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機密、虛假簡歷、私單私活、偷盜財物……在一家主打職場信用信息查詢的網絡平臺上,由HR(人事專員)上傳的員工不良行為信息被貼上標簽。支付一定費用后,相應內容將會完整顯示。
如今,越來越多的機構涉足職場征信,但對個人信用信息的管理仍欠成熟。特別是在信息采集和查詢等環節,難以保證規范性和真實性。記者調查發現,上傳信息不需要提交任何證明材料,甚至隨意虛構的員工不良行為也能夠輕松通過審核,供他人付費查詢,可能造成侵犯他人隱私、損害他人名譽等問題。
“今日新增黑名單:188人,今日成功為HR匹配到:12995人……”打開某職場征信網站,頁面中間的搜索框下不斷更新著當天數據。
最新上傳的員工不良行為信息中,除了上傳者所在地、員工姓氏及身份證號后4位外,還有部分事件詳情,如“此人入職前同意公司所有條款,入職后業績極差,拉幫結派”“不打招呼就走,還鼓動其他人員離職,無視公司制度”等,而這些條目分別被貼上自離不交接、私單私活、泄露機密、偷盜財物等醒目的紅色標簽。
點擊“我要查詢”,彈出的搜索框內提示輸入身份證號或手機號后4位。記者隨機輸入數字以后,頁面彈出的對話框中標明本次查詢需要支付9.9元,可以選擇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支付。此外,還提醒用戶進行企業認證后,可以每天免費查詢3次。如果開通12個月的VIP會員,則可以選擇69元或99元兩檔,對應每天查詢10次或30次。
記者支付9.9元后,收款商戶為山西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查詢頁面顯示找到0個符合條件的信息,同時生成“未查到此人不良記錄”的結果。
隨后,記者又從首頁展示的上傳信息中任選一條,將其手機號后4位輸入搜索框,同樣支付9.9元,查詢到相應條目的具體內容。
其中,既包括員工的姓名、性別、年齡、最高學歷、聯系電話、身份證號、所在地區等基本資料,也包括失信信息描述。據上傳者表示,該員工“在我公司工作半年,其間因為她媽媽生病,哭著請假15天,結果后續工作沒有任何感恩,做的產能是別人的一半,被辭退還要求公司必須立刻馬上結工資,賴著不走,胡攪蠻纏。”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條信息中填寫的在職時間為2019年6月25日至1970年1月1日,顯然有違常識,但還是赫然呈現出來。而側欄的HR信息顯示為免費會員,共上傳1個黑名單,已成功幫助了14個HR,說明這條信息已被查詢14次。
事實上,在該平臺完成注冊上傳并不困難。通過手機號和驗證碼,記者輕松成為免費會員。點擊“上傳黑名單”,記者隨意填寫了一則信息提交。整個過程中,平臺既沒有要求上傳者提供本人身份證明,也沒有索要任何證明材料。
兩天后,這條從員工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到在職時間、所在地區、事件描述全部為虛構的黑名單居然顯示“審核通過”,并出現在首頁展示欄中。
而在網絡平臺上,開展職場征信業務的遠不止這一家。
“查人品、查信用、查差評……”與普通App不同,某個以社交為基礎的職場大數據征信App標榜自己更在意的是用戶的“差評”。
在這里,個人的征信分不僅與身份信息、學歷信息、工作履歷、社保狀態及個人司法涉訴信息、違法亂紀不良行為、金融黑名單等第三方授權數據掛鉤,還與用戶之間的差評直接相關。其中,既包含個人差評次數和內容,也包含企業差評次數和內容,該平臺聲稱,此舉是為發現失信用戶,為優質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從用戶發布的差評內容來看,有吐槽被求職者放鴿子、抱怨用人單位變相套方案等惡劣的職場經歷,也有曝光生活中遇到的“欠錢不還”“租房陷阱”“合作詐騙”等慘痛教訓。按照平臺規則,一旦認定內容屬實,便會對差評對象的征信評分產生影響。
記者觀察發現,上傳差評的用戶既有實名也有匿名,而配合文字附上的材料中,有的會將微信聊天記錄部分模糊處理,有的則將差評對象的姓名、手機號、照片、簡歷等個人信息赤裸裸地曬到平臺上。

與此同時,只要提交被差評人的身份證號碼,便很容易被平臺審核通過,并獎勵發布人5元。哪怕只是匿名發布一句“不要信給我差評的人”,附上一張表情包圖片,也照樣可以拿到獎勵。更有甚者,有用戶給自己差評,抱怨錯過了燈光盛宴,再附上一張黃浦江的夜景照片,同樣順利通過審核,拿到5元獎勵。
“我們固然要鼓勵征信業發展,不斷建立和完善征信體系,但也要厘清界限,不能混淆概念,逾越法律準繩,甚至打著征信旗號去做侵犯隱私等違法的事情。”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互聯網平臺在開展信用信息采集、查詢等業務時,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法律來執行。否則,難以保證其真實性和規范性,反倒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
“我們在呼吁將越來越多事項納入征信范圍的同時,也要注意把握好度,明確征信管理的標準,而非依靠平臺自身去定義規則。”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林福明表示,《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現在很多平臺以征信的名義開展業務,卻未必真正具備相關資質要求。”林福明表示,《征信業管理條例》對設立經營個人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也有明確規范,不僅要求其符合《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設立條件,還要求主要股東信譽良好,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注冊資本不少于人民幣5000萬元;有符合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設施、設備和制度、措施等,并經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
“從職場征信管理的角度來說,這不單純是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朱巍認為,相關信息的采集和查詢還涉及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關系問題,不能任由一方來操縱。林福明也表示,職場征信體系建設應當是雙向的,最好由相關部門牽頭,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真實信息同時整合到可靠平臺上,減少職場失信行為的發生。
摘自 《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