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 何慧薇
貧血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Stauder 等[1]概述了老年人貧血原因及臨床管理,其中老年人貧血患病率約為17%。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貧血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亦顯著增加。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高齡病人均合并不同程度貧血[2],但是不同程度貧血與基礎疾病的相關性未引起重視。本研究收集老年住院貧血病人的相關資料,分析貧血與老年常見疾病的關聯性,以期為提高對該類病人的系統認識及診療水平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9 年2~5 月期間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65 歲以上老年住院貧血病人的臨床資料。共收錄病人67 例,其中男37 例(55.2%),女30 例(44.8%),年齡67~99 歲,平均(81.1±7.9)歲。記錄病人的血壓、中性粒細胞計數、WBC、PLT、白蛋白、血脂水平,統計病人吸煙、T2DM、腦梗死、CHD、高血壓、慢性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發生情況。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貧血合并老年常見基礎疾病的病人;男性Hb <120 g/L,女性Hb <110 g/L。貧血的嚴重程度劃分:極重度貧血,Hb ≤30 g/L;重度貧血,Hb 為31~60 g/L;中度貧血,Hb 為61~90 g/L;輕度貧血,Hb 為91~120 g/L(男性)、91~110 g/L(女性)。排除標準:(1)血液系統相關疾病;(2)失血性休克;(3)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 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連續變量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對疾病相關影響因素先進行單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P <0.1 的指標納入到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采用MedCalc 18.5 軟件繪制ROC曲線,分析不同指標對疾病預后的預測價值。以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輕度貧血組與中重度貧血組的基線特征比較2 組病人的腦梗死、CHD 患病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輕度貧血組與中重度貧血組的基線特征(±s)

表1 輕度貧血組與中重度貧血組的基線特征(±s)
項目年齡(歲)男性(n,%)SBP(mmHg)DBP(mmHg)中性粒細胞計數(×109/L)WBC(×109/L)PLT(×109/L)白蛋白(g/L)TC(mmol/L)TG(mmol/L)HDL(mmol/L)LDL(mmol/L)吸煙(n,%)T2DM(n,%)腦梗死(n,%)CHD(n,%)高血壓(n,%)慢性腎功能不全(n,%)惡性腫瘤(n,%)肺部感染(n,%)心律失常(n,%)輕度貧血組(n=31)80.9±7.1 18(58.1)139.8±24.5 72.3±11.7 65.5±19.2 7.02±2.52 188.1±81.1 36.7±6.3 3.68±1.22 1.14±0.62 1.27±0.57 1.97±0.92 16(51.6)11(35.5)20(64.5)19(61.3)20(64.5)9(29.0)7(22.6)13(41.9)8(26.7)中度貧血組(n=36)81.1±8.7 19(52.8)140.9±34.8 72.3±17.9 72.5±12.3 7.04±4.02 186.0±91.7 32.4±12.0 3.48±1.15 1.14±0.53 1.05±0.39 1.97±0.94 19(52.8)7(19.4)12(33.3)14(38.9)18(50.0)9(25.0)9(25.0)21(58.3)13(36.1)P 0.123 0.664 0.880 0.984 0.174 0.080 0.387 0.432 0.480 0.371 0.069 0.550 0.924 0.140 0.011 0.047 0.232 0.710 0.817 0.181 0.412
2.2 腦梗死相關影響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腦梗死是否發生為因變量,以Hb ≤90 g/L、年齡、吸煙、WBC、高血壓、心功能分級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線性回歸分析,然后將單因素分析結果P <0.1 的指標(Hb、年齡)納入到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Hb(OR=1.044,P=0.024,95%CI:1.005~1.079)、年齡(OR=1.075,P=0.042,95%CI:1.003~1.152)是老年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3。

表2 腦梗死單因素線性回歸分析

表3 腦梗死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各項指標對老年腦梗死發生的預測價值 繪制Hb、年齡預測老年腦梗死發生的ROC 曲線,其AUC 依次為0.683(P=0.010,95%CI:0.554~0.811)、0.626(P=0.076,95%CI:0.492~0.761)。見圖1。

圖1 Hb、年齡預測老年腦梗死發生的ROC曲線
2.4 各項指標對老年CHD 發生的預測價值 繪制Hb、SBP、DBP 預測老年CHD 發生的ROC 曲線,其AUC 依次為0.695(P=0.006,95%CI:0.569~0.820)、0.629(P=0.070,95%CI:0.495~0.763)、0.589(P=0.212,95%CI:0.452~0.725)。見圖2。

圖2 Hb、SBP、DBP預測老年CHD發生的ROC曲線
衰老、慢病、老年綜合征和醫源性問題是老年病人的四大特點,近年來貧血在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根據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老年人貧血總體患病率為10%~24%,養老院居民的患病率高達47%[3]。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門診及住院病人中,貧血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尤其是80 歲以上男性的患病率高達50%。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多,在未來幾年貧血病人的數量會急劇增加[4],給全世界醫療保健系統帶來嚴峻挑戰。由于貧血早期癥狀不明顯,社區及農村地區對健康知識的普及程度不夠深入,常規體檢檢查落實不到位等原因,導致老年人群貧血比例增加,并成為多種老年慢性病形成及加重的潛在因素之一,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存健康。研究表明,貧血是影響老年人患慢性疾病及預后好轉的獨立危險因素,如果重視程度不夠,即使輕度的貧血也可能導致機體重要的臟器功能不可逆損害,增加死亡率[5-6]。
目前,腦梗死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貧血是腦梗死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7],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貧血、年齡是老年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這可能是因為Hb 水平下降,腦部組織需要更多的血流灌注才能滿足機體能量需求,進而引起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加劇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最終進行性發展成為腦卒中[8]。更有研究表明,Hb下降水平與腦損傷程度、腦細胞能量代謝受損及腦缺氧程度呈正相關[9-10]。本研究同樣表明,Hb 對老年腦梗死的發生有預測價值(P=0.010,95%CI:0.554~0.811)。
近期日本大樣本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中的網織紅細胞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呈負相關[11]。可能因骨髓干細胞對維持血管內穩態起關鍵作用,但造血骨髓活動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進而導致貧血[12-13]。網織紅細胞造血水平可能代表老年人內皮細胞功能狀態[11],老齡化導致機體氧化應激加劇[14],內皮細胞功能嚴重受損,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以及最終發展成為CHD具有推動作用[15]。因此,Hb 水平可能對CHD 的發生發展具有預測作用。本研究結果也顯示,Hb 對老年CHD 的發生有預測價值(P=0.006,95%CI:0.569~0.820)。由于樣本量有限,貧血程度與其他基礎疾病未得出相關性,后續將進一步擴大樣本完善數據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貧血可能是老年腦梗死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Hb 水平對腦梗死和CHD 患病風險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臨床上應提高對老年貧血病人的重視,并加強對此類病人的綜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