點,在實際的工作當中,需要選擇具體的環境,苗木以及苗木技術之間要相結合,這樣可以保障新苗的成活率以及生長率最大化。容器育苗屬于一種比較先進的育苗技術,但是由于現階段比較的缺乏經驗,國內的技術推廣工作還不是非常的完善,造成一部分育苗人員對該技術產生了一定的誤解。一些員工認為,利用容器育苗方法之后,新苗的根系將會得到非常充分的保護,在育苗的過程當中經常忽略對根系的觀察以及管理,從而使得育苗效果大大降低。
2.4我國林業育苗技術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國的林業育苗技術還在廣泛的依靠塑料袋、黏土、 辣椒管這些陳舊的手段,這類的技術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陷,嚴重阻礙了苗木的健康生長,會大幅度地降低林業育苗的質量水平和生產效率,是林業行業不能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陳舊的育苗技術大大降低了林業苗木的產量,質量水平也嚴重降低,所以,解決林業育苗技術落后的現狀是目前林業行業的當務之急。
3 容器育苗技術的重要內容
3.1 容器育苗技術的作用
實驗表明,通過容器育苗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育苗的效率,改善苗木的質量和品質。但是隨著容器育苗技術的廣泛推廣,相關的工作人員對于這一技術過于依靠,覺得使用容器育苗技術就可以使苗木的培養環節萬無一失。真實的情況是,容器育苗培育技術在使用的過程當中有一定的可能性也會對苗木的生長造成些許的負面影響,導致最后苗木受損,不能實現最初的目的[1]。目前,大部分的容器育苗技術都是采用易分解穿透并且不需要回收的容器工具,除了這個之外的容器類型目前都不在容器育苗過程當中使用。其中最實用的是無紡育苗容器,或者是最新研發出來的壓縮餅圓形育苗容器。在培育過程當中可以控制調節參數的變化,保持苗木的體外根莖。這些容器育苗技術可以提升苗木的存活率,有效地發展容器育苗技術,針對沒有辦法依靠苗木外觀上來斷定苗木質量的相關標準進行了加強,推進我國林業的發展水平[2]。
3.2 容器育苗技術的具體過程
在被廣泛地使用的無紡布容器技術能夠更高效地培育苗木。無紡布容器對比其他的容器還更加方便地制作,可以顯著地反映育苗培育的狀態,改變工作人員以前通過觀察苗木的大小和粗細以及根系來判斷,通過扦插苗能不能在空氣切根后形成的愈傷組織、根系平衡能否達標、有沒有經過充分的幼化手段的處理等,對苗木的質量進行更加科學有效的判斷。無紡布容器還可以根據實際育苗過程的需要來制作不同大小口徑的無紡布容器,適合更加廣泛的推廣于各種類型的苗木容器培養的過程使用。在使用容器育苗技術的時候,相關的技術人員,要對于選材、機器、操作規范以及育苗的要求有充分的的了解,靈活地掌握容器育苗技術各個操作步驟的方法。這樣做才能夠培育出大量的相對比較能夠充分的呵護好苗木的根系,最終可以有效地完成造林的初衷[3]。
3.3 按規范對苗木進行施肥
在進行林業容器育苗的過程當中要主要的使用基肥、少量的使用追肥的施肥手段。通過在制作基質的時候要適時地把符合規定質量的有機肥的質量加入其中來實現提高苗木基肥當中有機物質的比例,優化周圍的土壤的質量水平,從而實現基肥的施肥方式,更好地提高林業育苗技術當中苗木的存活率。另外,還有一種施肥方式是追肥,它是在周圍的土壤中配合灌溉的環節憑借那些能夠迅速產生效果的肥料進行施肥,這種施肥方式少量的使用不會對土壤造成顯著的影響,可以通過對苗木葉子進行噴施葉面肥料的方法進行追肥[4]。有效地結合基肥和追肥這兩種施肥方式,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林業容器育苗技術的發展,提高育苗的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3.4 生物肥料對于林業育苗的重大影響
