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粉香
生活中處處有“頂”。你看,一粒種子,頂出土層;一只海燕,頂風冒雨;一座大山,頂天立地;一個團隊,合力相頂……他們都頂出了獨屬于自己的春天!“頂”意味著承受,擔當,碰撞,支持……
請以“頂出一個春天”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經歷、體驗,感情真摯,不得抄襲和套作;②自選文體,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書寫3分,請認真書寫。
本道題審題上沒有太大的難度,關鍵詞有“頂”和“春天”。對于“頂”的理解,導語中已經明確:“頂”意味著承受,擔當,碰撞,支持……“春天”則是用其比喻義,比喻一種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境界。所以題目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困境中能夠不懈努力,最終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獲得成功。這份成功不一定耀眼奪目,然而因為是獨屬于自己的,所以彌足珍貴。
作為考場作文,同學們首先應該思考的是給題目補充主語。“誰”頂出一個春天?從導語給出的范例可以看出,陳述的對象是寬泛的。我們既可以把目光投向大自然,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均有屬于自己的春天;也可以把目光投向自己,描述自己如何突破人生的困境,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還可以把目光投向他人,這里的他人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團隊,但是最好跟自己有交集,因為題目要求“有自己的經歷、體驗”,這樣流露出的情感才是自然的、真摯的。
本道題在寫作過程中,略有難度的是如何寫出“頂”字。這既是同學們容易忽略的地方,也是限制同學們套作的設計。了解了“頂”的內涵,未必能寫出“頂”的過程。寫出如何“頂”,可見同學們思考的深度。
此外就是關于“春天”的描述。這個“春天”是什么樣子的?不能簡單地寫成“終于成功了”“夢想終于實現了”之類總結式的評論或口號式的宣言。寫出“春天”的美,可見同學們語言表達的功底。
1.凡人小事顯光輝。
看到導語中“頂”的內涵時,我們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英雄式的帶有光環的人物身上,殊不知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也可以入題,并且他們身上最有生活的煙火氣。小人物的“頂”更為可貴,也更讓人動容。“佳作大觀園”中的三篇文章,均取材于身邊的平凡人物,無論是與年齡“頂牛”的外公,還是與世俗看法頂撞的奶奶,抑或是共同頂起水管的父子倆,都熱氣騰騰地生活著,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有情有義。他們都頂出了屬于自己的春天。
2.細節描寫出神韻。
妙筆生花的關鍵在于描寫,尤其是細節描寫,能夠使文章的語言煥然一新。以下三篇佳作中,外公與舅舅、姨父“頂牛”的語言、神色,奶奶頂鍬挖坑的動作,父子倆頂水管的和諧畫面,小作者均是抓住了細節描摹刻畫,才將人物塑造得如此鮮活。這就是細節描寫的力量。
3.卒章顯志巧點題。
點題要講究技巧,尤其是結尾處點明主旨的同時扣題,更需要認真組織語言,思考如何準確地傳達出自己的寫作目的。不煽情,不空發議論,且要將“頂”的內涵揭示得精練、準確,確實不是易事。下面三篇佳作都給出了很好的示范。例如A文中,小作者寫道:“頂著時光的束縛,能使俠氣與浪漫滿懷;頂著歲月的桎梏,便可清新與熱忱盈袖。年輕與否不在于年華,而在于心態;春天氣息不在于物候,而在于精神。”語言整飭典雅,點題含而不露,堪稱妙筆。
