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突發,不僅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與身心健康,也給人們的生活與生產經營活動造成影響,接踵而來的是損失與違約責任的承擔。疫情屬于“不可抗力”嗎?責任應如何承擔呢?

【案例】
1月22日,在湖北某市打工的孫先生與妻子考慮春節期間一票難求,決定租車回東北老家過年。他與張某達成租車協議,約定每日租金500元,自1月23日至29日上午9時還車,暫按優惠價3000元計算。因受疫情影響,孫先生根本無法在1月29日返回。孫先生通過微信與張某溝通,提出:車一直閑著沒使用,疫情一旦解除,立即返回還車。不能還回期間的租金,希望張某給予免除。張某表示,雙方約定每日500元不能變,只要沒交車,就按實際發生的天數計算。
【分析】
2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對于因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能履行合同作出的相關解釋規定:當前我國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政府采取相應疫情防控措施,對于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于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并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孫先生原本計劃在1月29日交車,但因疫情無法返回而導致合同違約,屬于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情形,且孫先生已經通過微信溝通、告知了車主,因此,應免除此間的租金。
【案例】
1月10日,陳阿姨代表全家兄弟姐妹與某酒店達成口頭協議,預定于1月28日在該酒店聚餐,并交納訂金1000元。因疫情突發,聚餐不成,陳阿姨要求酒店退還訂金。酒店老板提出,因疫情暫時不能履行合同,可以往后推延,什么時候都成,但要求退還訂金不可以。
【分析】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認定為“不可抗力”。那么,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一)項規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陳阿姨一家人約定好春節假日期間聚餐,春節過后時過境遷,不想再補聚餐,是消費者的自主權利,商家依法本應無條件退還訂金,卻“強買強賣”,以不退還訂金要挾,顯然違反了上述法律規定。
春節后無法返回,房租應扣除
【案例】
張可心在湖北某市工作期間,于2019年3月1日與李老伯簽訂房屋租賃協議,約定年租金38000元,租期自2019年3月1日到2020年3月1日。2020年1月20日,張可心回家過年,本打算2月1日返回,可受疫情影響未能按時返回,租的房子無法正常使用,只能空閑著。張可心通過電話與房東李老伯商量要么提前解除租賃合同,要么扣除因疫情無法入住這段時間的房租。李老伯認為,雖暫時不入住,但張可心的衣物等物品占用房屋,就得全額支付租金。
【分析】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屬于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李老伯出租的房屋因疫情小區封閉,不允許外來人員進入,導致租房合同在此特殊期間無法履行,李老伯的房租損失,張可心無須承擔民事責任。
【案例】
陳東與孫某簽訂的一年期小吃店租賃協議,將于2020年5月18日到期。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小吃店從春節以來一直不能營業,整個2月份的營業額和利潤分文沒有。陳東向孫某提出減免疫情期間不能營業時間的相應租金。孫某則認為,雙方合同未有減免之類的約定,不同意減免。
【分析】
《合同法》一個基本原則是有約定從其約定,無約定從法律(即按法律規定確認雙方的責任與義務來執行)。《合同法》一百一十七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陳東租賃小吃店就是為了從事經營取得相應的收入,因疫情影響不能營業,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目的無法實現。而且雙方在合同中并未約定因不可抗力導致的損失如何承擔。那么,依據上述法律規定,陳東有權要求減免此間的租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