在進行林業容器育苗技術的發展的時候,要重點關注生物肥料的作用。生物肥料能夠大大提高林業苗木的生長速度,從而優化林業容器育苗技術的產量以及質量水平。大部分情況之下可以使用菌生物根部的肥料或者是森林菌根圖接種的方式。其中菌生物根部的肥料要在苗木剛剛出土的時候進行施肥,這樣才能在苗木根系之后的生長過程當中,菌根肥料更好地促進其生長。森林菌根土接種的施肥方式是要根據不同的培育苗木的容器的大小,投入相適應的與這個苗木相同種類的植物生長過的土壤,這樣能夠非常有效地提高苗木的存活概率。如今,生物肥料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它的作用價值也逐漸地被研究發現。因此,在發展林業容器育苗技術的時候,要靈活的使用生物肥料,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創新育苗技術,從而提高林業的產能,達到完成造林的目標。
4 建立完備高效的苗木培育質量管理體系
4.1 檢測苗木的質量
林業育苗的過程不單單是將種子單純地種下去培養就完成了,要著重的關注育苗的過程當中苗木存活的數量,并記錄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更好地為林業育苗技術的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對苗木的生長情況進行質量評估,科學客觀地對苗木進行有效評估,不能直接從苗木的根系情況、生長的大小尺寸等這些肉眼看上去的外觀進行單一的評估。針對在外觀上面無法進行評估分析的苗木,可以通過栽植的手段,能夠更好地對于苗木進行評估監測。
4.2 對于林業苗木培育進行的管理手段
首先,林業部門要仔細的進行計算,盡最大的可能將更多的苗圃作為林業的保障性苗圃。在對于不同地區的林業規劃當中,苗木的類型非常的雜亂。所以在開展林業育苗的工程時必須優化各個育苗區的建設方案,可以憑借苗木的類型進行分類從而優化結構,也可以收集每個育苗區中生長的存在病害危險的苗木、即將枯萎的苗木、易折損的苗木等進行信息的收集,并對于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將其中不存在利用價值的苗木進行全面的清理,從而優化每個育苗區的形態。在進行林業育苗工作的時候,要盡最大可能地購買優良品種的苗木類型進行培育,特別是針對那些即將滅絕珍惜的樹種,比如說楠木、南方紅豆杉等優良的苗木品種,林業部門要加大力度對其廣泛地進行培育。在此之外,對于林業育苗技術的管理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相關的研究人員必須加大對于林業育苗技術的創新。
4.3 從事林業育苗的工作人員的要求
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進行育苗基質配比的步驟,選取最適合苗木培育的容器,試驗成功后要對其進行反復檢測,在確認實驗結果是廣泛存在的,真實有效的之后,要大力地宣傳,更多的投入使用,從而做到減少林業育苗過程當中產生的資金浪費。按照規范來仔細的檢測苗木的生產經營的情況,保存其過程當中的數據模板,并對其加以研究和分析,從而吸取經驗,從而為了之后的規劃建立我國林業育苗的相關標準提高真實可靠地信息支撐。我國林業部門的相關領導人員要盡最大可能地發展訂單育苗的工程,從而發展容器育苗的技術,與此同時,要規劃建造產業化機制與產業、學習、研究這三個步驟相融合的體系,大力推廣現代化的有關林業育苗的先進機器,鼓勵技術人員創新發展林業容器育苗技術,從而提高林業育苗的技術水準,最終達到造林的目的。
5 結語
總而言之,在林業的生產步驟當中,育苗環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目前的林業育苗的技術水平對比于其他的發達國家還是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為了改善這一局面,林業部門必須不斷完善有關林業的相關制度,學習先進的容器育苗技術,同時要配合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對林業育苗過程進行高效管理。以提高容器育苗的技術,加快林業的發展,保護我國生態環境。
(作者系新疆豐山裕林工程技術咨詢有限公司 工作人員)
【參考文獻】
[1]吳振明.容器育苗技術要點[J].湖南林業,2003(11):25.
[2]李玉蘭.淺議容器育苗技術[J].山西林業,2016(3):22.
[3]楊永利.淺談容器育苗技術[J].陜西林業,2018(1):45.
[4]姜以斌.溫室容器育苗技術[J].吉林林業科技,2017(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