A 文:
頂出一個春天
文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第三中學 徐曉彤
瞧,外公又在“頂牛”了。
外公是個愛“頂”且不服輸的老頭。
哦,不對,外公可不是“老頭”。
外公是一位年逾八旬的退休語文老師,如今已是四世同堂。
可愛的外公總是與時光“頂牛”。他常常“頂”出讓我們目瞪口呆的思維火花。
三個短句單獨成段,包含的信息卻很豐富:寫作的主體出場,主體的性格凸顯,凸顯性格的同時扣題,此外還設置了懸念。
有幾天,外公興致盎然,夜不能寐。好容易熬到了雙休日,于是他周六一大清早六點鐘就挨個兒給兒女孫輩們打電話:“今兒個回來吃飯啊?菜都燒好啦,都回來呢。”語氣卻是不容商榷的堅決。
小輩們多半沒有年長者自然早起的習慣,一個個含含糊糊地答應下了。終于,趕在午飯前,形成了合家團聚的畫面——盡管有的小輩還強撐著惺忪的睡眼,呵欠連連呢。
見眾人都分長幼次序在大紅木圓桌旁坐好了,外公眉眼微漾,笑呵呵地當眾宣布:“我想學開車。”
仿佛是寂靜無月的夜空,倏忽間綻開了一簇絢爛流光的煙花,眾小輩齊齊心頭一顫,數十束不可思議的目光向外公投去。
“爸,您都八十多的人了,還學開車?”慣于快言快語的小舅舅喊道。
不用說,外公的“頂”勁兒上來了:“怎么,嫌我老?哼,我還沒老呢!前兩天你釣的魚還沒我多。”小舅舅和外公的“頂”性十足相似,眼看著父子倆就快“頂”起來了。
一向溫厚的姨父趕緊出言勸慰:“不是的,爸,您不知道,國家法律規定,過了七十就不能開車了。”
“我還沒老呢,我想學車……”外公儼然一副老頑童做派,嘴角掛滿了不服氣,然而咕噥的聲音卻是越來越小……
終于,外公慢慢地在廳前院子里踱起了步,可以看出,他清朗頎長的腰板已明顯彎成了弓形。驀然,他回頭叫住我:“寶貝,過來幫我把微信看一下。我微信發不了圖片啦。”
與時光“頂牛”事件之一。年逾八旬的外公竟然要“學開車”,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且他不是一時興起,可見其斟酌良久。
父子倆開“頂”。年輕氣盛的小舅舅未必“頂”得過這個倔強的老頭子。
看來還是姨父“以理服人”的勸慰有效果。外公即便不服老,但在國家法律面前,也只能徒呼奈何。
我凝視著他如雪的鬢角和精神矍鑠、神采奕奕的臉龐,訥訥點頭。
點開外公朋友圈的瞬間,我的嘴巴張得可以生吞一只檸檬:里面竟無一條年長者常讀的養生之道,無一篇過來人慨嘆人生的心靈雞湯,滿屏都是“原創詩詞與筆友酬唱齊飛,中美貿易共南海局勢一色”。
與時光“頂牛”事件之二。看著這樣的朋友圈,豈止“我”被震驚了,外公的“少年心”估計會震驚他的整個朋友圈吧?我們很好奇,外公一天會收獲多少個“贊”呢?
走過大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心!
我手指微顫,緩緩向下拉。最上面是純繁體中文,慢慢地蹦出幾個簡體字,翻到底,竟變成了完全的簡體。
我讀著外公的記憶長河,鼻頭一酸,似乎有什么冰涼的東西即將落下。
外公慢慢地將簡體字忘了。他所記得的,漸漸只剩下了開蒙時所習的繁體字。
外公老了。
可是,外公分明沒有老呢。
他見到時髦的東西,不學會準會“頂牛”一番。上網,打字,發微博,外公樣樣精通;作詩,煮酒,刷微信,外公件件在行。前莊后村,他是談古道今的首席聊天人;左鄰右舍,他是第一熱心的調解員。美食,釣魚,二胡,搓麻,是外公的生活標配。
外公常常得意地瞇瞇眼:看吧,你們年輕人還沒我玩得溜!
他總說:“我還沒老呢!我還有好多好玩的沒會呢!”
頂。外公在和時光抗爭,在與歲月戰斗,在和年齡“頂牛”啊!
頂著時光的束縛,能使俠氣與浪漫滿懷;頂著歲月的桎梏,便可清新與熱忱盈袖。年輕與否不在于年華,而在于心態;春天氣息不在于物候,而在于精神。
只要你愿意永葆熱情,對生活懷揣熱忱,哪怕八二高齡,也可精彩如二八華年。
頂呀!去追逐春天的步伐!
不問結果,至少頂過。
這樣的外公,讓人不得不為他點贊啊!
