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娟


2020年是全面小康社會決勝年。實現全民小康不是口號,而是包含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在內“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
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如何脫貧?張家界永定區以莓茶產業帶動精準脫貧,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大多數人對貧困常常沒有直觀的感受。其實就在不遠的2015年,張家界永定區茅巖河鎮安坪村,年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僅為2200多元,脫貧任務艱巨。
如何帶領鄉親們找到致富之路,當時從區里到村里都希望能鼓勵在外工作人員回家鄉創業,以產業發展帶動脫貧攻堅。
但以什么產業帶動,誰又來做這個領路人?他們選中了莓茶,選中了覃國銀。
2015年年底,為響應國家“十三五”產業脫貧的戰略號召,為助力張家界市永定區茅巖河鎮安坪村莓茶精準扶貧產業發展,在張家界市等主管領導的邀請下,覃國銀返鄉創業。
這個看似普通的中年女子,做出這個抉擇并不容易。她一舉變賣了北京的資產,放棄了央視的光鮮工作,放棄了北京的優越生活,人生軌跡由此改變。
是什么給了她這種常人難及的魄力?是莓茶的魅力,是傳承的責任,更是對家鄉父老精準脫貧的希冀。
鄉情動情,產業入心
2013年中,受安坪村村支部兩委主要代表多次盛情邀請,張家界市和永定區的各級領導也幾次打電話,邀請覃國銀回鄉看看。
看什么?
看莓茶產業發展前景,看創業帶動鄉親們脫貧的路徑,更要看看作為張家界的一分子,個人能夠為家鄉發展承擔責任幾何,做出貢獻幾多?
在家鄉的召喚下,覃國銀動了情。
在莓茶的召喚下,覃國銀動了心。
之后便是行動。一年多時間,她與“莓茶之父”黃宏全、安坪村干部群眾代表一起,先后多次對莓茶種植情況進行考察。
她看到了莓茶產業背后的巨大潛能,看到了鄉親們渴望致富的一雙雙期待的眼眸,深受觸動,毅然決然回鄉創業。
既是引路人,也做托底者
在經過嚴密的行業考察和周密的準備后,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茅巖河投資公司”)于2015年10月走入了大眾的視野。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覃國銀為法人代表。
有了茅巖河投資公司,安坪和附近十里八村莓茶種植的聲勢與以往大不相同——
2015年,安坪村試種莓茶近50畝;
2016年,茅巖河投資公司前期投入啟動資金500余萬元,分別在茅巖河鎮的安坪、青安、瞿家堡、張家坡、洞子坊、土家旯等8個村,新建莓茶種植基地1500多畝,帶動120戶、456人參與莓茶種植,其中涉及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101戶、372人。
人們不禁要問,從猶豫觀望到“一擁而上”,老百姓對莓茶的熱情轉換有這么快么?
除了示范效應帶來的轉變,茅巖河投資公司以“農戶+合作社(基地)+公司”三位一體的科學互助方式在這一轉變中功不可沒。
茅巖河投資公司以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模式開展莓茶產業開發,旨在保障種植戶銷售的后顧之憂,保障建檔立卡戶在莓茶種植中的收益并降低風險,真正讓老百姓以接近于零風險的方式,參與到莓茶產業發展中來。
把鄉親們帶上莓茶產業之路,再對他們的種植風險托底,用流行的網絡語言,覃國銀這個從茅巖河走出去的女兒,確實是這片土地“妥妥的親生的”。
覃國銀和茅巖河投資公司這兩個重要舉措,給鄉親們吃上了“定心丸”,自然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大家熱火朝天的干勁,也讓茅巖河投資公司一成立,就進入發展快車道:
2016年,公司修建了占地近30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生產廠房,具有了日加工鮮葉2噸、年加工600多噸的生產能力;
通過莓茶產業及勞務就業,2016年當年,合作社種茶社員人均收入4605元,一年內實現了收入翻番。
這一喜人成果使安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于2016年整村脫貧。2016年底,安坪村被評為湖南省脫貧攻堅示范村。
收益眼見為實,推廣應者云集
2017年1月中旬,茅巖河投資公司通過了湖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局專家組驗收,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成為張家界為數不多獲得莓茶生產許可證的企業。
