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儉 盧英民 王敏燕 張洪磊 鄭曉輝 劉洪強
心力衰竭(心衰)為臨床常見、復雜心血管疾病,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由于老年群體普遍存在心血管功能退化、血管狀況不佳等原因,心衰在老年群體中尤其常見,是威脅老年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1-2]。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老年人心衰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近年來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不斷應用,老年心衰的發生與不良心理情緒的關系受到越來越多心血管醫療人員的重視[3]。相關研究表明,心血管病人往往持續存在不良的精神、心理狀態,會增加疾病治療難度,降低病人生活質量,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風險[4]。因此,本研究評估了老年心衰病人的心理狀況,并分析引起老年病人不良心理情緒的相關危險因素,以期為老年病人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防止病人產生不良心理。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2018 年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老年心衰病人162 例。納入標準:(1)病人均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5]中的診斷標準;(2)經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LVEF≤40.0%;(3)年齡≥60 歲;(4)NYHA 分級為Ⅱ~Ⅳ級。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的病人;(2)合并惡性腫瘤的病人;(3)癡呆、智力低下、聾啞、有精神病家族史等存在交流障礙的病人。162 例病人中男85 例,女77例;年齡60~88歲,平均(72.6±6.1)歲;病程3~12年,平均(5.2±1.8)年;其中CHD 67 例,高血壓25 例,心肌病21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20例,鈣化性瓣膜病19 例,其他10 例;NYHA 分級:Ⅱ級46 例,Ⅲ級67 例,Ⅳ級49 例。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病人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資料收集: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向病人發放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性別、文化程度、病程、經濟狀況、獨居、心功能、職業、病因。
1.2.2 心理狀況評估: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病人焦慮、抑郁情況。HAMA 量表共14 項,得分>14 分則表示病人存在焦慮癥狀;HAMD 量表共17 項,得分>17 分則表示病人具有抑郁癥狀。如若病人同時滿足HAMA 量表得分>14 分、HAMD 量表得分>17 分,則以癥狀相對嚴重癥狀為準。由經過專業培訓的研究人員分發量表,并指導病人進行填寫,回收時經當場檢查合格后回收表格。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 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老年心衰病人焦慮、抑郁心理狀況分析 162例病人中,焦慮者38 例,占比23.46%;抑郁者43 例,占比26.54%。
2.2 焦慮、抑郁病人相關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經單因素分析可見,性別、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獨居、NYHA 分級與老年心衰病人焦慮有關(P <0.05),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獨居、NYHA 分級與老年心衰病人抑郁存在一定關系(P <0.05)。見表1。
2.3 焦慮、抑郁病人相關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P <0.05 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中,結果顯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NYHA分級Ⅳ級、獨居、經濟狀況較差是影響老年心衰病人出現焦慮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5),見表2;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NYHA 分級Ⅳ級、經濟狀況較差是影響老年心衰病人出現抑郁情緒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5),見表3。
心衰是各類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老年心衰病人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肺淤血、腔靜脈淤血、呼吸不暢等,且病人往往癥狀嚴重,預后效果差,增加老年病人的心理負擔,易出現緊張、不安、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形成惡性循環,使病人治療效果、生活質量進一步下降[6-7]。有研究表明,老年心衰病人焦慮、抑郁發生率較高[8]。本研究納入的162例老年心衰病人中,焦慮者38 例,占比23.46%;抑郁者43 例,占比26.54%,與程貴霞等[9]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說明老年心衰病人存在焦慮、抑郁情緒的情況較普遍,應
引起醫療服務人員及病人家屬的高度重視。

表2 老年心衰病人焦慮相關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表3 老年心衰病人抑郁相關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焦慮、抑郁均為十分常見的心理反應,其發生與中樞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功能障礙關系密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與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激活在心衰的發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心衰病人往往會因為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激活導致病情加重,同時刺激NE、5-HT分泌,最終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病人情緒障礙[10-11]。病人情緒障礙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人的治療效果,對改善病人預后存在不利影響[12]。因此,及時了解老年心衰病人焦慮、抑郁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給予病人有針對性的干預十分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NYHA 分級Ⅳ級、獨居、經濟狀況較差是老年心衰病人出現焦慮的獨立危險因素;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NYHA分級Ⅳ級、經濟狀況較差是老年心衰病人出現抑郁情緒的獨立危險因素。這可能是因為文化程度較低的病人對疾病的認知不足,在診治期間的心理準備較差,對知識的接納、吸收能力較低,因而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獨居病人通常缺少家人隨時的問候與關懷照顧,缺乏社會與家庭的支持,從而導致老年病人更容易出現孤獨、失落情緒,并引發病人焦慮癥狀;NYHA 分級越高,表示病人病情越嚴重,病人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13];由于老年心衰治療難度大,醫療費用高,更容易對經濟狀況較差的病人及其家庭造成較嚴重的負擔,引發病人抑郁、焦慮情緒。因此,為了更有效地預防心衰病人焦慮、抑郁情緒的出現,醫護人員在臨床上需結合不良情緒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有效的預防:(1)在治療期間,對病人進行疾病健康知識宣教,讓病人以更輕松、自信的狀態接受治療干預;(2)醫護人員要充分了解病人個人情況,針對性地給予病人更多的關注與關懷,聯系病人家屬一起給予病人支持與照顧,增加病人克服疾病的信心;(3)采用β-受體阻滯劑等積極治療病人原發病,降低病人NYHA分級,對減少病人不良情緒具有一定效果;(4)完善醫療保險,減輕病人醫療支出負擔,減輕病人經濟壓力,降低病人不良情緒發生率。此外,醫護人員還需要重視對高危病人直接的心理干預,多與病人進行交流溝通,為病人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為病人播放輕松的音樂等,采用鼓勵的方式,給予病人更貼心的干預,放松病人身心狀況,以更好的狀態接受治療,必要時還可以給予病人適當抗焦慮、抑郁藥物進行防御治療。
綜上所述,老年心衰病人焦慮、抑郁的發生率較高,應給予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NYHA 分級Ⅳ級、獨居、經濟狀況較差的老年心衰病人更多的關注,以期及時紓解病人焦慮、抑郁情緒,為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病人預后打下基礎。