說得多好啊!小作者將外公“頂”的內涵揭示得巧妙且極具文藝范兒。相信外公也肯定很認可小作者的說法吧,知道了一定會美美地發個朋友圈。
綜合點評
小作者筆下的外公是一個多么可愛可敬的老頭啊!不對,外公可不是“老頭”!外公對生活的熱愛讓人動容,他是如此熱氣騰騰地生活著,因為永不服老,所以永葆青春!小作者描摹刻畫人物的功夫絕對一流,用一支生花妙筆成功塑造了一個與時光“頂牛”、與年齡抗爭的外公形象。
B文:
頂出一個春天
文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第三中學 劉仙玥
窗外,風刮得正緊,磚墻上掛的那頂舊草帽被吹得左右晃動。奶奶隨手抓起草帽戴在頭上,又下田干活去了。
父親半臥在躺椅上,抽著煙,眉頭擰成一個疙瘩,目光復雜地注視著她遠去的背影。
父親自打從農村遷入城市后,便總想著接奶奶進城,一來走動方便,二來避了種田,生活清閑些。然而,每當父親提起這話,奶奶卻犟得很:“要進城就你們進吧!我一個莊稼人,離不開這土地!”
我自小在城里長大,不懂奶奶的心思。我只看到,奶奶親手栽種的那株西紅柿正頂著愈刮愈烈的風,在這風的漩渦中呼號著,抗爭著,柔弱的莖似乎隨時可能會被折斷。“它是否正等待著一個屬于它的春天?”我不禁這樣想。
母親擔心奶奶的身體,便讓我去田里尋她。
我走在田間硌腳的小路上,遠遠地看見了奶奶的身影。她正背對著我,頭上的草帽被風吹得歪到了一邊。
開篇讓主角直接登場。“風刮得正緊”,可見天氣之惡劣;“舊草帽”,可見用的次數之頻繁;“又”字,點出奶奶是閑不住的。
此處宕開一筆,貌似寫西紅柿頂風抗爭、等待春天,實則為下文寫奶奶與世俗的觀念抗爭,頂出了燦爛的春天埋下伏筆。“愈刮愈烈的風”與開頭呼應。
“奶奶!”我喚一聲。她轉頭,握著鐵鍬的手騰出一只招呼我過去。我走上近前,只見奶奶正用那鐵鍬挖著坑。她先用力將鍬插入土中,身體頂著鍬柄前傾,使重心移至前方。當鍬大部分沒入土中時,她又用一只腳頂住鍬的邊緣,踩實,隨后將身子后傾一個角度,又是一頂,地面上便留下一個深深的圓坑。如此再頂幾下,地面上便出現了一排間距適當的圓坑。
奶奶一邊招呼我歇著,一邊不停地奮力挖著,嘴里還樂呵呵地念叨著:“春天一過,這西紅柿、黃瓜、茄子,你想吃啥就吃啥。真可惜你們城里沒有田種啊!”我仿佛看見那紅彤彤的西紅柿、綠油油的黃瓜、紫瑩瑩的茄子在這片土地上涂抹出一個絢爛的春天。
五一放假,我回到奶奶住的小屋,一抬眼便看見那藏在綠葉間的西紅柿。它不是如燈籠般通紅,而是銀粉色的,然而一口咬下去,卻是酸甜可口,滿溢著春天的清香。
奶奶看著我一口啃下去的樣子,滿足地笑了。我在一剎那,也恍然懂了奶奶的心思。她熱愛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是樸實而豐饒的土地。為了她所愛的,她甘愿與世俗的看法相頂撞,只為追求心中的棲息地。
春天是滋養萬物的季節,奶奶等待的春天大概就是某個最適宜她的時刻吧!她愛的是田間耕種,那何不以土地為舞臺,舞出一片精彩?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我望向在田間勞作的奶奶,望向那個背雖佝僂,卻精氣神十足的可愛老人,內心不由得生出一股敬意。何不跟緊奶奶的腳步,頂出一個屬于自己的春天呢?
這里直接對“頂”展開描寫。奶奶挖坑的動作呈現得具體生動,用詞極為準確,極具畫面感。
這是西紅柿的春天,滿溢清香!
