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德全 李 勇
2016年,在江蘇如東縣委、縣政府召開的表彰大會上,革命老區雙甸鎮退休干部共產黨員馮志芳榮獲“優秀創業女性”和“扶殘助殘先進個人”兩個榮譽稱號。面對采訪的鏡頭,她平靜地說:“我從事農技工作35個年頭,扶殘、扶貧是我一生的工作宗旨,以后還會繼續下去,這是奔小康的需要,也是我自己的心愿。”
1974年的7月,年僅23歲的馮志芳走上農技工作崗位,工作中她虛心好學,認真鉆研種植業生產技術,十年磨劍,業務日臻嫻熟,成為農技站技術頂梁柱,并當上鎮農技站副站長。她發明的“促壯素”,1994年獲國家發明獎,兩年后獲國際發明獎。在工作中,她跟農民打成一片,天天奔忙在田間地頭。農民什么時候下種,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治蟲,下茬種什么,農民都會說,我們聽馮站長的。馮志芳舉辦的農業技術講座,場場座無虛席。
2002年,為了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達到理想境界,馮志芳自費南下無錫、上海,北上哈爾濱,拜訪了許多教授、專家,研究富硒農業產品。她獲得富硒技術后,先在自家責任田上開發富硒產品,一炮走紅,隨后用了3年時間先后開發了富硒大米、富硒玉米、富硒梨。2005年在市縣鎮三級領導的支持下,創辦了如東縣綠野富硒玉米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模式: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品牌+市場。合作社還定了一個基調,基地農戶優先吸收貧困戶。10多年來,先后有500多農戶參加合作社,先后扶持貧困及殘疾人60多戶。合作社每年向殘疾人供應富硒玉米種子、富硒玉米苗,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并統一回收產品、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推向市場。富硒產品一經推向市場,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數萬斤富硒大米銷往上海,3天內被上海市民一購而空,富硒玉米成為上海、南通、無錫、蘇州等大中城市的熱銷產品,許多海外僑胞也將富硒玉米作為中國特產帶到國外。60多戶貧困及殘疾人加入綠野富硒玉米合作社后,經過10多年的運作,都跨出了貧困線。
今年3月上旬,我們在雙甸了解馮志芳扶貧事跡時,雙甸鎮領導向我們介紹了這位巾幗英模的許多扶貧的精彩故事。鎮東村8組小蔣,父親患有嚴重的哮喘病,失去勞動能力,母親一人在家苦苦支撐著整個家庭,他本人在蘇州大學讀書,利用休息時間到飯店打工,賺來自己學習的費用。馮志芳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主動找上門去,動員小蔣的母親加入綠野富硒玉米專業合作社,指導她種植富硒水稻、富硒雜糧。每逢假期,馮志芳就把小蔣叫來,參加合作社的生產,同時合作社安排資金鼓勵他學習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得特種設備操作證,他獲得這門技術后,利用假期幫助合作社進行富硒玉米的殺菌工作。經過合作社的幫助,小蔣一家終于脫貧。現在小蔣已經大學畢業,競聘到一家大公司上班,任軟件高級技師。鎮東村林來英,53歲的兒子患肝癌去世,她和丈夫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庭十分困難。合作社主動邀請她入社,并免費向她贈送富硒玉米種子,把自家的責任田都種上富硒玉米,經過5年的努力終于脫貧。在合作社的幫助下,高前村的冒玉梅、鎮東村的繆美華等都脫離貧困,踏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69歲的馮志芳帶領她的團隊,已經將目標瞄準了新的研究方向。她說:“作為從事農業科技工作的人,我更加明白科學技術的力量,也懂得習總書記講的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的政治含量。我將在有生之年,為家鄉、為革命老區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也是一名老黨員的心愿。”

會當凌絕頂篆刻 陳俊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