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如意
(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當前中國的城市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人們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在城市建設時配建了大量的教育設施。校園建筑因具有獨特的建筑體量、建筑色彩和空間關系,成為當代城市空間和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意味著場所精神的形象化,而建筑師的首要任務是創造有意義的場所,幫助人定居?!盵1]因此,在校園建筑設計時應營造出具有校園建筑特色的場所空間精神。校園建筑應在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下,賦予其場所空間精神。場所空間的營造能夠增強受眾群體對校園環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本文結合實例,從校園建筑與城市空間環境的關系、校園建筑內外空間環境等角度對校園建筑的場所空間精神的營造理念進行論述。
項目地塊位于安徽巢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姥山路與金湖大道交口西北角, 基地北面為居住用地,西面為城市公園綠地。城市公園綠地為安巢經開區城市軸線空間的端頭,本地塊作為軸線空間的對景有著重要的意義。場地東西長約450 m,南北寬約180 m,場地西偏北向約30°。場地內部特征為:中間為高起臺地,右側為低下水塘,南北、東西場地高差變化較大。地表下的土層為風化巖圖層,剛度大,難以施工。
校園規劃用地面積124.8畝(1畝≈667m2),辦學規模40班(圖1)??偨ㄖ娣e約50 400 m2。新校區是按照合肥市校園建設驗收標準的要求建設。

圖1 半湯實驗中學總平面圖
根據項目地塊的地形地貌特點,利用中間凸起高地為圖書綜合樓,在綜合樓西側布置教學組群,東側布置輔助組群和運動區,從而形成半圍合的南北集散廣場,利于校園外部形象的展示和內部場所空間的營造(圖2)。利用原有地形的高差在北側的教學樓和實驗樓下方形成架空層,用于自行車的停放。利用東側的低洼水塘空間建造地下機動車庫,車庫上方為田徑場地,合理地解決場地高差、土方平衡和施工難度等問題,從設計源頭實現了功能利用與空間關系完美結合。

圖2 半湯實驗中學鳥瞰圖
借鑒中國古典建筑的空間秩序特點,平面沿軸線展開,軸線沿平面延伸。通過不同的院落空間組成的序列向主體建筑左右引導展開。整體規劃布局表現出自由和秩序的邏輯。在單體設計中形成開放-半開放-半圍合-圍合;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等不同層次的空間。在軸線序列的控制下做到空間的自由布局,在自由布局的前提下建筑沿著軸線序列展開。建筑與廊院之間靈活組合,形成豐富多彩的空間效果。
“廊”被定義為形式多樣的輔助用房,多以“游廊”或者“連廊”的形式出現。[3]廊院空間屬于校園建筑的灰空間,是各個功能建筑聯系的紐帶,是師生之間相互學習交往的場所。在建筑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廊院空間是通過一系列的構成要素來完成的,主要的物質要素包括:建筑物、連廊、道路、雕塑、小品、植物以及水體等,而主要的認知要素就類似于建筑師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所提到的五種知覺要素:路徑、區域、邊界、節點和標志物。[4]設計中運用不同的要素組合來形成不同的場所空間,結合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功能定位形成不同的場所空間精神,為廣大師生營造富有創新和多樣的學習交往空間。
“綠色校園”是指“在其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水、節材、節地)、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師生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教學和生活環境,對學生具有環境教育功能,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校園?!盵5]本項目以學校使用要求為出發點,結合江淮之間地區的氣候特點和環境特色,通過采用坡屋頂、風雨連廊、屋頂綠化、水平遮陽、自然通風、雨水收集、灰空間等低成本的綠色技術措施,來實現綠色校園、生態校園的建設。
結合地形,以城市空間環境為切入點,在滿足教學需求的前提下,營造出具有校園建筑特色的場所空間為目標,確定了“一軸、一帶、兩翼、多院”的空間規劃布局(圖3)。

圖3 空間結構圖
“一軸”:以南校門、北校門和圖書綜合樓為南北向的主軸線,結合地形高差和建筑布局形成南、北兩個校園廣場。各類教學和活動空間圍著校園廣場布置,利于學生的集散和師生使用,是學校最主要的空間場所。