這是奶奶的春天,巧妙點出“頂”的內涵,“頂”的意義。
這是“頂”的延續。只要有這種“頂”的精神,人人都可以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
綜合點評
不得不說,小作者謀篇布局的功夫相當了得,圍繞一個“頂”字,前有伏筆,后有照應。寫作的主要內容顯然是奶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土地為伴,頂出了一個絢爛的春天。前文卻宕開一筆,寫西紅柿與風抗爭,最終等到了屬于自己的春天,這是伏筆,因為西紅柿的春天的真正創造者是奶奶。結尾寫“我”想緊跟奶奶的腳步,頂出一個屬于自己的春天,這是延續。奶奶“甘愿與世俗的看法相頂撞,只為追求心中的棲息地”的精氣神感染了“我”,讓“我”也有了“頂”的動力。
C文:
頂出一個春天
文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第三中學 宋芊芊
小區正門前的路邊,立著一塊醒目的告示牌,說這兒的下水道壞了,要費些時日整修。
灰色的水泥路面被挖出一個不規則的坑,旁邊的空地上壘著小山樣的水管。工地上的那批工人從大清早就開始忙碌,挖的挖,運的運,活兒又重又繁瑣。其中有一個工人,我每天都能看見。他的工作在我看來只有一樣:運管子。
下午3點的光景,我去超市買東西,不出意外地看見他站在那里,穿著藍得發灰的背心,脖子上還搭著一條不辨原色的灰撲撲的毛巾。他整個人也是灰撲撲的,木訥訥的,像塵土里的深冬。他身邊站著一個小男孩,伸著手指著什么“爸爸”“爸爸”地問。他拉著兒子來到一塊平坦的路面上,然后走到水管旁邊。
緣起。
簡單的環境描寫后,主人公出場。
肖像描寫,能突出人物特點。觀察比較仔細,“像塵土里的深冬”這個比喻很有韻味,與下文“頂出春天”對比。
他慢慢地蹲下身來,兩只手用力地把水管的中心托到肩上。那水管重到他連挪也挪了好一陣,才在肩上穩住。他把手扶在藍白色的管子上,鉚足了勁兒,才堪堪站起,頂著一根水管站穩,像一張張滿的弓。他頂著水管,像頂著生命中的重負,一份作為一個父親,不得不以一己之力把這個家沉甸甸的生計和希望擔在肩上的重負,一步一步,在泥地上慢慢地走。
他的兒子還小,站在平坦的路面上看著他父親。我以為這么大的孩子不懂得“生計”“重負”,只會滿臉崇拜地看著他偉岸的父親。
可,不是。
那孩子跑過去,笑著跑到他父親后面,伸長了胳膊頂著那水管,跟著他父親的步調,一步一步地走。父親頓時急了,連忙又費力地把水管向前挪些,直到確保兒子的手上頂不到什么重量才放心。綠樹下,他深深的笑紋里掬滿了欣慰和歡喜,像是忽然開出來的花,忽然開出來的春,霎時間明媚而奪目。
我站在路邊,看著他頂起水管。我知道,他頂起的不僅是這些。整個家的未來,春天一樣美好的未來,就這樣被他用肩膀頂了出來。而他小小的兒子頂出的,是他的欣慰和他的春天。
我默默地看著那對父子頂著那根水管,一腳深一腳淺地走著,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他們的身邊,青山青,綠水長。那分明是一個春天,一個由父子合力頂出的,永恒不敗的春天。
父親“頂”得艱辛,可見謀生的不易。
宕開一筆,寫“我”作為旁觀者的揣測,以突出下文“兒子頂水管的舉動”出乎意料。
兒子“頂”得很認真,這是故事的高潮。讀到這里,我們的心不禁被柔柔地扎了一下。
父親“頂”起的是責任,兒子“頂”起的是希望。他們共同“頂”起的是暖了人心的春天。
仿寫莫懷戚《散步》的結尾,巧妙地再次點題。
綜合點評
任何一個人看到這幅父子合力頂水管的畫面,心都會被融化了吧。父子倆哪里是用肩膀去頂,分明是用滿滿的愛在頂!他們合力頂起的哪里是水管,分明就是那融化了堅冰、明媚了萬物的春天啊!這樣一幅溫馨的畫面,被小作者的一雙慧眼捕捉到了。恰恰小作者又是一個寫作的高手,能夠用細膩傳神的文字將這個鏡頭定格,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如沐春風,如浴暖陽。
