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錢旭紅、樊麗萍

“廢柴”“盧瑟”“感覺身體被掏空”等是如今不少90 后、00后的口頭禪,聽起來倍感“無力”,甚至一些年輕人還調侃稱,自己的夢想就是“當一條有四肢的咸魚,就算翻身還是咸魚”。類似的“佛系”心態和“喪文化”為何會在這個本應最有朝氣和活力的群體中滋生蔓延?在一些教育界專家眼中,這多少和一代人的成長大環境有關——過分強調智育,長期忽視勞動教育。
“時下不少年輕人有知識、有眼界,卻給人四體不勤之感。他們把領導力捧得比天高,執行力卻不見蹤影,動手能力則更不用說。”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認為,教育本應“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勞動教育一度是一塊“短板”,現在是時候補上了。“這不僅對青少年成長頗有裨益,也將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弘揚誠實勞動的社會風尚。”
“勞動最光榮”與“來得快,去得也快”的道理,都要講給年輕人聽。
“勞動最光榮”曾經是深入人心的觀念。而現在,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勞動不僅不受待見,有時甚至還是“懲罰”的代名詞。
勞動還重要嗎?不少人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人的體力勞動和相當一部分腦力勞動將被機器替代——未來趨勢如此!
“技術越發展,勞動對人來說就越重要,只是勞動的形式和內涵會隨著時代發展而有所演變和進化。”作為教育工作者,錢旭紅心頭最大的擔心是,現在不少孩子家庭經濟條件不錯,他們享受著父母勞動的果實,衣食無憂,卻逐漸疏離勞動,甚至厭惡勞動,從而漠視勞動的價值。
“從社會學來看,一旦忽視勞動成為習慣,久而久之,年輕人很可能無法區分自食其力的誠實勞動所得,與不勞而獲、投機取巧、巧取豪奪之間的差別,而這恰恰是教育必須直面的大問題。”錢旭紅說,人的獨立性,就是通過勞動標識出來的。當一切來得太容易,人往往會感到失去自我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總是說,對于來之不易的勞動所得,人們常會倍加珍惜,反之則會來得快,去得也快。
錢旭紅認為,只有讓年輕人從事適當的勞動,他們才能明白:只有勞動才會不斷創造新的價值。“通過辛勤勞動而取得的收獲,與投機鉆營、巧取豪奪得到的收獲完全不同。前者能培養出科學家、工程師、醫生、農藝師、演員,后者只會催生票販、掮客和黃牛。”
把每件小事做到最好、追求極致,勞動讓人體會“過程”的美好。
在社交媒體上,一份《中美孩子家務清單對比》曾備受關注,頻頻被轉發。中國孩子在兩三歲開始背唐詩的時候,美國孩子已經開始幫助父母扔垃圾、整理自己的玩具了。三到四歲時,中國孩子被父母送去培訓班學習彈琴、畫畫等各種才藝,美國孩子則開始幫忙澆灌家里的花花草草、喂寵物,把臟的餐具送去廚房……在美國家庭,孩子承擔的家務和年齡成正比。不難想象,隨著年齡增長,兩國孩子承擔的家務量差距越大。
錢旭紅曾多次到不同國家訪學,他的一個感觸是,和歐美不少國家相比,我們的學校教育固然有自己的優勢,但在對待勞動教育上,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一些發達國家,勞動教育不僅融入了學校的課程體系,而且每個孩子都被倡導在家承擔一定的家務。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勞動教育中,對家務勞動還有著很高的標準,比如清潔浴室,地面上不能留有一根頭發,地磚和水龍頭都要擦干,不能留下水漬。
“把每件小事做到最好、追求極致,這是勞動本身所承載的教育。”錢旭紅說,之所以不少發達國家都在學校課程中融入勞動,是因為勞動教育的本意是注重過程、感悟過程,在過程中得到啟發和升華,傳遞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價值觀。而且,專注過程、追求極致很可能會產生新的創意和新的技術。
實際上,比起動手能力的培養、職業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培育,錢旭紅更看重勞動給青年人心靈世界傳輸的“正能量”。
錢旭紅經常這樣和學生拉家常:許多時候,當一個人不清楚自己的初心和目標,對人生和未來迷茫失措之時,一味苦思冥想只會徒添煩惱,不如靜下心來,投入現有的、公認的可以創造實際價值的勞動中去。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起初可能感受到的是無奈和勞累,但只要堅持下去,常會有意外的收獲,這也可稱之為“勞動覺醒”。
“就像自然界會遭遇臺風、地震,人生也是如此,時而會有風雨,而由基本體力勞動鍛煉出來的技巧、應急應變能力,以及忍辱負重、吃苦耐勞等品質,在這種時候至關重要。”錢旭紅說。
在勞動中創造新的價值和新的自我,是面向未來的“適者生存”。
談到勞動,錢旭紅特別強調一點:今天的勞動已經不只是狹義的從事粗重的體力活。時代在變,勞動也在變。因此,人們對勞動的觀念、理解也應該與時俱進。
眼下,不少學界人士都在參與一個熱門話題的討論:人工智能未來是否會取代人類勞動。人工智能的發展確實會使一部分勞動被取代,但是,在傳統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被部分取代之后,或許未來,新的勞動形式會產生。比如,有學者已經提出“情緒勞動”的概念。
錢旭紅對此有一個深入淺出的解釋:“我們現在經常聽到一些人抱怨工作,說‘人不累心累’,實際上就是‘情緒勞動’帶來的辛苦。話劇演員、醫生等其實就承擔了部分情緒勞動——表演需要演員投入自己的情感,醫生給病人看病時,除了專業判斷,還要與患者溝通。”
在錢旭紅看來,今天的學校應該花費更多時間去研究、探索如何開展創造性勞動,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學會面對成功與失敗,磨煉出堅強的魂魄,通過勞動把知識變成力量,在勞動中創造新的價值和新的自我,這也是面向未來的“適者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