茅巖河投資公司助推安坪村莓茶精準扶貧模式的成功,吸引了更多關注,也吸引了更多的加盟意向。附近兩區兩縣鄉鎮及其村委紛紛表示,希望茅巖河投資公司把“安坪村莓茶扶貧模式”推廣孵化,助推更多地區早日脫貧。
就這樣,2017年三四月間,茅巖河投資公司及旗下莓茶合作社協助桑植縣八大公山鎮5個村、馬河口鄉3個村新建莓茶種植基地。一個半月時間,公司及其合作社向新建基地輸送種苗800多萬株。僅此一項,就為原青安坪鄉8個村及羅塔坪長壽村創收200多萬元,為安坪村莓茶種植農戶49戶創收近50萬元。其中收入1萬~5萬元茶農9人,收入1000~9000元35戶。建檔立卡戶19戶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
特別需要提到的是,一家建檔立卡戶夫妻兩人同時因病致貧多年,兩人與3個子女通過積極參與安坪村的莓茶種植,這一個半月種苗創收高達13萬元。還是這戶人家,加上2017年莓茶鮮葉的收入,全年總收益達32萬元。
2017年,茅巖河投資公司以互助模式帶動莓茶種植,合作社成員人均收入達5818元。
茅巖河投資公司可見的切實收益,為鄉村脫貧致富創出了新路,形成了吸附效應。截至2017年底,茅巖河投資公司帶動周邊鄉鎮莓茶種植面積達5000畝。莓茶產業真正帶動了張家界更多鄉親們走上了致富之路。
脫貧致富待續,產業發展可期
張家界莓茶是土家族百余年傳統保健飲品。據“莓茶之父”黃宏全研究,張家界莓茶含有一種天然植物霜,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黃酮。經國家16家醫學權威機構檢測鑒定,張家界莓茶總黃酮含量:芽尖32.34%、嫩葉36.58%、老葉23.41%,是目前所有被發現的植物中黃酮含量最高的,故被稱為“黃酮之王”。
基于莓茶獨特的生物資源優勢,茅巖河投資公司認為,莓茶產業開發潛力巨大。基于這一前景,公司按照“三個三”的戰略方針進行戰略架構與產業布局。
第一階段的2016~2019年,公司圍繞“張家界莓茶種植基地、張家界莓茶加工基地、張家界莓茶品牌營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戰略,打造“張家界莓茶創業園區”,旨在幫助更多的貧困村和貧困戶脫貧致富,吸引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
為了將這一步走得更堅實,2018年,茅巖河投資公司開始打造張家界莓茶標準化種植基地。在永定區三家館村占地面積4000畝,建設第一期基地面積1000畝。基地的戰略定位是:“張家界莓茶千畝標準化種植觀光基地”“湖南省一二三產業試點項目基地”“北京碧生源土家貢莓茶實驗種植基地”“張家界莓茶千畝茶旅融合示范基地”。
三家館千畝標準化種植基地的建立,旨在為張家界莓茶產業的標準化樹立了標桿,為莓茶產業儲備作業技術骨干,并以此為標準進一步孵化張家界莓茶基地。
第一期基地涉及三家館村8個組共計210戶、852人。其中建檔立卡戶66戶、182人。基地每天平均務工人數45人左右,用工高峰時每天勞務工人100人以上(其中建檔立卡戶達68人以上)。這千畝基地每年的土地流轉費及勞務用工費等綜合費用合計為三家館村創收突破200萬元。
截至2019年,茅巖河投資公司推動張家界市兩區兩縣莓茶基地發展突破萬畝,帶動建檔立卡戶達3800人以上。
能力越大,肩頭責任越重。因為產業助推精準脫貧成就突出,2018年,茅巖河投資公司法人代表覃國銀當選為永定區第七屆政協委員。
2019年5月,又有好消息傳來,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批準茅巖河投資公司莓茶特色產業園為“張家界茅巖河莓茶特色產業園省級示范園”。
雖然公司成立不足5載,但是如今茅巖河投資公司打造的莓茶基地,和兩三年前相比,早已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除了實現建立之初的戰略定位外,它還集合了“張家界莓茶電子商務直播基地”“張家界莓茶采橞圃”“張家界莓茶兜底貧困戶產業幫扶基地”的定位和功能。至2020年,基地共覆蓋了20個村和1個核心景區,總面積達10158畝。
在如此布局下,莓茶產業將不局限于種植和茶飲,將成為多產業立體發展的生態健康產業鏈。
覃國銀說:“把張家界莓茶這一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功能性茶飲,疊加在全域旅游的大數據上面,這開啟的將不僅是脫貧,而是打造致富產業的非常棒的規劃!”
昔日土家藥飲,今朝致富法寶。有理由相信,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將緊跟時代步伐,帶領張家界莓茶精準扶貧產業進一步發展,研制出經得起市場考驗的茶飲產品,將健康養生理念傳播得更廣更遠。
現在的張家界永定區,共有莓茶種植基地6.5萬多畝。每一條茶壟,每一畦茶苗,都傾注了茶農們的希望。在他們眼中,莓茶是上天的饋贈,是先輩們的禮物,也是他們擺脫貧窮的法寶。而覃國銀,正是那個帶領他們挖掘寶藏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