名師下水文
頂出一個春天
文凌粉香
母親不識字,沒上過學,更不會講什么大道理。她是個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但我堅信她給了我最好的教育方式。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五月是被農人的苦澀汗水澆灌出來的。文人筆下的春耕秋收、人歡牛忙總是飽含詩意,只有真正被農活折磨過的人,比方說我,才會覺得那些個歲月簡直就是童年的噩夢。
春夏之交,正是插秧的季節。我們家有一塊三畝多的水田,平整后的水田渾水漾漾,在我的眼里就是一片海洋。母親插秧時渺小彎曲的身影只是“海”中的一個逗號,這個逗號的旁邊常常還有一個更細的點號,那便是我了。
剛學插秧時只覺得好玩,母親都不用為我特意拉秧繩,我只需挨在她身邊學著插兩列——母親是一趟插六列。母親左手持一把秧苗,嫻熟地分株,右手從左手接過分好的一撮撮秧苗,很有節奏地在水田里上下翻飛,邊插邊向后慢慢退去,眼前便是一片蔥綠了。六列整齊的秧苗筆直地站在水田里,像是等待檢閱的士兵。
而我呢,一開始在母親的“丫頭插得又直又快”的鼓勵中還揚揚自得、干勁十足,但很快便失去了興趣,因為汗水濕了衣衫,泥漿水濺得滿身、滿臉都是,腰酸得直不起來,手也哆嗦了,所以眼前的秧苗一會兒就浮上水面,東倒西歪了。
最受不了的是插秧過程中令人驚悚的小插曲。螞蟥吸附到腿上是常有的事,早已習以為常,知道硬扯它是扯不下來的,只需輕輕拍腿,它自脫落。可怕的是偶爾會有一條水蛇光顧。它倒是優雅地劃過水面,可帶給我的驚恐卻是永遠沒法去“習慣”的。每次遇到,我都會尖叫,嚇得面如土色(本來就是土色,沾滿了泥漿水)。
“媽,哪天才能插好啊?”
“不怕慢,就怕站。不要往后看,后面全是水;往前看,前面全是秧。”
“媽,我的腰快斷了。我們什么時候回家吃飯?”
“小孩子哪有什么腰?不能偷懶啊!你看,那個大媽還沒回家,那個奶奶也在田里呢。”
我終于明白,只有等大媽、嬸嬸們都回家,田里看不到人影了,我們才能回去。等到秧插完了,我也真的沒有腰了——下床都是無法直起腰來的,一骨碌直接滾下床沿便是。
“媽,你怎么腰不疼?你怎么就不曉得累?”
“怎么不疼?怎么不累?再疼再累也要頂住啊!難不成把田荒著?”
“再疼再累也要頂住啊!”母親是這么回答我的,也是這么敦促自己的吧。在那個貧困艱難的日子里,父親常常腰疾發作不能干活,母親便以她柔弱的肩膀為我們撐起了一片不夠富足,卻也安穩的天空。看著我們姊妹仨茁壯成長,成家立業,于母親而言,也算是春天般的安慰吧。
我之所以能夠發憤讀書,在學業上從不懈怠,完全是緣于母親。她讓我見識了生活的苦與累,讓我立志一定要“跳農門”。豈止是讀書呢,母親的吃苦耐勞、與命運抗爭的生命因子早已融入我的血液,助力我迎來了人生的一個又一個春天。
感謝母親,更懷念母親。
新題練筆
1.請以“美麗的饋贈”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經歷、體驗,感情真摯,不得抄襲和套作;②自選文體,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書寫工整規范。
2.在“遠去的_______”的橫線上添上適當的詞語后,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經歷、體驗,感情真摯,不得抄襲和套作;②自選文體,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書寫工整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