圖4 風雨操場、報告廳透視圖
“一帶”:架空的風雨連廊類似城市空間內的街道功能,是校園的活力帶。城市中的“街道是一種基本的城市線性開放空間,它既承擔了交通運輸的任務,同時又為城市市民提供了生活的公共活動的場所”。[6]設計中沿著校園“街道”布置著各種類型的空間和建筑,形成多元的立體空間場所,承擔著師生的各類活動,是師生使用最頻繁的空間場所。
“兩翼”:沿南北主軸兩側布置教學區和運動區,中間為教學輔助區,形成空間多變的東西向虛擬軸線。串聯著校園的學習、生活和運動空間。
“多院”:各組建筑之間形成多處的庭院空間,他們大小不一,圍合不同,功能各異。豐富多變的院落空間,既體現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特色,又提供多樣的場所空間?!袄每臻g在大與小、高與低、開敞與封閉以及不同形狀之間的顯著差異進行對比,將可以破除單調而求得變化”。[7]在設計中注意加強院落與建筑之間的相互呼應和相互滲透。
根據地形特點、場地高差、道路走向和城市環境等因素,按學校使用習慣和教學管理的要求,設計分為“教學庭院區”“體育運動區”“教學輔助區”等三大功能區,各功能區之間緊密聯系,并根據主次、動靜、聯系與分隔等不同要素再加以組織,使各區之間既聯系方便,又不會相互干擾。
校園設有兩個師生出入口,主出入口設在姥山路上(圖5),次出入口設在北側的規劃支路上。兩個學生出入口均在入口處退讓出大面積的集散廣場,以利于學生的集散,減輕對周邊市政道路的交通壓力。地下車庫出入口單獨設置,遠離學生出入口,減少車流對地面師生靜態交通的干擾。校內道路呈環形設計,做到人車分流,互不干擾。

圖5 沿姥山路建筑群圖
步行交通設計如下:交通主軸以路程最短、便捷高效為目的,輔路則有步移景遷的園林景觀,學生的行走充滿偶然,誘發探索,產生頓悟。上下學之時,主要通過入口緩沖空間、南北廣場、連廊、庭院和樓梯到達各自教學樓。以兩個校園出入口為核心,學生流線呈樹干狀分散、集中。上下課之時,主要通過連廊、廣場、庭院和東西道路到達運動場,在教學樓與運動場之間設有多條立體聯系通道,方便學生課間的快速集散。
建筑造型設計力求從大處著手,強調與城市空間關系的呼應,重點處理建筑的體塊變化,材質的對比和色彩的搭配,以建筑形體語言創造形式美感。教學樓西側面向城市公園綠地,設計通過階梯教室、建筑露臺、主體建筑的坡屋頂和塔樓等形成層層退臺的空間效果,削弱建筑的體量感,減少建筑對城市空間和城市公園綠地的壓迫。再通過富有層次的綠化種植,可以有效地紓解建筑的尺度感,與周邊環境融合共生。
建筑以舒展的水平欄桿作為水平體量的主要構成元素,局部以豎向的垂直構件和線條作為基本的控制元素,它們和紅色線條一起使群體建筑之間得到變化中的統一。圖書綜合樓面對校園的出入口和廣場,因此加以精心設計,突出其挺拔形象,統領群體建筑,是校園的視覺焦點和設計中心。整體空間通過古典園林設計手法和現代建筑設計方法相結合,使建筑群在統一和諧的氣氛之中突出校園建筑的典雅和氣質。
校園建筑屬于文化建筑的一部分,色彩不必過于花俏,但應富有內涵和文化。建筑主要以哈佛紅三色磚為外墻,藍灰色瓦為屋頂,局部點綴原木色的百葉欄桿,這樣的色彩搭配使整個建筑群顯得溫暖、大方、典雅。在單體建筑的局部,采用柱廊空間元素,為校園提供一些靚麗的空間環境,在滿足學生認知的同時,又符合學生探奇的心理感受。
校園建筑是城市空間和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師生教學使用要求的空間場所,應具有其特定的場所空間精神。空間是建筑設計的本質,場所是建筑設計的精髓。我們認為必須結合項目場地現狀,根據城市空間環境特色等先決條件,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以謙遜的設計態度,通過建筑與城市、環境和人文的融合創新,堅持創造創新的原則,運用現代的材料和手法,才能營造出具有提升城市空間環境品質、加強師生交往和交流欲望的校園建筑,才會富有特定的場所空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