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洋 攝影/周西娟
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硬骨頭六連”是一支傳承紅軍血脈、敢打硬仗惡仗的英雄連隊。 9月22日,“硬骨頭六連”應雄安新區邀請來考察交流,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會見應邀到訪的“硬骨頭六連”官兵代表。陳剛強調,偉大的事業呼喚偉大的精神。雄安新區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始終需要壓倒困難的狠勁、百折不撓的韌勁、堅持到底的后勁,一定要認真傳承和弘揚“硬骨頭精神”革命傳統。
“硬骨頭六連”先后涌現出劉四虎、尹玉芬、李恩龍、高家凱等15位聞名全國全軍的特等戰斗英雄,在9月23日的“硬骨頭精神”學習交流座談會上,官兵代表覃文強、孔令偉、高博文、唐雄、何翰龍用自己的真情實感為大家詮釋了“硬骨頭精神”的內核——“三股勁”“四過硬”。在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洗禮后,“硬骨頭六連”在新時代強軍興軍偉大征程中煥發生機。
此次“硬骨頭六連”來到雄安行程滿滿,他們先后參觀了雄安新區規劃展示中心、容東片區安置房建設項目及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等地,并專程前往雄縣米家務烈士陵園、板家窩村、大營鎮甄碼村無名烈士紀念碑瞻仰及安新縣雁翎隊紀念館。
在雄縣米家務烈士陵園官兵代表們重溫了曠伏兆與劉秉彥的生死之約,清風明月共一丘,兩位將軍的革命友情與“硬
骨頭精神”都是革命精神的傳承。在板家窩村,雄縣王派西河大鼓省級非遺傳承人郭祥彬為官兵們表演了《余秋里大戰板家窩》,數句鼓詞真實再現了板家窩村八路軍與日寇殊死搏斗的壯烈情景。在大營鎮甄碼村無名烈士紀念碑安葬著在板家窩戰斗中犧牲的120師無名烈士若干名,在六連戰士敬獻花圈時天空下起了蒙蒙細雨,似乎是在告慰這些無名英烈。
1939年3月,“硬骨頭六連”誕生于雄縣板家窩村,此次來到“硬骨頭六連”的誕生地官兵們感慨萬千,23歲的何翰龍是一名剛入伍滿一年的新兵,談及此次雄安之行他十分動情,“來到雄安有股莫名的親切感,來到連隊的誕生地讓我可以從根上學習“硬骨頭精神”,以后我一定還會再到雄安來看看。”腰板挺直、眼睛炯炯有神的何翰龍用質樸的話語描述著雄安之行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