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學成(遼河油田分公司興隆臺采油廠采油作業一區,遼寧盤錦124010)
目前超稠油開采為主的作業區吞吐區塊開井在200口井左右,注汽運行按照“五大一小”爐子組合方式運行,每月運行井數在25井次左右(其中:水平井5井次,直井20井次),平均單井作業占用時間為15~20天,按平均單井日產3噸/日計算,單井作業占用影響產量為45~60噸,以全年的運行井數為300井次為依據,全年作業占用產量為1.35~1.8萬噸。
(1)熱采準備環節:熱采作業時在不增加額外工序的情況下,按照正常作業速度,2天時間即可完井待注;如果增加“加套管短接、連續沖砂、打鉛印”等工序,完井時間則需要再增加1~2天;工藝措施施工時,不動管柱施工,如:解堵、暫堵調剖、CO2吞吐等,1~2 天即可完工;動管柱施工,如:油泥調剖、化學堵水、水平井大劑量調剖等,5~7天才可完工。
(2)爐子注汽環節:爐子接轉時在注汽鍋爐正常運行及井口注汽管線提前連接的情況下,可在1~2小時之內啟爐注汽。但是注汽鍋爐在連續注汽幾口井后是需要停爐檢修的,在檢修期間,附近油井等待注汽,那就需要調整到其他爐子,如果其他爐子有井在注汽,那這口油井只能等待,影響天數大概在3~5天。注汽量設計,在設計單井注汽量時,雖然我們主要是根據油井吞吐規律及前幾輪次的注汽量進行設計,但是部分油井的注汽量依然存在可優化的空間,影響天數大概在1~3天。
(3)燜井放噴環節:燜井:按照注汽蓄能及溫降規律,油井燜井5 天為最佳,但部分“低能”油井燜井2-3 天就已經沒有壓力,這樣的油井是繼續燜井還是組織下泵,此類油井影響天數大概在2~3 天。放噴:油井在燜井3 天壓降很小的情況下,開始組織放噴,一般放噴時間為4~6天,但是部分地層壓力高油井,放噴時間可達10~20天。
(4)作業下泵環節:正常作業下泵僅需1天即可完井,但是如果作業質量出現問題,如斷脫,管漏、泵漏、卡泵等問題,就需要作業返工,此類問題影響天數大概在2~4天。
(1)根據歷年吞效果數據統計表顯示,區塊近4年年油井由于管理松懈,年作業占用時間很長,對區塊產量造成很大影響,且部分問題存在于管理和溝通的細節上,因此,2019 年完全可以通過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強各部門之間溝通協調即可解決,對完成目標有很大幫助。
(2)2019 年我們對區塊區域運行進行重新調整思路及規劃,可以更好地與作業、注汽環節進行銜接,同時保證油井下泵生產時率的提高,也為完成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確定可行性后我們采用頭腦風暴法對作業占用導致影響區塊吞吐效果的原因進行分析,確認主要原因后針對四方面影響因素,分別制定合理措施對策如表1:

表1 影響區塊吞吐效果的原因及措施對策
(1)優化施工工序:針對弱出砂油井,減少單探、沖砂次數,共實施35井次;針對油層中下部通井遇阻但單探未阻的油井,不打鉛印,共實施9井次;針對大四通過低的油井,采取降低井口地面的方式,減少加套管短接工序,共實施12井次。以上三點共減少完井時間1.6天。
(2)優化工藝措施配套:對油井開發矛盾重新分析,找出主要矛盾,進行措施優選,共實施21井次;對于沒有必要實施動管柱施工的油井,進行“降級”處理,共實施18井次。以上兩點縮短施工時間1.9天。
提前跟熱注公司溝通鍋爐檢修計劃,在鍋爐檢修期間,協調好油井的注汽運行,避免“井等爐子”的問題;同時針對油井部分油層“砂埋”或油汽比較低的油井,在不影響周期生產效果的前提下,適當減少注汽量,共實施32井次,平均減少作業占用影響天數3.2天。
其中針對一口油井實施了重點跟蹤及治理,該井生產井段844~957.8m,油層有效厚度71.9m。2018年某輪注汽整井段設計注汽量2200t,由于下一輪熱采時探砂925m遇阻,轉管,懷疑底部油層砂埋,無法再動用,因此該輪注汽井段設計由全井段縮減至39m,注汽量由2200t 減少至1800t,減少作業占用1 天,產油量同期對比持平,效果顯著。
(1)燜井環節:針對“低能”油井,燜井到沒有壓力即組織下泵,共實施15井次,減少作業占用影響天數2.6天。
(2)放噴環節:持續加強放噴井管理,特別是油壓降到1MPa 以下的放噴末期,及時改接力泵生產,并改地下摻油,共實施13井次,平均縮短放噴時間達5.6天。
(1)強化作業質量監督:對抽油桿、油管、抽油泵的入井前檢查,做到管桿絲扣完好、抽油泵試壓合格方可入井。
(2)避免作業返工風險:入井過程中,管桿上扣要到位,避免斷脫和滲漏,減少返工風險。共檢查存在問題27井次,整改后共減少作業占用影響天數2.8天。
通過上述對策的實施,2019年區塊油井年運行完注182井次,區塊平均單井作業占用時間減少2.8天,累計減少作業占用影響產量2548噸,達到了預期目標。同時,油井開井時率和開發效果明顯改善,為下步開發奠定了基礎。不僅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液創造了社會效益,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減少作業占用、減低產量影響的經驗,對同類油井的生產管理和開發提供了借鑒,提高了油井分析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